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代比现代发达(古代人素质高还是现代人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比现代发达(古代人素质高还是现代人高)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代比现代发达(古代人素质高还是现代人高)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书中描述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私的,他们为了繁衍后代,把自己或族群的基因遗传下去,完全不顾甚至牺牲掉个体的自由,幸福和快乐。

有一次,我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一种鱼,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不顾生死,从大海出发,逆河流而上延绵事千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河流的源头排卵。原本在大海里的时候,它们还膘肥体胖,经河流一路奔波,它们耗尽了体力,身体消瘦,积劳成疾,当排完卵后立马毙命,还有一部分鱼,溯游而上的半途中就意外毙命,比如,途中遭遇老鹰,大熊等猛禽野兽拦路打劫。而且那些拦路打劫的猎食者们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不费吹灰之力一抓一个准,让鱼群损失惨重。即使是这样,鱼群也义无反顾,继续奋勇向前,逆流而上。不到终点誓不罢休。它们为了繁衍,为了族群的整体利益,牺牲掉一部分鱼的排卵,对整体排卵率也是合算的。

这些鱼群是为了赶季节,才成群结队到河流源头去排卵的,去早了或去晚了都不行,因为赶不上河水汛期。他们祖祖辈辈形成的生理周期刚好就在汛期,错过了汛期也就错过了绝佳排卵机会。

那么如果在海里排卵不行吗?不行,海水盐分重,不适合它们这种鱼类繁殖,还有,海里天敌多,排卵后成活率很低,所以他们遵照祖祖辈辈的繁殖方式,每年都要逆流而上到河流源头排卵繁殖后代,排卵完成后,他们就痛苦死去,他们的后代就又沿着他们的老路顺流而下,等到了大海里也已经长大成熟了,可以繁殖后代了,于是新一代又沿着老一代的路前进,周而复始,以致无穷。他们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为了繁衍后代。

有一种昆虫,当交配完成后,雌性会一口吞掉刚刚和她交配的雄性,因为交配时雌性因体力消耗过大,不容易寻找食物为胎儿提供营养,因此就把雄性昆虫作为食物给吃了,雄性毫无怨言,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会这么做。就像母鸡孵化出一群小鸡后,为了保护弱小鸡仔,面对再强大的天敌都敢于横眉冷怒怼,因为基因决定了雌性生物在哺乳期间天然就会产生为母则刚的勇气和精神,基因给她提供了强大的无所畏惧的力量。

还有一种蜉蝣生物,生活在阴暗的臭水沟里,他们从出生到死亡只有几个小时,当他们繁殖完后就立马死亡,所以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不停地繁殖,否则就会带来灭种的危险。

那么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繁殖呢?他们为什么不能像人类一样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快乐吗?

这是由生命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基因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身个体活得更好,而是不断地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繁殖后代,以应对这个地球上恶劣的不确定的自然环境,谁能大量复制自己的后代,广泛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谁就可以成功地避免种群灭绝和被环境淘汰的风险。

这就是基因自私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你个体的喜好而改变它的决定。或者说不会改变它的传播方式。生物身体上的基因会逼着生物大脑或生物神经去做有利于繁殖和种群延续的事,却不去做有利于个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事。

当一对昆虫正在交配时,此时即使来了一只天敌,比如一只鸟,昆虫也不会轻易分开,因为生产后代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直到鸟儿把它们全都吞下。

人类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在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之前,人类也遵循自然界所有生物相同的繁殖模式,即一切以繁衍后代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生存,最后才是个体的自由,幸福和快乐,中国古代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而且三妻四妾在古代是一种常态,被认为是政治正确。如果某个富贵人家坚持一夫一妻,坚持所谓的真爱,会被看成稀有珍品,会上当地头条新闻。

古代这种三妻四妾,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传统观念在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猛烈抨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夫一妻制才被最终被确定下来,并写进宪法。

不过,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落后的地区依然还保存着买一夫多妻制的传统习俗。

那么我们来说说,在古代为什么会有三妻四妾这种对妇女极端不公平的婚姻制度?说到底还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缘故。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人们抵抗恶劣环境和意外风险的能力差。所以,用多生孩子来抵御意外风险,我总结了一下,古代多生孩子有一下几大好处。

第一,当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家庭成员可能会被战死或者饿死,如果家庭成员多,逃出生天的概率就会大一点,当有一个家庭成员逃过此劫时,就可以延续和续写家族历史。否则家族从此灭亡,而中国古代是非常看重家族传承的民族,这从中国几千年都没有断过修史的文化传统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在中国古代,有句谚语叫“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就是说,一个家族多生孩子,其实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投资,孩子多了,靠读书出人头地,改变家族的命运的概率就更高,如果孩子少,即使家里再有钱,要是孩子不喜欢读书,或者没有读书的天分,就不能把家族发扬光大,也不能更好地保护家族利益。毕竟,中国古代是个官本位的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考科举,然后出来做一官半职是所有读书人的毕生梦想,也是所有古人想走的正道。

中国古代是有严格等级之分的身份认同的社会。

古代社会身份地位是按士农工商等级排列的。商人再有钱或者乡下土财主田产再多,只要没有政治庇护,就很容易被权贵阶层强取豪夺。如果富商和土财主家里有个读书人,哪怕没有出来做官,只要考取了科举功名,就相当于进入了特权阶层,别人就不敢对她们怎么样,科举功名是有特权的,在宋明时期,有科举功名的人犯罪见到官府审案时不用下跪,也不用上刑。此外有科举功名的家族,其商业产业不用缴税,田产也不用缴税,子女和家庭成员也不要服兵役和徭役。

当富有的家族生的孩子少,而且孩子又不喜欢读书,还很顽劣,集吃喝嫖赌等各种陋习以一身,很快就把家业给败光了,三代以后家族返贫,相反如果穷人家的孩子多,总会碰到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那么整个家族就会节衣素食,供养这个聪明的孩子读书。等待这个孩子真的考取功名并混得一官半职时,那么整个家族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

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

其实古代无论三妻四妾也好,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也好。玩的就是成功概率学。

即从众多孩子里挑选一个有资质有天赋异禀的一个去重点培养,如果这一代众多孩子里确实没有一个是优良品种,那么也可以把希望放到下一代,只要家族每个男成员早婚早育,多生多育,就会有希望。

成功的商人或聪明的投资人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古代人也一样,他们拼命地多生就为是了避免把家族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唯一一个人身上,万一那个人是劣种呢?

另外古人除了重点培养某个或某几个良种外,也不放弃对其他人的培养,只要子女多,等他们长大以后,很可能有几个孩子在其他领域里混出一点明堂来。既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那就一定会有人适合做其他领域,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人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其他领域,比如当兵,学一点功夫做衙役捕快什么的,也可以学经商开饭店或者做会计给人当下手做管家什么的。

总之,只要能安身立命的都去碰碰运气,虽然其他行业不如读书吃香,但读书考科举的通道毕竟那么窄,要知道古代科考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现在的高考,公考和考研内卷多了,在家庭贫困,经济落后的古代,科考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坚持下去的,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大小考试无数次,直到70多岁才勉强考上个贡生,级别相当于现在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这已经是蒲松龄的天花板了。

第三,在古代多生孩子对于延续家族香火和对老人养老送终也是一个可靠保障,毕竟,古代生产率低下,不像现代有养老保险,退休后有养老工资,再不济也可以送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保,养儿防老就成了唯一选择,如果一个家庭连续生了七个女儿,那么他们还会继续生下去,直到有一个男孩子出生为止。

古代之所以重男轻女,除了女人要外嫁,男人要延续家族香火的因素外,还有就是女性体力比较弱,在完全依靠体力劳动的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男人劳动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妇女没有经济地位,自然在家中就没有话语权。

当女人没有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时,男人就可以随意趋使,辱骂,殴打,驱逐女人,男人想生多少孩子,女人没有决定权,男人想娶几个老婆,女人也没有决定权。女人连自己都是男人的附庸,是男人的私有财产。男人甚至为了利益可以随意转让和卖掉女人。

第四,古代男女不用分开来单独上班,没有离婚制度,没有独居群体,另外古代也没有避孕套和避孕药,而且晚上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古人白天忙完活儿,晚上没事就在炕上打扑克,所以古人很容易造孩子,像母鸡一样一窝一窝地造。

而现代人可以通过主观意志控制自私的基因,想不结婚就不结婚,想避孕就避孕。不过代价是让自己感到非常的孤独和身体不适。有句话叫做“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说的就是人类试图用理性克服自私的基因,克服人性。

以上就是为什么古代医疗条件差,经济条件也不发达,还经常饿死人的情况下,出生率反而比现代人还高的原因。

至于现代人为什么不喜欢生孩子,这个不用我来多说,相信大家都懂。

更多古代比现代发达(古代人素质高还是现代人高)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