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

过去盖房子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是用粘土制成坯子,再用火烧制成。用来烧砖的设施叫砖窑,而这个将泥坯烧制成砖的过程,就称之为烧窑了。

为了解省成本,农村的土烧砖窑都是用来经烧制的砖坯砌成,直经五六米的圆形。在窑的南面留有两三米宽三米高的窑门,供装窑进砖坯和出窑运砖所用,同时也烧窑填燃料和观察烧制情况的地方。每砌一层在外边用土围挡,在外层边坡,做一条螺旋形踊道。其用途一是对所砌体有一定加固作用,二是便于运送砌墙材料,成去搭设脚手架的麻烦。整个窑体窑内下小上大,窑外下大上小,大约五六米高,外观成梯形园柱体。

烧窑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壮窑,将砖坯运进窑内。在底部预留好燃烧室后,逐层立式码放,砖与砖间留有少许空隙。第二是烧窑。一窑砖烧的成色怎么样,烧窑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过去人迷信,开窒之前要举行仪式拜窑神,保佑顺顺利利。烧窑主要原料是烟煤,先用玉米秸等软柴当引火。至少两个人轮班烧,中间不能停火,一旦停火整窑砖就废了,不但颜色不均勺,而且强度也低。也不能火太大,烧过了砖就会结瘤,虽然硬度提高了,但砖会变形,不能使用。一般要玩四十八小时,由烧窑师傅掌握,技术水平高低在此一举。第三是闷窑。烧的火候达到了,将窑门封死堵严。同时窑的上口也要用土封住,不能透风漏气。大概需要闷三天左右。第四出窑就筒单了。首先起封后有两个处理方法。大家知道砖分为红蓝两种颜龟。红砖等窑温降下来后,直按出砖即可。而蓝砖,则需要么窑顶往下浇砖。工作量比较大,过去都是人工挑水,沿踊道一步一步走上去。要不怎么过去盖房都是外层单砖,内墙用大坯了,只有真正有钱的人,才住的起青砖大瓦房。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曾在村南建了窑场,都是烧的蓝砖。烧窑开始用的是煤,后来也不知是谁通过什么途经,拉了两大汽车旧皮鞋烧窑用。那时农村人布鞋都不够穿,孩子们大冬天都露着脚指豆。看到这么多旧皮鞋,眼晴都亮了。成群结队到窑地挑选。你还别说,有的还挺好。你一双他两双拿回去给家里人穿。一时间全村好像都发了横财是的,出门都穿上了大皮鞋。可问题是成干上万双皮鞋想找到一对的的,无异于大海捞针,只能将就凑合。这下乐了可大了,有的穿的是一顺,有的号码一只大一只小,有的样式、新旧程度不一样。更可笑有的居然颜色不一样,甚至一只单一只棉。即便是这样,也让邻村的人羡慕不已。

当时是大集体,出砖后也不卖。按人头分,一家分上成百上干块,谁家看建房都能用上。前几天我们邻居拆房,有许多是哪时大队窑地烧的砖,比现的机制砖尺寸大许多,份量也重。见棱见角,方方正正,质量真是杠杠的。

随着时代发展,我所说的单栋窑变成后来的转盘窑。特别是近些年来,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环境资源整治力度,粘土砖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烧窑的记忆,确在心中永远的保留下来了。

更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地区的家乡风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