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音)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工无利器,不能善其业,人无材德,不能尽其仁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工”这个词,在先秦时期指百工,就是各种手艺人。这是个比喻句,“利其器”是手段,“善其事”是目的,工匠手中没有利器,就不能做好他的手艺。而器不会自利,必须经过磨砺。

。在这里,孔子用工匠要有利器才能做好工,比喻人要有贤德才能行仁道:用“器“要磨炼才能利,比喻人要向贤德者学习才能进步: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个人要进德修业,个人的主观努力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良师益友的辅导与切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孔子店诉人们,培养自己的仁德,要“事其大夫之贤者",以激励自己“见贤思齐”《论语里仁》之心,又要友其士之仁者'以收互相切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之效。

我们到了一个邦,要侍奉那些贤者、大夫,有政治身份的那批人要行仁道。对那些贤明者,比我们辈儿大、权力高的人,要跟他们要做朋友,要结交好关系。因为事奉贤者,结交仁者,以友辅仁,近贤远佞,就是利其器,就最有助于自己仁德修养的提升。

人与比自己弱的人相处,自我感觉往往更好,但却学不到什么,长进不大。如果甘于给贤者做下手,与仁者做朋友,虽然可能觉得拘谨,但却是提高自己的好路径与好方法。仁者的成就固然需要在道理上有所认知,但终究以践行中去体会。

工无利器,不能善其业,人无材德,不能尽其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求进步,必先择其友。良师益友,就是个人不断进步之器。如果有高人做标准,言语德行必然会收敛、谨慎、严肃。如果有地位相当、志趣相投的同辈同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相互劝勉,保持上进,日日共同进步于仁。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期待的修习为仁之道的方法呢?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商鞅对以法治国很有研究,受李悝和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他曾经做过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魏惠王没有任用他。后来,商鞅得知秦孝公求贤,就投奔秦国去了。他到秦国后,先结交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在景监的引荐下,商鞅见到了秦孝公,与他谈了三次话,从帝道、王道、霸道三个方面阐述了为君之策,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许。他的新法中包括许多富国强兵的内容,例如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鼓励人们开荒,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等,这些措施使人民得到了实利,也对国家有利。另外,商鞅变法确实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但仍有不少人对商鞅变法表示支持。总的看来,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首先是结交景监,为自己创造了机会。其次是赢得了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即使有反对者,也不敢和统治者公然唱反调,这使得商鞅可以安心推行新法。再次,赢得了同僚的支持。最后,赢得了百姓的拥护。有了这些准备,商鞅变法便顺理成章地成功了。

你想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先搞好人际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关系问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平台,只有你和对方的关系是好的,你的建议对对方才有用。不然再好的建议,ta也不会听你的。结交贤达,让自己进入上层平台,这样就能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此种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

孔子的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他不受时代的局限,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也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好工具,也要为完成事情准备必要的条件。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不至于两眼一抹黑,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更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更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