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建盏
# 走进建盏的工艺世界 #
每一个建盏的诞生,一般都会历经十三道的生产工艺: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十三道工序,考验的是工艺师傅的技艺、耐心与毅力。如果说建盏诞生之后,我们欣赏的是建盏的自然美,称赞的是建盏浑然天成的色泽变化。那么建盏诞生前的一系列工艺也值得被我们熟知。
很多盏友对建盏的认知是“拉胚、上釉、烧制”,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步骤,但从泥土到成品,建盏的诞生还经历了许多,下面就为大家逐一介绍这十三道工序。
{建盏制作工序}
01 选土、选矿
提到建盏,人们会非常容易想到两个字:“铁胎”
建盏含铁量之高,是其他窑口无法仿烧的,无法达到相同的工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含铁量不足。
这也让建盏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铁胎是建盏的特色,也是判断是否为真建盏的标准之一。
·为何建盏含铁量如此高?
建盏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制作铁胎的土并不是哪里都有的,也不是随便取一些土就可以制作成建盏的。
建盏不论是从胎土还是从釉料上选择采用的都是建阳水吉 · 后井村、池中村一带高含铁量的矿石、泥料,分别是配釉的赤铁矿、草木灰,制坯用的高岭土(高温土)、粘土,这也是建盏珍贵的原因之一。
建盏的制作难度是非常高的,建盏的斑纹是在1300度的高温中产生,含铁量如此高的坯体极容易变形、气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见到建盏有如此多的瑕疵。
·为何还要执意用高含铁胎?
但如果用氧化铁成分较低的粘土或者瓷土加氧化铁制作坯体,这么做是可以提高成品率以及耐火度,看似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一般烧制出的斑纹都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极致。
越低温烧制成品率越高,越含铁少烧制越简单。可建盏就是这般自傲,唯有追求极致,才能如此绚烂多彩,才能被这么多盏友喜爱。
02 瓷矿粉碎将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装进机碓或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为后续的工序做准备。
03 淘洗
简单来说淘洗就是洗泥,将粉碎好的泥料、矿料入水过滤沉淀,这道工序主要是为了过滤泥料、矿料里的杂质。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一些盏的粗胎、细胎就是在这个环节分明的,有一些胎体用的是六十目的粗胎,因为口沿处釉水比较少,比较明显的就是口沿处有爆砂的情况,越是粗胎就越明显,这在一些柴烧盏中很常见。
尤其是熊忠贵老师的盏,盏友们要知道这并不是瑕疵,玩建盏要有包容性,建盏不像一些其他瓷器那么光滑,那么平整,粗胎厚釉是建盏的特点,釉面和韵味才是建盏的魅力。
04 配料古法烧盏的釉料配方为天然铁釉矿加草木灰粉碎、打匀后制成,简单的物质就能烧出精美的建盏,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建盏就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料,烧成神秘莫测的结晶。
根据不同的泥料及比例进行配料;建盏的花色繁多,其中之一就是配料的多样化。谁会想到,颜色单一的釉水在烧制后颜色千变万化。
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05 陈腐陈腐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将淘洗过的泥料存放在不通风、没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下进行存放,而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泥料的强度、均匀度和可塑性。
06 练泥
将处理好的泥浆倒入布袋压干水分(用重物或者压干机)练泥可以用机器或手工,机器练泥使用真空练泥机,手工用手工铲泥练,练泥的作用是将泥料中剩下的空气除掉或尽可能减少,从而使泥料均匀一致。
07 揉泥将全部的泥料揉成尺寸合适的泥块。手工、机械都可以,主要为了去除泥料中的空气,保证泥料更加紧实、更容易成型,也防止后期焙烧时产生开裂、破碎等问题。
08拉坯
经历了这么多道工序之后,建盏在这一刻开始有了基础的样貌,很多盏友对建盏制作技艺最基础的认知也是从拉坯开始。拉坯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是非常高的,器型的好坏、美观非常依赖匠人的技艺。
“拉坯一定是手拉坯才有灵魂”
在判断一个盏是不是手工盏时,摸盏壁的薄厚变化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是手工制作,建盏的口径、形状、高低等等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也是手工盏的魅力。
很多盏友看匠人们拉坯后都会有这个想法:
看师傅拉坯拉得好轻松,是不是我也可以?
我想说的是,这是个非常大的错觉!
看似简单的拉坯需要成千上万次练习,需要不分昼夜的学习与钻研,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需要对美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更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
09修坯
在拉坯之后,建盏初步的形状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坯体更完美:
在坯体干到七成之后,匠人把坯修得更规整、美观一些,修坯主要会修饰:足墙-足跟-浅圈足-内圈足-口沿-注水线等等。
不得不说,看拉坯修坯还是非常解压的。
10素烧
素烧指的就是将未上釉的坯,进入窑内在温度较低的状态下焙烧预热,主要为了增加坯的强硬度,其次为了剔除一部分变形、开裂的坯。相当于让坯体变得更加坚固,减少瑕疵,但即便如此,在高温环境下还会经常出现变形、开裂等情况,建盏的成品率还是非常低。
所有的建盏都要经历这一步吗?
并不是的,比如省大师熊忠贵等一些匠人采取湿坯上釉的方式,这样的古法烧制会让釉面更有老味,但釉水的流动让原本就容易变形的坯体更不稳定,追求极致的同时,瑕疵率会更高。
烧制的方式不同,釉面的感觉也不一样,最后的釉面好看与否还要看盏友自己的判断。
11 上釉
终于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前身,坯体清理完灰尘后,就要开始上釉水了。
“施半釉”是建盏非常重要的,因为釉水的流动性,如果是施全釉就非常容易粘底坯体内外层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往往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还有一些匠人会采用刷的方式上釉。如果是全包釉,其成品率还会继续降低。
上釉也有讲究,匠人们要根据釉水的浓度来掌握上釉的时间,同时也要注意釉水的厚薄度,釉水太厚就容易黏底;如果太薄,结晶的生长变化太少很难出现精美的斑纹,如何让釉水更均匀非常重要,看似轻巧的上釉,实则需要很多技巧。
12 装窑将坯体装进相应的窑内,关闭窑门,为烧制做最后的准备,整装待发。
同时无论电烧还是柴烧,位置都非常关键,这并不是玄学,而是不同位置的氛围不同、温度不同、火焰走势不同,烧制出的釉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装窑也大有讲究。
尤其是通天龙窑,仅仅是把匣钵放入窑内,在狭小的空间内,有一些窑门还很矮,匠人需要把沉甸甸的匣钵在窑内摆放,这一步骤看似容易,实则非常耗时耗力。
13 焙烧
我们通常说的非遗的全称是什么?
是“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最后这一步焙烧也是这所有的工序里,最关键、最考验师傅水平的技艺。
建盏的烧制主要分为柴烧与电烧,这两种都需要极强的烧制技艺。
电烧与柴烧的区别在于加热方式的不同:电烧是靠电脑来控制温度;而柴烧需要人工投柴来控制温度。
柴烧要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还受到天气、湿度甚至窑内摆放的影响等等原因,再加上柴窑内部空间很大,温度不均匀,控温的难度也随之而来,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如何把这么大的柴窑升温到1300℃都非常不易,还要保持住这个温度,烧制的难度可想而知。柴烧便是这样,看技巧同样也看“运气”。
很多人觉得电烧是用电脑控制温度就很简单很多,实际上电窑本身并不能自动保持还原气氛,还原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对温度的把控苛刻,温度的升温以及稳定性更易控制,但想烧制出独树一帜的美盏,对细节的要求非常高。
建盏烧制,工夫更多在于窑内,如果还原的时机、程度、次数未掌握好,就烧不出想要的釉色。入窑后,师傅必须集中精力,仔细把控还原程度,不能长时间离开窑炉,才能烧出好盏。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新盏友们关心的:“电烧好还是柴烧好?”这是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柴烧的釉面更倾向于古朴有韵味,油润自然,相比而言更加油润,花纹千变万化,更倾向于自然的形成,更耐看适合慢慢把玩;而电烧的釉面更精美华丽,气泡大小均匀密集,结晶规整突出,精致玲珑,一眼看到就觉得非常惊艳,有一些釉面目前只有电烧才能完成。
李达电烧作品(左) 熊忠贵柴烧作品(右)柴烧电烧烧制方式的不同,并没有哪个更好一说,都有各自的特点,完全是看盏友们的喜好,“美”没有绝对的标准,更多的是要靠盏友自己内心的判断,只要自己觉得好看,它就是美的。
列举了这十三道工序,相信盏友们对建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每一只盏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遇到极致的釉面和斑纹,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愿盏友们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