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

前言

1983年3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揽收信件的员工和往常一样,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就在他查验信箱信件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

信封有些旧,里面不知装了些什么,厚厚的几乎要将信封撑裂。这封信是寄给时任总行行长的,而寄信地址则是山西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信中亲笔署名为:马文蔚。

总行的领导看完信中内容后,异常震惊,他连忙通知下属:速查绝密1号档案!

那么,这封神秘来信究竟是谁寄的?里面又写了些什么内容,让央行高层领导如此重视?

众说纷纭,谁是真正的作者?

将时间拉回当天。

起初,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吕培俭对这封来路不明的信件心存戒备,但当他打开信封后,却不禁大吃一惊。

原来,不久前《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一位名为冀朝鼎的经济学家,称其为我国第二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的作者。但来信人马文蔚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几个字真正的作者不是冀朝鼎,他知道写下这几个字的书写者是谁。

而彼时,人民币已经发行到了第三套,而票面上的几个字仍旧沿用的是第二套的字迹。

那么,这位神秘人“马眉”真的知道写这几个字的人是谁吗?

别着急,咱们先来说说关于有关这几字书写者的争议。

先来看看这几字,这几个汉字不仅有隶书的庄秀,还有魏碑的刚劲,字字精美遒古,峻宕朴茂,端庄典雅,因其“汉风魏骨、字韵天成”被无数书法爱好者奉为当代书法作品的精品之作!

为此,一些书法爱好者希望能找到这些字的作者,想要欣赏他其他的书法作品。只是,人民币的印制是特级机密工作,字迹原作者要完全保密,他的姓名也被封存在绝密1号档案中。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30年的保密期效过去后,大家才渐渐公开讨论起这件事。

那么,票面汉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当时流传度最广的说法是:“字体是南行长亲笔提写的”。

“南行长”就是当时担任总行行长的南汉宸。票面的设计是由他参与设计、审核、最后敲定后递交到中央的;而且他也是一位隶书爱好者,总行的一份会议文件中曾记载“字体采用南行长亲笔字体”。

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要知道票面上的字体刚劲有力,南行长并非专业的书法家,一位隶书爱好者又怎么能写出魏碑的风骨呢?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是董必武、陈邦达等人所书写的。不过这些观点终究只是猜测,早已无从考证了。

这时,我国著名的美术家、齐白石老先生的弟子钟灵,站出来说自己是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的书写者。作为参与国徽和政协会徽的设计者之一,钟灵的美术功底毋庸置疑,天安门上悬挂至今的两行标语足以证明他的书法实力。

但除了口头上信誓旦旦的说辞,他却无法拿出其他证据证明,因此说服力不够。

直到1983年3月1日,《山西日报》在报纸中介绍说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冀朝鼎所书写的。而这,也是首份来自官方的认可。

另一边,看到这个消息后的马眉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她知道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冀朝鼎,而是她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父亲——马文蔚。

于是,在看到这篇报道后,马眉立即把报纸拿给了父亲。

马文蔚看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他生性淡然,所以并不在乎那些虚名。

但马眉认为应该公布出来,父亲在小山村里隐姓埋名了几十年,既然已经过了保密期,有责任还原历史一个真相,让大家了解书写了国币汉字的作者。

不久后,她就代替父亲马文蔚向中央总行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记叙了自己知道的真相,信的末尾还让父亲亲笔提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将那张报纸也放进了信封中。

3月22日,这封信终于被邮寄到了央行总行。于是便出现了开头所讲的那一幕。

在看完后,行长吕培俭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认为,如果马文蔚真的是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的书写者,就应该实事求是、澄 *** 相,让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享受他应得的荣誉。

吕培俭当即就让人调出了在档案室尘封已久的绝密1号档案,还让人请来了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陈溶一走进吕培俭的办公室,映入他眼前的就是办公桌上一封字迹娟秀的信和密封得严严实实的绝密文件。

只见吕行长对他说:我让你来是想让你鉴定一下这上面的字迹。

陈溶看着信件最后的“马文蔚”三个雄朴敦厚的字迹,仔细地跟档案中存档手迹原稿做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人民币上的汉字,应该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书写的。

吕培俭在看完信后,心中已然信了三四分,否则也不会让人调取绝密档案,而陈溶得出的结论更是让可信度提高到了八九成。

多番调研,小山村牵出大人物

此时,负责进行背景调查的同志也传回了新消息:

马文蔚出生于山西阳曲的殷实之家,父亲马鹏程颇爱收集书法、字画,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前往太原参加考试,凭借着优秀的成绩收到了三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在家人的建议下,他最终选择了太原国民师范,与徐向前、程子华等人成了校友。

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 *** *** 从事金融相关的工作,深受孔祥熙赏识。然而,性格耿直、不徇私情的马文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许多人,最终被人设计诬陷丢了工作。

好在真相终究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在洗刷冤屈后,孔祥熙对他深感愧疚,邀请他前往中央银行担任处长。但马文蔚早已对国民 *** 的腐朽不报期望,他直率地拒绝说:“院长,我再也不敢在你手底下做事了。”

此话一出,旁边的几个人都尤为震惊,他们不由得心想:一个布衣出身的人竟然敢如此顶撞孔家大族的掌权者,究竟是哪里来的熊心豹子胆?

出于爱才之心,孔祥熙在被拒绝后也并没有多说什么。而“胆大包天”的马文蔚却一时间在重庆出了名,“拒绝孔祥熙一事”渐渐被传成了别人口中的一段佳话。

这段在重庆广为流传的趣事,自然也传到了在重庆做地下工作的南汉宸耳中,因为同样是山西人,他产生了结识马文蔚的念头。1949年6月,马文蔚经校友介绍前往央行担任研究员。而此时担任行长的正是南汉宸。

有在央行工作的经历,和南行长等人是好友,再加上他又十分擅长书法,这种种条件似乎更加证实马眉信中所说的内容。

不过这毕竟是涉及到当初国家机密的大事,吕培俭专门在总行内召开了会议商讨此事。会议上有人提议:这件事应该慎重对待,不妨再派人前去调查调查,进一步证实结论是否正确。

此观点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很快,他们就讨论起了负责调查的人选。最后,总行决定派遣印制管理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陈明光两人,带着“绝密一号”档案前往山西调查真相。

1984年春夏之交之际,央行山西省分行接到了协助总行内部调查的通知,副行长王重山让同样来自阳曲县的研究员亢贵锁,负责陪同张作栋两人。在阳曲县支行行长薄文秀的带领下,陈明光一行人踏过崎岖的山路,在黄寨镇黄寨村的一处陈旧瓦房里找到了马文蔚。

彼时,1904年出生的马文蔚已经是79的老人了,虽然他头发花白、身材瘦削,但却精气神十足。面对突然来到自己家门口的一群人,马文蔚没有丝毫波澜,他仍旧自顾自地为同村的人把脉、问诊开方。看着他全神贯注为患者看病的样子,张作栋等人也都默不作声,直到他将最后一位患者送走后,才开口说明了他们的来意。

这时,薄文秀提议道:“总行的同志想同你坐坐,咱们去县里吧。”

马文蔚点头同意,因为他家仅有的一间瓦房确实没办法让这么多人同时落脚。

来到县城的会议室后,陈明光率先开口,希望马老先生能叙述一下自己当初写下“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的经过。这也将马文蔚的记忆瞬间拉回到了1950年的一天......

将时间拉回到1950年。

那天一大早,马文蔚看到南行长站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转着一只非常漂亮的毛笔,对书法甚是喜爱的他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南行长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手中的笔,笑着问道:“文蔚,这支笔怎么样?”

他接过来拿在手中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支笔绝非凡品,它的笔杆由象牙制成,触感圆润,笔毫的质感则像是湖州上等的羊毫。

“挺好,宫廷的。”马文蔚在品鉴一番后得出结论。

“对,是故宫的,写几个字吧。”南行长说,“今天我要跟你比一比,看咱俩谁的字进步快。”

听到南行长的话,马文蔚心中喜不自胜,好笔可遇不可求,写出的字相较于平时的自然也会更好。于是他问道:“写什么?”南行长递给他几张剪裁成大小不一的纸片,又再度发话:“就写咱们银行常用的几个字吧,我说出一个字,咱们一起写。”

马文蔚欣然应允。听着口令先后在一张张正方形宣纸上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元角分”、“壹贰叁伍拾”等字样。

看到刚劲又不失隽秀的字体,南行长满意地点了点头,竖起大拇指连夸:“好字!好字!”

由于这些汉字都是颠倒顺序的,起初马文蔚并不知它们要作何用途,直到他看到发行的第二套纸币后,才意识到原来他之前写的字竟被印在了纸币的票面上。

纸币上的真实作者也被绝密文件封存了30年之久,在那期间,他也从未向别人提起过此事。

他的女儿也是在过了保密期后,才知道父亲竟然还有过一段经历...

隐姓埋名几十载,君子初心仍未改

听完马文蔚的讲述,张作栋提出想要看一看他的字迹。

虽马文蔚已经79岁了,但仍旧有着随身带毛笔的习惯,按照他的说法,这样可以在手痒的时候随时写字。接着,只见马文蔚取出腰间的一只旧毛笔,上面的毛早已秃了不少,但却丝毫不影响他挥毫写下“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

而这些字的“神韵”,跟纸币上的几乎一般无二!

在众人称赞马老书法的时候,陈明光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了一份档案袋,取出里面的一张墨绿色的纸卷。只见纸卷上严严实实封着一层防潮纸,随着纸卷在陈明光手中一点点展开,纸卷上几个方块大小的汉字映入众人眼帘——“中”、“国”、“人”、“民”、“银”、“行”。

只见这六个字精美遒古,俊宕朴茂,正是纸币上被誉为当代书坛精品之作的原版字迹!

两组字一对比,即使是不懂书法的薄文秀等人也不得不承认写得非常好。

能写下这样的卓越字迹,马老先生出色的书法水平毋庸置疑,书写时放松的状态和心境同样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南汉宸和马文蔚两个人共同成就了这样的经典之作。

但当张作栋两人敲定马文蔚就是纸币书写者的时候,马老却表示:书写者应该是南行长,而不是我马文蔚,我只是奉命参与而已。

虽然马老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但是总行却不愿意埋没这样一位优秀的书法家。1984年7月11日,《北京晚报》首家刊登消息:“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山西人马文蔚写的。

消息一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个陌生的名字随着各大媒体的转发,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央行总行也专门特发公函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旧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不仅如此,在此函件中,总行还要求陕西省分行会同山西省分行,协调解决马文蔚老先生的退休待遇等问题。至此,纸币真正的书写者在沉寂了30多年后,再度找回了自己的艺术青春。同年,他被推举为阳曲县首届政协委员,后又被山西省文史馆邀请担任特约馆员。

与此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争先恐后地向马老交流讨教。对此,马老则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

之后,马老的作品以及个人传略,先后被选入《中国收藏家名人辞典》、《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山西省分行金融制》等多种丛书和史志。

后来,总行准备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时,遇到了新的问题:现在都提倡用简化字,但是人民币上用的还是繁体字,是否需要进行更换呢?

总行领导觉得,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处理,所以让书法协会提一提意见。

经过几番研讨和调研后,书法协会做出答复:这几个字的功底很深,汉隶、魏碑、楷体的风格兼有,柔中带刚,秀丽含锋,已经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不建议更换字体。

最终总行也采纳了协会的建议。不过在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时候,将其中的“國”、“銀”两个繁体字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简体字。

1988年3月29日,马文蔚老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5岁。

马文蔚老先生的一生都以明代傅山为榜样,推崇欣赏其耿介直傲的性格,久而久之,马老自己也成了直率的性格,养成了独特的书风。

凌云风骨垂青史,国币翰墨传环宇。

虽然马老先生已经去世了,但是人民币上那雄浑劲健的墨迹仍旧伴随着国人。在某天某刻,也会有人好奇,这上面的几个字,究竟是谁写的?进而了解马老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

更多中国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