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波斯-伊朗的地理范围
我这篇文章所述的“波斯”的范围,并非仅限于今日伊朗的疆域,而是指历史上受波斯文化主导的核心区域,有点类似于“儒家文化圈”的概念。
所以这里所属的波斯,或者说波斯文化圈,包括:
1.现今伊朗的疆域:伊朗高原、呼罗珊地区;
2.高加索山南麓: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3.高加索山北麓:达吉斯坦地区;
4.两河流域:伊拉克;
5.中亚:花剌子模地区,包括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地区;
6.南亚西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
首先要说明,“文化圈”并不具有排他性,不同文明的文化圈是可以重叠的。比如中亚地区长期受突厥和波斯文化的双重影响;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是受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双重影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则受到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双重影响。甚至波斯本土区域,波斯文化本身也一定程度的受 *** 和突厥文化的影响。
“文化圈”和今日的“民族疆域”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声明。
本文是对波斯各地区的历史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太涉及历史细节。主要是为了让我自己在之后阅读波斯和伊朗历史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时能够对波斯各个地区的特点、风土和地位有基本的概念。比如你要阅读中国的历史,就一定先要直到中原的地位,才能明白“问鼎中原”的意义;阅读世界历史也是一样的,历史地理依然是需要了解的。
内名与外名
首先需要讲清楚的是内名与外名。内名是本地人对地区、民族、国家的称呼;而外名则是外国人对这些的称呼。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区分内名与外名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波斯Persia的称呼很大程度上就是外名。波斯Persia的称呼似乎是来自希腊,在古波斯时期,“波斯(Pārsa)”一词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Pārsa希腊化之后变成希腊语中的Persis(Περσίς),拉丁化为Persia。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珀修斯的故事,希腊语中的Persis似乎是珀修斯的一个变种,亦被用作对波斯地区的称呼中。关于波斯人的自称——“伊朗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萨珊帝国时期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授衔仪式铭文上出现了ērān,“埃兰”。而ērān在帕提亚语中则就叫aryān。
中古波斯的萨珊帝国的统治者,往往自称“伊朗人以及非伊朗人的万王之王(šāhān šāh ī ērān ud anērān)”,这里面的anērān则是非伊朗人(aniran)的意思。
*** 统治早期,比如伍麦叶哈里发国时期,亦称Persia(al-furs)。然而民粹起家的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波斯人的文化认同逐渐复苏,之后波斯地区的各大 *** 王朝,萨法维、塔希尔、萨曼、齐亚德、卡库伊德、白益,都自称是“伊朗人”,既非“ *** 人”,亦非“波斯人”。
直到巴列维王朝,统治者亦自称“Šāh-e Irān”,亦即“伊朗沙阿”。
甚至到了 *** 共和国时期,伊朗的全名依然是“伊朗 *** 共和国”——说明伊朗人对自己的认同依然是伊朗人。
中文互联网上一些段子认为“伊朗”是“波斯”改称的,而且伊朗是 *** 意味的——这就是完全不了解的胡说了。伊朗人自萨珊以来就是以“伊朗人”自称的——但是现在无论“波斯”也好,“伊朗”也好,亦基本是同义词了。
区分了波斯和伊朗后,一些著名城市的内名和外名也就可以区分开了。比如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这就明显是一个希腊名称;伊朗人对波斯波利斯的自称就是Pārsa——波斯。
伊朗人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伊朗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并不仅限于现今的伊朗人或者伊朗民族,而是应该类比“日耳曼人”、“突厥人”或者“斯拉夫人”的概念,甚至更大。现今的伊朗人仅仅是更大的“伊朗人”概念中的一个子集,就像现在的德国人是“日耳曼人”概念中的一个子集一样。
伊朗人发源于早期的印度-雅利安人,或者说原始印欧人。原始印欧人的起源地并不明确,有很多假说,比如著名的坟冢假说就认为印欧人最初起源于高加索山北面的东欧草原上的亚姆纳文化,并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东和向西迁移。向东的一部分人达到了河中地区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以及阿姆河上游冲积平原,形成了早期的印度-雅利安部落、甚至早期政权。亦自这个区域,印度-雅利安人开始第二批迁移,一部分人向东进入德干高原北部,形成了现在印度人的祖先;一部分人向西进入伊朗高原并最终到达高加索山南面的亚美尼亚高原,也就是最初的“伊朗人”的雏形。
坟冢假说的示意图,来自wiki古伊朗人同样和斯拉夫人或者日耳曼人一样用方位近似分类:
东伊朗人:主要是被中国人称为“塞”的萨迦人(Saka,塞种人,包括萨尔马提亚人和斯基泰人,以及阿兰人),生活于东欧草原和欧亚草原中部以及中亚地区;阿拉科西亚人、阿里亚人、巴克特里亚人、粟特人(可能在古中国史书上被称为“康居”,在中国史书上有时会和塞种人同义)等等;
西伊朗人:米底人,帕提亚人,克尔曼尼亚人以及波斯人等等。
而之后伊朗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数次分化和细化。现代伊朗民族则大多以语言或地域划分,其中规模较大的族群包括:
俾路支人:人口约1000万,其中70%生活于巴基斯坦,主要集中于巴基斯坦南部俾路支斯坦;
吉兰人或吉拉克人:人口约300-400万,生活于里海西岸的吉兰山区以及马赞达兰西部;
库尔德人:人口约3000-4000万,主要生活于土耳其东部、伊朗西北部和伊拉克北部山区。由于处于各大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库尔德人保留了大量的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卢尔人:人口约500万,主要生活在伊朗西南部;
塔巴里人:人口约300-400万,主要生活于里海南岸的塔巴里斯坦-马赞达兰地区;
奥赛梯人:人口约70万,主要生活在高加索山脉中部和西部延伸段。俄罗斯境内生活着56万奥赛梯人,主要位于北奥赛梯-阿兰尼亚加盟共和国。南奥塞梯大约生活有5万奥赛梯人,于1990年宣布从格鲁吉亚独立,但未被普遍承认;2008年格俄战争后俄罗斯承人南奥塞梯并建立外交关系;
普什图人:人口约6000-7000万,主要生活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
绿色为普什图人分布范围,粉红色为俾路支人,咖啡色为旁遮普人(巴基斯坦第一大民族)波斯人:人口约5250万,是现代伊朗国家的主要民族,占全国人口的61%-65%;
塔吉克人:人口约1800-2700万,主要分布于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的塔吉克人总数比塔吉克斯坦要多出300-500万人;
塔雷什人:人口约120万,主要分布于阿塞拜疆和伊朗西北部;
扎扎人:人口约200-400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诸语言分布范围地名
地名是社会文化体现在人文地理上的最直观的符号,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包含着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多方面信息——波斯的地名也不例外。
相比简直是小学生,所以只能参考一些英文资料。我会结合翻译软件和英文资料尽可能地介绍一个我能认识的波斯地名文化。
这里最重要的参考书是英文的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Iran。[1]
如果熟悉伊朗的城市名城,大概会知道,伊朗地名中有很多以ān音结尾的城市,比如:伊斯法罕(Esfahān),哈马丹(Hamadān),卡尚(Kāshān);
而地区名称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古尔甘(Gurgān),呼罗珊(Xwarāsān),马赞达兰(Māzandarān)。
而且这种情况相对接近伊朗核心区域,也就是伊朗高原周边。
但如果追溯到波斯帝国早期,似乎这种情况就出现的不太多。
塞琉古帝国时期,波斯的城市名称大部分希腊化:
继业者战争时期的近东和中东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一部分著名的波斯城市依然是以a音或者ā音结尾。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希腊人的称呼,古波斯语内名称 ,发音为Pārsa;类似的有埃克巴塔纳Ecbatana,古波斯语称 ,发音为Haŋmatāna——大概音译稚嫩的魔法师提过,是“杭马塔纳”;然而另外一个波斯千年古城苏萨Susa,古波斯语称 ,发音则为Çūšā;居鲁士时期的名城帕萨加德Pasargadae,古波斯语是Pāθra-gadā——苏萨城的历史过于古老,名称到底是否源自波斯语我觉得都很难说。
塞琉古帝国对伊朗的统治结束后,帕提亚王朝崛起的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ān音结尾的城市。帕提亚时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波斯语开始从古波斯语到中古波斯语过度,典型的例子就是埃克巴塔纳的发音由Haŋmatāna,变成了Ahmadān,帕提亚语( )——更接近现代的发音“哈马丹”亦是中古波斯语的发音,尽管依然是由“杭马塔纳”演变过来。
到了萨珊时期,ān音结尾的例子开始大量出现。伊朗Iran,这一词亦最早被证实出现于萨珊时期,亦是以ān音结尾。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授衔仪式题词铭文中,第一次被证实出现伊朗ērān一词。萨珊波斯的官方称呼,亦自称为Ērānshahr。
621年萨珊波斯的历史疆域萨珊时期,ān音结尾的地名在波斯核心地区非常普遍。比如胡齐斯坦(Khuzistan,Khūzestān),萨卡斯坦(Sakastan,Sakastān),加尔马干(Garmagān)等等。
中古波斯语中ān结尾音出现得非常多,不仅仅是地名。比如“世界”(gēhān),“祖先”(pēšēnīgān),“智慧”(dānāgān)等等。
我可以查到的资料表明,中古伊朗语中-ān这个后缀,或者ān结尾可以表示demonym的复数;而现代波斯语中,-ān则表示所有格的复数形式以及动词后缀的复数形式——也就是说伊朗(雅利安)这个词aryān本身是ary-ān,是ary-的复数形式。或许亦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古波斯的地名中这么多ān音结尾的。
但似乎并不是所有-ān这个后缀的地名都可以这么解释。比如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即Xwarāsān,实际上就是khwar+āsān。其中khwar的意思是“太阳(sun)”,而āsān的意思是“来到(coming)”,所以呼罗珊合并起来的意思就是“日出”——而呼罗珊地区正好位于波斯的最东部,是名副其实的“日出之地”。
而-stān这一词缀则几乎只出现在地名中。现今-stān这一词缀几乎无疑就是来自于波斯,意思是“place of”,与印度-雅利安语支的-sthana接近。
wiki上的以-stan作为后缀的国家(深绿色)和出现-stan为后缀的地名的国家(浅绿色),可以看出大体就是波斯文化辐射的范围然而中古波斯语中还有其它表示地名的后缀。-gerd出现的比较多,来自于帕提亚语的-kirt,意思时“fortress of”,类似于德语的-burg,一般出现在“城市”名称的后缀中:比如现在胡齐斯坦省的城市苏桑盖尔德(Sugangerd,Sūsangerd),帕提亚古城尼萨在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也被称为米特拉达特盖尔德、米特拉达特克尔特(Mithradatkirt)。
另一个少见的例子就是-vīl,主要的例子都出现在伊朗的边陲。比如:阿尔达比勒(Ardabil,Ardabīl),喀布尔(Kabul),扎博勒(Zabol,Zābul)。
-āpāt和-ābād同样作为地名后缀,意思是“land of”,著名的例子比如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Ashgabat,Ashkābād ),意思是“安息的领地(land of arsaces)”。
河中地区南部:巴克特里亚,巴尔赫
现代人所知的最古老的伊朗文明中心在大伊朗地区的东部,亦即后来大家熟知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巴克特拉、现在阿富汗的巴尔赫(Balkh,中文古称缚喝、八剌黑、蓝氏城等等),该地区最早的文明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的巴克特里亚-马尔济安那文明。后来,早期的巴克特里亚人(Bactrians)和索格迪安(Soghdians)人定居于此,建立了最早的印度-雅利安人王国。[2]后来的雅利安人大迁徙运动被认为即是从这一地区为源头,一部分人向西进入呼罗珊和锡斯坦,形成了现在的波斯人(Persians)、塔吉克人(Tajiks)、普什图人(Pashtuns)和俾路支人(Baluch)。
波斯神话中,巴克特拉的建城者是吉奥马斯,是传说中第一个波斯人王朝俾什达迪王朝的开国君主,[3]而实际上巴克特拉的建城时间已经不可考证。拜火教古经书《阿维斯塔》记载中的俾什达迪王朝中恶魔与图兰的斗争,可能就是印度-雅利安人迁徙运动的反应。
巴克特拉城位于巴克特罗斯河出山口,是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以及阿姆河上游形成的平原中最肥沃的土地。往南边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就是阿富汗腹地贝格拉姆和喀布尔;而北面翻过帕米尔高原向西延伸的西麓先是泽拉夫尚河谷,后是水草肥美的费尔干那盆地。
米底王国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统治伊朗高原核心区域的政权,然而其统治区域只能通过希罗多德的记载大致推定——但普遍认为米底人的统治范围已经延伸到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迪安那地区。巴克特拉在米底王国时期属于东部边城,另外属于东部边城的还有阿拉科图斯(阿拉科西亚)。拜火教的先知琐罗亚斯德即出身于米底王国时期的巴克特拉,而巴克特拉在日后的数个世纪里成为了拜火教最重要的传播中心。
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时期,波斯的统治核心转向伊朗高原西部和南部。帕萨加德、埃克巴塔纳等城市逐渐取代了巴克特拉等东部城市的地位。
巴克特拉在亚历山大扩张时期被征服,而亚历山大的第一任王后罗克珊娜就是巴克特里亚的贵族后裔;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波斯的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领土被塞琉古帝国继承,而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则定都于巴克特拉。
公元前209年,塞琉古帝国的安条克三世讨伐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爆发了阿利乌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自公元前208年开始,巴克特拉被塞琉古帝国的大军包围了三年之久,此即著名的“巴克特拉之围”。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覆灭后,塞琉古帝国对此地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安息王朝的崛起使得帕提亚人控制了波斯的大部分区域,也包括巴克特拉——帕提亚帝国崛起的早期就曾定都于此。
在萨珊帝国统治此地之前,巴克特拉现后经历了印度-斯基泰王国、印度-帕提亚王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萨珊帝国建立后,沙普尔一世重新征服了巴克特拉和贵霜帝国的西部地区。
巴克特拉是中亚和南亚交界处重要的宗教中心,不仅因为其是拜火教的发源地,同时其亦是佛教发展早期的重要城市——释迦摩尼的早期弟子塔普萨和巴斯利卡的两座宰屠波都位于巴克特拉。玄奘西行时曾在630年到达巴尔赫,当时的巴尔赫是南亚和中亚小乘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而法显在西域诸国如鄯善、库车等地发现的小乘佛教徒和可能就和巴尔赫的佛教中心地位相关。7世纪中叶,随着萨珊帝国的崩溃, *** 人入主波斯,而位于东部边陲的巴尔赫则成为末代萨珊万王之王伊嗣俟三世的庇护所。伊嗣俟三世在木鹿被刺杀后,巴尔赫依旧作为中亚和南亚重要的反抗哈里发国统治的中心存在。伍麦叶哈里发国被阿拔斯取代后,巴克特拉又先后经历了阿拔斯哈里发国和塔希尔王朝的统治。然而直到9世纪萨法尔王朝时期, *** 教才真正在巴尔赫生根。
萨法尔王朝建立者雅库布·伊本·阿尔-雷斯·阿尔-萨法尔在870年于锡斯坦起义反抗阿拔斯的统治并很快控制了波斯的大部分区域和整个阿富汗地区。其继承人阿米尔·伊本·阿尔-雷斯试图征服河中地区。此时河中地区的统治者是名义上附庸于阿拔斯的萨曼王朝,萨法尔王朝的阿米尔于900年在巴尔赫战役被萨曼埃米尔伊斯梅尔·萨曼击败并俘虏——作为战败的结果,萨法尔王朝将巴尔赫割让给了萨曼王朝。
伊斯梅尔·萨曼,原名阿布·易卜拉欣·伊斯梅尔·本·艾哈迈德,萨曼王朝埃米尔。在伊斯梅尔统治时期,河中地区的伊朗人种逐渐形成了独特而统一的文化——塔吉克人。所以伊斯梅尔·萨曼被认为是“塔吉克民族之父”,而萨曼王朝亦被认为是最早的塔吉克人国家。10世纪末,加兹尼王朝崛起,从萨曼王朝手中夺取了巴尔赫,然而很快又失去控制。巴尔赫随后被喀喇汗国于1006年征服,在1008年又被加兹尼王朝夺回。最终,塞尔柱王朝于1059年彻底控制了巴尔赫。
12世纪中叶,西辽在卡特万战役挫败了塞尔柱人向东扩张的企图。巴尔赫也被当时花剌子模王国的沙阿阿齐兹夺走。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西辽和花剌子模王国反复争夺巴尔赫,直到1206年,花剌子模王国成为暂时的赢家。
13世纪初中亚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蒙古人的崛起。1220年成吉思汗攻占巴尔赫并且进行了屠城,清除掉了所有可以用作军事防御的建筑。伟大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333年到达巴尔赫的时候,此时已经是卡尔提德王朝统治,但依然是一片废墟。直到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统治时期,被毁灭近200年的巴尔赫才逐渐开始重建。
沙哈鲁的塑像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统治巴尔赫。1511年帖木儿的后裔查希尔丁· *** ·巴布尔为巴尔赫的城主,但是很快就被布哈拉汗国击败,巴布尔退守喀布尔并于1525年进军印度,建立了日后著名的莫卧儿帝国。
帖木儿家族再次统治巴尔赫就要到一百多年后沙贾汗统治莫卧儿帝国时期的1646年了——而沙贾汗的儿子,著名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年轻时就是巴尔赫的总督。
波斯人再次占领巴尔赫就到了1736年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统治时期,然而很快纳迪尔沙就被刺杀。布哈拉汗国再次控制了巴尔赫,但是于1752年被阿富汗杜兰尼帝国夺走,直到1793年才重新被布哈拉夺回。1850年,阿富汗埃米尔多斯特· *** ·汗夺取了巴尔赫——至今,此地依旧是阿富汗的领土。
伊朗高原东部:萨卡斯坦
锡斯坦地区,古城萨卡斯坦,或者说“land of the Saka”,也就是“塞族人之地”。
公元前1世纪的萨卡斯坦萨卡斯坦大部分土地是不适宜居住的荒漠,主要城市基本位于赫尔曼德河冲击出来的锡斯坦盆地以及湿地。但如果坟冢假说成立,萨卡斯坦却是巴克特里亚的印度-雅利安部落向西迁徙翻越兴都库什山后的第一个目的地。
萨卡斯坦地区的核心就是赫尔曼德河。赫尔曼德河是现今阿富汗的第一长河,起源于兴都库什山脉、喀布尔西部四十公里处,自东向西流向萨卡斯坦的哈蒙湖。赫尔曼德河谷地区在伊朗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拜火教古经《阿维斯塔》中就提到了赫尔曼德是雅利安人聚居的土地,也是早期拜火教传播中心之一。当地的哈蒙湖也是拜火教重要的圣地之一。
赫尔曼德河流域米底王国建立后,在公元前600年征服了萨卡斯坦的早期阿拉科西亚王国,然而很快就被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取代。此后,萨卡斯坦现后经历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印度-希腊王国,印度-帕提亚王国的统治。一世纪,贵霜帝国崛起并征服了这一地区并统治了200余年。
3世纪,萨珊帝国崛起并击败了贵霜帝国,“统一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在萨卡斯坦重建了古城萨兰吉(Zaranj),其继承者沙普尔一世则于240年正式建立了萨卡斯坦行省,并任命其子纳塞赫为第一任总督。纳塞赫的继任者霍尔木兹在281年于萨卡斯坦发动反叛,对抗其表亲巴赫拉姆二世,但是随后被评定。巴赫拉姆二世任命其子,也就是日后的巴赫拉姆三世为萨卡斯坦总督。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萨卡斯坦的总督都由非常重要的皇室成员担任。
*** 征服时期,萨卡斯坦也是伊嗣俟三世逃亡的目的地之一。
哈里发统治时期,萨卡斯坦爆发过数次起义。658年,伊嗣俟三世的儿子卑路斯三世在萨卡斯坦重建了政权。然而,伍麦叶王朝建立后很快便击败了卑路斯的军队,迫使其再次逃亡。
雅库布·伊本·阿尔-雷斯·阿尔-萨法尔,本来是9世纪生活在萨卡斯坦首府萨兰吉的铜匠。其在萨兰吉加入了民兵组织阿亚尔,逐渐成为一民颇具实力的军阀。865年时,其势力范围已经延伸到整个萨卡斯坦,甚至控制了喀布尔。雅库布领导军队击败了自呼罗珊地区起家的波斯人政权塔希尔王朝,最终势力范围包含了大半个伊朗高原以及整个克尔曼地区——迫使阿拔斯哈里发承人其对克尔曼的 *** 。雅库布建立的政权即著名的萨法尔王朝。
萨法尔王朝在波斯历史上评价颇高。因为其是在 *** 征服后第一个大肆宣扬波斯文化的政权,其统治下,波斯文化出现了复兴。
萨法尔王朝开国君主雅库布的塑像然而,900年,萨法尔王朝的军队在巴尔赫战役被萨曼王朝击败,使得其失去了萨卡斯坦北面的几乎全部领地。萨法尔王朝在1002年被加兹尼王朝著名的苏丹加兹尼的马哈茂德灭亡,随后加兹尼王朝开始了对萨卡斯坦的统治。
加兹尼的马哈茂德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苏丹自称的 *** 统治者。1029年,加兹尼王朝治下的锡斯坦马利克塔基·阿尔丁·阿布-法德尔·纳西尔在当地建立了纳西尔王朝,亦被称为“后萨法尔王朝”。纳西尔王朝在萨卡斯坦建立了半独立王国,现后臣服于波斯地区的统治者塞尔柱帝国、古尔王朝、花剌子模王朝直到1222年蒙古人征服了萨卡斯坦。
1236年,沙姆·阿尔丁·阿里·伊本·马苏德建立了米赫拉班王朝——亦是萨法尔王朝的支系——作为伊尔汗国的锡斯坦马利克。1335年伊尔汗国覆灭后锡斯坦宣布独立,随后于1383年又成为帖木儿的附庸。乌兹别克人于1507年终结了帖木儿帝国的统治,然而随后又被萨法维王朝击败。萨法维王朝于1537年取缔了米赫拉班王朝在当地的政权,完全直辖了锡斯坦。
普什图人政权汉达基王朝于1717年征服了锡斯坦,而纳迪尔沙很快于1727年夺回。锡斯坦之后的历史和巴尔赫类似,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征服后,波斯和阿富汗一直对锡斯坦的归属有很大的争议——直到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锡斯坦边界条约的签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条约的主导者是英国人亚瑟·麦克马洪。
伊朗高原东北:大呼罗珊
呼罗珊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地理概念,大致指伊朗高原东北部以及阿富汗高原、土库曼斯坦大部,而更广的概念“大呼罗珊”有时亦包括整个河中地区和花剌子模地区。
大呼罗珊:呼罗珊地区、河中地区和花剌子模地区前面提到过,呼罗珊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日出之地”,在历史上也是统治波斯的各大政权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极限。呼罗珊地区长期处于中亚和波斯各大政权争夺的焦点,亦是波斯文化、东方文化、印度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 *** *** 文化传播的交汇处,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比如东部的巴尔赫、赫拉特、马扎里沙里夫,西部的内沙布尔,北部的梅尔夫(木鹿),中部的马什哈德、喀什马尔、博季努尔德等等·。
早期波斯政权,包括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和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核心都位于波斯西部,东部的呼罗珊地区成为波斯历史文化的重心是在萨珊时代。霍斯劳一世时期,将波斯分为四个“军区”——中古波斯语称“kust”——包括西部的霍瓦兰,北部的阿帕克斯塔尔,南部的尼姆鲁兹和东部的呼罗珊。
呼罗珊自萨珊中期开始便面临着东方外敌的入侵,比如嚈哒人和突厥人。但在数次入侵后,呼罗珊的边界依旧相对稳定。 *** 征服时期,呼罗珊由于地处波斯东部,所以成为末代万王之王伊嗣俟三世最重要的庇护所。直到伊嗣俟三世在木鹿被刺杀, *** 人的军队才正式统治该地区。
747年,阿布· *** ·呼罗珊尼在呼罗珊发动起义对抗哈里发的统治,并帮助阿拔斯家族登上哈里发大位——但很快就被阿尔-曼苏尔杀害。821年,塔希尔·伊本·侯赛因再次发动起义并建立了独立的王国。但是塔希尔为了保存自己的地位,协助 *** 哈里发镇压了当时伊朗北部的其他波斯人起义,包括在塔巴里斯坦的凯伦家族的马兹雅尔起义。
之后数百年里,呼罗珊地区现后由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加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王朝、古尔王朝和帖木儿帝国统治至16世纪。在这段时期,呼罗珊亦出现了文化繁荣,许多著名的诗人、科学家和学者都在这一时期生活在呼罗珊。
纳迪尔沙在1729年统一了呼罗珊地区并建都于马什哈德,但是其本人在1747年被刺杀。随后杜兰尼帝国占据了呼罗珊东部的地区,包括赫拉特在内。
凯加王朝在1796年重新控制了马什哈德,并在1856年攻占了赫拉特。1857年,波斯人和英国人签订了巴黎协定,结束了波斯和阿富汗以及英国人之间的英国-波斯战争,波斯军队撤出赫拉特并放弃宣称,但同时英国人也从波斯腹地撤军,自此赫拉特一直被阿富汗人统治至今。
英国-波斯战争中库沙布之战的图绘在1881年,波斯又放弃了其对木鹿的宣称,将呼罗珊北部部分地区和花剌子模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呼罗珊对现代波斯文化影响极为深刻。如果说帝国时代的波斯文化主要集中在伊朗西部,那么 *** 时代的波斯文化,主要则诞生于呼罗珊。新波斯语最初就诞生于呼罗珊和河中地区,而新波斯文学亦发端自该地区。波斯伟大的诗人,《列王纪》的创作者菲尔多西出生于呼罗珊地区马什哈德附近的古城图斯;而另一位伟大的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著名的诗集《玛斯纳维》的作者鲁米亦出生于呼罗珊地区的巴尔赫;9世纪的波斯诗人鲁达基则出生于萨曼统治时期的河中地区鲁达克。
尤其蒙古人征服波斯后,呼罗珊成为了波斯的文化首都。波斯哲学家、医学界伊本·西那(波斯华佗)出生于河中地区,音乐家、医学家和心理学家、 *** 哲学的“第二导师”法拉比出生于花剌子模,科学家、历史学家比鲁尼(至今月球上还有一个以其命名的环形山)出生于花剌子模,天文学家、诗人奥马尔·海亚姆出生于内沙布尔,第一本关于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系统性著作《代数学》的作者花剌子米亦出生于花剌子模。
河中地区北部:撒马尔罕,布哈拉
大呼罗珊地区的最北部,是 *** 斯地区的边缘,这就是著名的河中地区(Transoxiana)。
呼罗珊北部所谓“河中”,指的是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和泽拉夫尚和流域的平原地带,在今日乌兹别克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最频繁的西域地区之一——因为此地时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后的第一站,是向西商路的重要通道。
河中地区最古老的聚落是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其建城都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并且都位于泽拉夫尚河畔。在建城早期,布哈拉和撒马尔罕都是索格迪安文化(粟特)的中心。河中地区在波斯早期政权中都是帝国最东北部的边陲。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于公元前329年征服了撒马尔罕,希腊人称此地为“马拉坎达”。
亚历山大死后,此地先后被塞琉古王朝、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统治。然而贵霜帝国在3世纪时失去了对河中地区的控制,重心转向印度西北部,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入了衰落期。
直到5世纪,嚈哒人和古突厥人现后统治了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直到589年,第一次波斯-突厥战争中,萨珊波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重新控制了撒马尔罕。随着 *** 征服的到来,突厥人趁萨珊波斯的崩溃占领了撒马尔罕和波哈拉。但是古突厥汗国被唐朝击溃,撒马尔罕也成为了唐朝在西域的重要保护国。710年,伍麦叶军队占领了撒马尔罕,在这段时间里,泽拉夫尚河流域成为了各大宗教交汇的地带。大量拜火教徒因为 *** 征服逃到了河中,东方和印度传来的不同的佛教亦在此汇合,此外还有印度教徒、摩尼教徒和犹太教徒,以及景教。甚至在撒马尔罕,景教徒的数量仅次于拜火教徒。
751年怛罗斯之战后,阿拔斯王朝的 *** 人从两个唐军俘虏手中学会了造纸术,并在撒马尔罕建立了 *** 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造纸术也随之传遍了中东和欧洲。
但是阿拔斯哈里发对河中的统治迅速被萨曼王朝所取代,萨曼王朝于819年定都于撒马尔罕,而在900年迁都布哈拉。1000年,喀喇汗国击败了萨曼王朝,占据了河中,之后就是塞尔柱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先后统治者该地区。
蒙古人在1220年征服了河中地区。直到1370年,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是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蒙古人统治下的河中地区依然是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撒马尔罕是一座“非常大和美丽的城市”。
苏联时期的邮票上的兀鲁伯头像和天文台剖面图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333年到访过撒马尔罕,称其为“最伟大和精致的城市之一,在美丽上冠绝群城”。很快,1370年,帖木儿崛起于河中,并且建都于撒马尔罕。帖木儿统治时期几乎重建了城市,并且将帝国治下的优秀的匠人都召集到了首都。1424年,帖木儿的孙子,沙哈鲁的长子,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帖木儿帝国的苏丹乌鲁伯格(兀鲁伯)在撒马尔罕建设了举世闻名的兀鲁伯天文台,撒马尔罕也因此成为中亚的天文学研究中心。
可惜的是,兀鲁伯天文台在1449年宗教动乱中被毁,在1908年才被重新发现和部分修复。重建的乌鲁伯天文台1500年,乌兹别克人占据了撒马尔罕,昔班尼王朝由此建立。之后,昔班尼王朝迁都布哈拉,撒马尔罕随后陷入了衰退。阿夫沙尔的纳迪尔沙在1720年突袭了撒马尔罕,随后此城便被抛弃。
撒马尔罕再次复兴则是俄国人到来之后。19世纪中叶,俄罗斯人占领了河中地区,击败并附庸了割据此地一百多年的布哈拉汗国。俄国军官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阿布拉莫夫成为了当地的总督,建立起来以泽拉夫尚河畔撒马尔罕为核心的军事区。1886年,撒马尔罕成为了俄属土库曼斯坦的撒马尔罕行省的首府。苏联时期,此处是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首都,但在1930年被塔什干取代。
至今,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城市(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第二大城市,而布哈拉是第七大)。
伊朗高原北部:古尔甘,马赞达兰
古尔甘地区有很多名字。希腊人成为西尔卡尼亚(Ὑρκανία),意思时“狼的地方”;中古波斯语成为古尔甘(Gurgān),波斯人也会称这一区域为“大益”,或者“大益斯坦”(Dahistan),意思时“大益人的土地”。
现代地图上古尔甘的位置古尔甘的地理位置在里海东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麓和克佩特山脉之间。
大益人(Dahae)是古代生活在里海东岸倒花剌子模地区之间的族群——留下的信息非常稀少,甚至我们都无法判断其究竟是不是游牧族群。印度的诗集《梨俱吠陀》中提到大益人是雅利安的敌人,说明大益人在雅利安人发展极早期就已经有交集了。
相传安息王朝在经历弗拉特斯四世前后的混乱和内战后崛起的新万王之王阿尔达班二世,即弗拉特斯四世的一个不知名公主和某个大益人王子所生的后代——根据阿尔达班二世早年是在国牧民的生活这一点来看,至少当时的大益人部落很可能是游牧部落。[4]
印有阿尔达班二世头像的硬币古尔甘地区在安息帝国统治时期爆发过数次动乱并在2世纪中叶彻底独立。225年,萨珊波斯的阿尔达希尔一世吞并了古尔甘,伊朗七大氏族之一的伊斯帕布丹家一直是古尔甘当地的藩侯。五世纪到六世纪,为了防止东部的嚈哒人和古突厥人的侵袭,萨珊波斯沿古尔甘河在古尔甘地区修建了著名的“古尔甘长城”。
古尔甘长城的大致范围古尔甘长城总长195公里,虽然相比长城不算长,但是依然是世界上现存的仅次于长城的第二长的现单一防御建筑以及城墙。萨珊王朝末年,伊斯帕布丹家的维斯塔姆发动反抗霍斯劳二世的叛乱时最初即以古尔甘作为根据地——后来被亚美尼亚的苏姆巴特镇压,之后古尔甘的总督就一直是苏姆巴特。
*** 征服后,凯伦家族的马兹雅尔在古尔甘地区掀起了反抗哈里发国的大起义,尽管很快被镇压,但是马兹雅尔至今亦是伊朗的民族英雄。
古尔甘西部就是传统被称为马赞达兰的地区。当然,“马赞达兰”这一词往往指包括古尔甘在内的整个里海南岸厄尔布尔什山脉北麓的平原地带。同时,马赞达兰也有很多名称:马赞达兰、塔巴里斯坦、答儿密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此地的称呼。
现代的马赞达兰省在伊朗的地理位置马赞达兰地区由于和波斯核心地带伊朗高原有一定的地理隔离(厄尔布尔士山脉),并且地处里海南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所以一直以极为特别的文化和传统在波斯诸地区中独树一帜。
安息时期,马赞达兰和古尔甘一样都保持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直到萨珊时期才被正式征服。而在萨珊末年,此地以独立建立了拜火教的高保德王朝(Gaubarid)。而在 *** 征服时期,马赞达兰(或称塔巴里斯坦)又成为了拜火教徒反抗哈里发国的中心。凯伦家族、巴文德家族几代人在此地利用游击战术对抗 *** 人的军队,并在当地建立了长期统治。
或许是因为塔巴里斯坦天生的反抗属性, *** 中的早期反抗者也聚集于此地,在9世纪中叶于此建立了早期的信奉什叶派的宰德派的阿拉维王朝。此地的什叶派传统比波斯大部分地区早了数百年。
阿拉维王朝的大致范围10世纪时,阿拔斯帝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逐渐减弱,一些波斯人的 *** 政权纷纷建立。928年,齐亚尔王朝于塔巴里斯坦建国,其最大的领土范围曾到达波斯湾,包含伊朗高原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土地。齐亚尔王朝灭亡后,统治此地的是巴文德第二王朝,建都萨里,直到13世纪被花剌子模王朝征服。而花剌子模王朝灭亡后,巴文德第三王朝作为蒙古人的附庸继续统治此地直到14世纪中叶。
巴文德王朝的末代统治者被崛起于当地的小政权阿弗拉西亚布王朝取代,直到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崛起,征服了马赞达兰。
18世纪初的俄罗斯-波斯战争中,俄国人短暂的占领国马赞达兰,但是在1735年归还波斯。但在19世纪的两次俄罗斯-波斯战争中,俄国人的军队都曾进军过里海南岸,所以此地留下了俄国人的长期影响。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和伊朗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山地不同,马赞达兰一直是整个伊朗地区不可多得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区,也是整个中东最重要的森林和木材产地。发源自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大量溪流冲积出的马赞达兰平原的植被覆盖面积达到了96万公顷。里海西尔卡尼亚混合森林地区也在2019年被UNESCO列为世界遗产。
厄尔布尔士山脉的景观伊朗高原西北部:雷伊,哈马丹
自塔巴里斯坦向南越过厄尔布尔士山,就到了古波斯的核心地区之一——伊朗高原西北部。
现代地图上哈马丹和德黑兰(雷伊)的位置哈马丹在古典时代的波斯历史中极为重要,古称埃克巴塔纳,米底王国的首都,也是阿契美尼德王朝众多的都城之一,丝绸之路在伊朗高原的重要站点。《旧约》中亦提到了哈马丹,称为亚麻他(Achmata)。
帕提亚帝国时期,波斯帝国的核心转向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明珠泰西封,而哈马丹因为较高的海拔则作为波斯皇室避暑的“夏都”,类似承德在清朝的地位。帕提亚灭亡之后,哈马丹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衰落。 *** 征服时期的关键战役纳哈万德之战即发生在哈马丹西南,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伤亡,但是萨珊波斯还是遭到了彻底的战略性失败,伊嗣俟三世败走呼罗珊,而 *** 则称这场战役为“万胜之胜(Victory of Victories)”来揶揄波斯统治者“万王之王”的称号。
直到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将都城从泰西封迁回哈马丹。帖木儿征服时,哈马丹被彻底毁灭,直到萨法维王朝时期才重新焕发生机。
雷伊(Ray),或译为拉伊,是紧邻厄尔布尔士山南麓的古城,同样是米底王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塞琉古统治时期将雷伊改名为欧罗波斯(Europos,Ευρωπός),来纪念自己在马其顿的家乡城市。雷伊在帕提亚时期亦是都城之一。
萨珊帝国时期,雷伊由七大家族中的米赫兰家族和斯潘迪亚家族统治,位于萨珊波斯的统治核心地带。 *** 征服时期,雷伊在643年沦陷,之后被 *** 人当作军事要塞使用。阿拔斯帝国时期,雷伊重新恢复普通城市的地位,并且改名叫“穆罕默迪亚”。
白益王朝和塞尔柱王朝时期,雷伊都是都城之一。尤其在塞尔柱统治时期,雷伊的地位疯狂扩张,成为了波斯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塞尔柱开国君主图赫里勒·贝伊在雷伊城修建了图赫里勒塔,至今亦是波斯重要的文化古迹,也是现代伊朗重要的文化遗产。
现代的图赫里勒塔的照片蒙古人入侵时期,雷伊被基本摧毁。而在雷伊城附近建立的新城市德黑兰逐渐取代了雷伊的地位。之后,雷伊逐渐被不断扩张的德黑兰都市圈吸收,成为现今德黑兰的一个下辖区。
现代德黑兰的行政区划,途中Rey即指雷伊雷伊亦是波斯早期什叶派重要的传播中心。在萨法维王朝正式改宗什叶派之前数百年的,雷伊地区就涌现了大量的什叶派 *** 学校,亦是之后波斯什叶派运动的策源地。
伊朗高原西部和南部:伊斯法罕
如果要评选 *** 时代伊朗的最重要城市,那应该非伊斯法罕莫属。
伊斯法罕(Isfahan),或称斯帕罕(Spahan),是伊朗高原中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几乎没有之一,其地理位置亦基本位于现代伊朗疆域的中心,有点洛阳之于中原的味道。
1725年描绘伊斯法罕的绘画伊斯法罕位于伊朗南北和东西的交通要道的交汇处,据传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了。埃兰文明鼎盛的公元前20世纪前后,伊斯法罕作为一个边陲小聚落蓬勃发展,然而整个古典时代,伊斯法罕并没有多少突出的事迹。
*** 人在642年征服了伊斯法罕,并以其为阿尔-吉巴尔行省的首府。白益王朝时代,伊斯法罕逐渐成为波斯中南部的重镇。塞尔柱王朝开国君主图赫里勒-贝伊曾将伊斯法罕作为其统治地区的都城。
12世纪末13世纪初,塞尔柱帝国崩溃,伊斯法罕的地位被大不里士和加兹温取代。伊本·白图泰在1327年到访伊斯法罕,称城市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废墟。帖木儿帝国时期,伊斯法罕爆发了反抗帖木儿征税的起义。随后帖木儿镇压了起义并对伊斯法罕进行了屠城,屠杀了至少70000人,砍下的头颅堆成了28个小塔。
直到萨法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斯法罕才真正成为波斯的真正中心。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重建并定都于伊斯法罕,将其建设城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 时代伊朗最伟大的君主,阿巴斯大帝阿巴斯大帝初继位时,向奥斯曼和中亚崛起的乌兹别克人示弱,割让了部分领土,换取了久违的和平和快速发展。而在和平时期,阿巴斯大帝积极扩军,并发起军队改革,任用英国冒险家安东尼·谢利和罗伯特·谢利为改革顾问,重用格鲁吉亚基督徒俘虏亦是军事天才的阿拉维尔迪-汗(后来改信 *** 教),建立古拉姆,使波斯军队从旧时代的中世纪封建军队变成了一支装备先进火器和严格纪律的近代正规军。
不到十年时间,萨法维王朝的军事实力大增,在1597年重挫乌兹别克人,收复呼罗珊;1601年跨过波斯湾攻占巴林;1603年开始三次与奥斯曼帝国作战,征服了整个外高加索;1622年联合英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回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到1623年,萨法维王朝达到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西到底格里斯河,是萨珊时代后波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
英国冒险家罗伯特·谢利是波斯军队近代化的策源同时,阿巴斯大帝也是一位相对开明的君主。作为 *** ,其并未对国内异教徒进行强制改宗(除非起义),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重视经商有道的亚美尼亚人(参看稚嫩的魔法师游记里的《伊斯法罕,天下之半》);其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和艺术赞助人,经常为波斯艺术家制作的艺术品豪掷千金。萨法维王朝和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共同遏制奥斯曼帝国。
伊斯法罕是这样一个君主的都城,自然也成为当时整个中东最繁华富庶的城市。阿巴斯大帝从亚美尼亚强制迁徙了大量的基督徒到达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珠尔法区。亚美尼亚人在伊斯法罕珠尔法区可以建设自己的教堂,开设非 *** 的商店和酒店。而萨法维王朝盛期的整个17世纪亦是伊斯法罕历史上最为繁荣的黄金时代。伊斯法罕是波斯- *** 建筑的宝库,任何一个学建筑学历史的人都会了解伊斯法罕的各种 *** 建筑。
18世纪初,萨法维王朝逐渐开始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入侵并劫掠了伊斯法罕,标志着伊斯法罕也进入了衰退。之后的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分别定都马什哈德和设拉子,伊斯法罕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而凯加王朝于1775年崛起,使得伊斯法罕最终将波斯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交给了新的都城德黑兰。
如果说泰西封像是西安,德黑兰像是北京,那么伊斯法罕就像是洛阳。现代的伊斯法罕省北部有另一座 *** 时代的重要城市——卡尚(Kashan)。
17世纪关于卡尚的绘画塞尔柱王朝的苏丹马利克·沙阿一世在11世纪的卡尚地区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在阿巴斯大帝统治时期,其在卡尚修建了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芬恩园林(Bagh-e Fin),至今是伊朗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亦是 *** 园林艺术的最重要代表。凯加王朝统治时期,芬恩园林被多次扩建。1935年其被列为伊朗的国家遗产,于2012年被UNESCO正式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wiki上关于芬恩园林的照片两河流域:泰西封
如果说波斯历史上有一座地位和长安近似的城市,那一定是泰西封(Cteisphone)。
泰西封位于美索布达米亚平原腹地,今日 *** 名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35公里处。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还出现过塞琉西亚等数座古城。
亚历山大死后,塞琉古一世在两河流域中心建设了塞琉西亚,准备作为自己的都城使用,然而最终塞琉古帝国将都城迁到了安条克。但是由于塞琉西亚突出的地理位置——正处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相距最近的冲积平原上——很快其便成长成比都城安条克还要繁荣的城市。
帕提亚的米特里达梯一世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占领塞琉西亚。而米特里达梯一世在塞琉西亚附近建立的一座军事要塞,日后成为了帕提亚帝都泰西封的雏形。泰西封于公元前120年建立,并逐渐吸收了原来的塞琉西亚,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之一。哥塔基斯一世时期的泰西封达到了帕提亚统治下的极盛。在奥罗德斯二世时期,泰西封正式成为帕提亚帝国的都城——从此,美索布达米亚平原成为波斯文化的重心,伊朗西部亦成为日后数个波斯王朝的统治核心。
底格里斯河畔古都市群的相对地理位置因为泰西封的重要性,其也成为漫长的罗马-波斯战争中罗马军队的首要目标。罗马人在历史上曾五次占领泰西封。比如图拉真在116年占领该城,而其继承者哈德良则将泰西封还给波斯人,以在和平协议上彰显自己作为胜利者的慷慨和荣耀。
萨珊时期,泰西封亦作为帝国的都城,并在这一时期急速扩张。 *** 人干脆就称泰西封为“阿尔-马达因(Al-Madain,意思就是“那些城市(the cities)”)”。萨珊皇族(可能是沙普尔一世)在原塞琉西亚的东面修建了新的皇城,被称为“白色宫殿”,而泰西封南部则是阿什潘巴尔,是皇城工点的附属设施。之后著名的塔克基斯拉宫殿(Taq-e Kasra)亦修建于此,并保存至今。
塔克基斯拉宫殿现在的样貌塔克基斯拉宫的著名拱形建筑被称为泰西封拱门,亦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石结构拱形建筑。泰西封西边有一座被称为维赫-阿尔达希尔(意思时“阿尔达希尔的好城市”)的卫星城,犹太人称为马胡扎,是东方亚述教会(涅斯托利派,景教)牧首的圣座所在地。南部则是巴拉沙巴德,建立于帕提亚王朝博罗伽色斯一世时期,于226年被萨珊波斯占领,在萨珊末年是女万王之王博兰的精锐军队的驻扎地,最后被 *** 征服。
283年,罗马皇帝卡鲁斯趁萨珊内乱攻占并洗劫了泰西封。295年,皇帝加勒琉斯在泰西封城外被萨珊军队击败,但他很快在一年后重新战胜了波斯人并在299年再次占领了此城。萨珊王朝的纳塞赫用亚美尼亚和西部美索布达米亚从罗马人手中换回了泰西封。
霍斯劳一世在541年征服了安条克,随后在泰西封附近修建了一个新的卫星城以安置掠夺过来的俘虏,并且起名为“Weh Antiog Khusrau”——意思是“霍斯劳修建的一座比安条克更好的城市”。本地人城这座新城市为鲁马干(Rumagan),也就是“罗马人的城市”。
590年,米赫兰家族的巴赫拉姆发动起义反抗霍斯劳二世的统治,并占领了泰西封。霍斯劳二世请求罗马人的援助,击败了巴赫拉姆。在霍斯劳二世死后,萨珊帝国迅速陷入无尽的内战中,迅速衰落。[5]
随着萨珊衰落的是 *** 人的崛起。637年, *** 大军围攻泰西封并在638年的卡迪西亚战役中决定性的战胜了萨珊帝国的军队。当 *** 军队进入泰西封时,这个城市已经因多年的内战而破败不堪, *** 军队收编了一些残兵,一些当地富豪将萨珊帝国时期的财富交给了 *** 士兵,而塔克基斯拉宫则在之后被作为 *** 寺使用。
泰西封在萨珊崩溃后迅速衰落。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在泰西封附近建立了新都城巴格达,逐渐将泰西封吸收。为了建设巴格达,阿拔斯帝国拆除了泰西封的大量建筑作为建设材料。而现代的泰西封仅作为古迹而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附近崛起的新城巴格达。
亚美尼亚高原:埃里温
公元前九世纪,乌拉尔图王国依托凡湖建立并逐渐扩张至整个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782年,乌拉尔图王朝在亚美尼亚高原建立了一个城堡,起名为埃里班尼城堡,作为其王国的统治中心——这亦是埃里温的雏形。
wiki上关于埃里班尼城堡城墙遗址的照片公元前六世纪,米底人和斯基泰人联合攻占了埃里班尼城堡,使得亚美尼亚高原开始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波斯文化影响时期。
米底人在亚美尼亚建立了总督区(Satrapy),但很快在公元前550年,米底帝国就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大帝征服,埃里班尼随即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领土。随后的几百年里,埃里班尼都是波斯治下亚美尼亚总督区的首府,而总督则一直由波斯帝国认可的奥龙特家族成员担任。
尽管血缘关系不明确,但是奥龙特家族在当地统治时一直坚称自己与阿契美尼德家族有关,以强化自己的地位。不过奥龙特家族应该确实起源自伊朗,因为其名城来源于阿维斯塔语Auruuant,意思是“勇敢,英雄”。亚美尼亚帝国的领土范围阿契美尼德王朝崩溃后,奥龙特家族建立了独立的亚美尼亚王国。亚历山大东征于公元前四世纪征服了亚美尼亚。继业者战争时期,安条克三世任命自己的手下阿尔塔克西统治亚美尼亚,而当安条克三世被罗马人击败后,阿尔塔克西在亚美尼亚高原割据,建立了阿尔塔克夏王朝。到公元前95年,提格兰二世在帕提亚人的扶持下即位,开始了对外扩张战争,将亚美尼亚的领土一直扩张到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地区。提格兰二世亦被成为“大帝”,其统治时期的亚美尼亚被称为“亚美尼亚帝国”。
亚美尼亚此时同时拥有里海、黑海和地中海三海的海岸线,是少数几个达成此成就的国家之一。由于阿尔塔克夏王朝的希腊属性,其视埃里班尼和图什帕等旧亚美尼亚城市为“波斯”城市,而建立了一些新的希腊化城市诸如阿尔塔克萨塔(波斯称阿尔塔沙特,Artashat),提格兰诺塞尔塔(波斯称提格兰那格尔特,Tigranakert)。安息王朝时期,瓦加沙巴特(Vagharshapat)等城市的崛起进一步边缘化了埃里班尼——整个帕提亚帝国时期的文献中,埃里班尼仅仅在三世纪的一条摩尼教文本中出现过。
帕提亚帝国时期,安息贵族在亚美尼亚建立了支系,史称亚美尼亚阿萨西德王朝。公元三十集,阿萨西德王朝的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确立了基督教在亚美尼亚的国教地位——亚美尼亚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
梯里达底受洗萨珊帝国和罗马多次就亚美尼亚的归属问题发生战争,但在相对长的时间里,亚美尼亚依旧由波斯人的政权统治。文化上看波斯在对亚美尼亚影响颇深,但是宗教上则是罗马和亚美尼亚关系更为紧密。
波斯人在亚美尼亚建立的行省一直存在至646年,直到 *** 人征服波斯。埃里班尼在 *** 人统治时期逐渐开始复苏,而新名称埃里温(Yerevan)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
*** 人称亚美尼亚为亚尔明尼亚酋长国,并以埃里班尼附近的城市迪文作为首府。亚美尼亚被 *** 统治将近200年时,巴格拉提德家族的亚美尼亚的阿绍特一世开始领导亚美尼亚人发起反抗阿拔斯哈里发的起义。阿绍特一世在850年解放了埃里温,并在862年被阿拔斯哈里发阿尔-穆斯塔因授予其头衔“万亲王之亲王(Prince of Princes)”并承认其对亚美尼亚地区的统治。
中古亚美尼亚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巴格拉提德家族的阿绍特一世在885年,哈里发阿尔-穆塔米德正式加冕阿绍特成为亚美尼亚的国王。尽管此时埃里温仍然只是一座小城,但亦被视为是亚美尼亚的腹地。巴格拉提德王朝统治亚美尼亚时期建立了很多新城市,但依旧没有重建埃里温的打算。
塞尔柱帝国统治时期的亚美尼亚总督区的首府位于今日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交接处的阿尼(Ani),蒙古人到来后,塞尔柱册封的亚美尼亚总督扎卡里德家族又投靠了蒙古人成为伊尔汗国的保护国。
塞尔柱人征服亚美尼亚后,一些亚美尼亚难民逃亡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东南部地奇里乞亚地区,建立了著名的齐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
13世纪后半叶开始,逊尼派乌古斯突厥政权白羊王朝和帖木儿帝国先后征服过亚美尼亚。帖木儿从亚美尼亚地区迁走了大量的居民,使得埃里温等亚美尼亚城市人口锐减。1410年,什叶派乌古斯突厥政权黑羊王朝占领了亚美尼亚,并开始在当地征收重税,开始重建亚美尼亚的古城。黑羊王朝将埃里温作为其麾下楚库尔-萨阿德自治领地首府。
但是随后,伊斯坎德尔王朝统治下,亚美尼亚几乎被化为了一片废墟。伊斯坎德尔王朝在当地大兴掠夺、屠杀,使得亚美尼亚地区出现了集体性地衰败。
1375年,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覆灭,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地圣座不得不在1441年从奇里乞亚地区地西斯迁回埃里温附近地瓦加沙巴特——在此之后,埃里温再次成为亚美尼亚地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崛起后,亚美尼亚东部地大部分土地再次被波斯人统治。萨法维王朝围绕埃里温建立了埃里温贝伊领,亦成为随后数百年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前线——尽管1555年的伊朗-奥斯曼阿马西亚条约以及1639年的扎哈布条约中中,萨法维王朝两次确立了对埃里温的合法统治地位。
阿巴斯大帝统治时期强迫大量亚美尼亚人迁徙到帝国腹地伊斯法罕,埃里温丧失了大量的亚美尼亚人,而自 *** 征服后,埃里温的80%的人口来自波斯、突厥、库尔德和鞑靼。尽管亚美尼亚人人数较少,但是因为其在各个行业,尤其是经商方面的卓越才能,其在萨法维王朝的经济影响力十分巨大,并且是伊朗近代化运动的中流砥柱。
1724年,奥斯曼军队再次围攻埃里温,此时萨法维王朝已近强弩之末,奥斯曼军队随后占领了此城,并解散了波斯人建立的埃里温贝伊领。
阿夫沙尔王朝建立后夺回了埃里温和周边区域,并建立了附庸的埃里温汗国。随后的凯加王朝统治东亚美尼亚直至1828年,俄国人击败了波斯人并在当年的土库曼恰伊条约中吞并俄埃里温。
俄罗斯帝国在东亚美尼亚地区建立了亚美尼亚州和埃里温省直到1917年革命爆发。俄国人在埃里温发起了亚美尼亚重新定居运动,自中世纪流亡各地的亚美尼亚人纷纷回到故土,埃里温的亚美尼亚人比例从28%飞速涨到了54%,随后亦被视为亚美尼亚人的都城,从第一共和国时期到苏联加盟共和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西北伊朗:吉兰、大不里士
吉兰(Gilan)地区位于里海西岸,现在伊朗的吉兰省即继承此名称。
吉兰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斯基泰部落时期的Gelians地区。 *** 统治时期的波斯人政权白益王朝即起源于吉兰地区。白益王朝是伊朗早期的什叶派王朝,势力极盛时统治过美索布达米亚、伊斯法罕到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以及法尔斯地区。但是白益王朝自吉兰发端后,其统治中心则集中于南部的设拉子。
涅斯托利派在8世纪开始在吉兰地区传播福音。此后吉兰的命运则几乎和马赞达兰相似,成为宰德派在波斯北部的根据地,亦是最早皈依什叶派的伊朗地区。罗斯人在9世纪-11世纪时经常越过里海劫掠吉兰-马赞达兰-古尔甘地区。
吉兰在中古时期因为多山的缘故,相对贫穷,一直处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伊尔汗国大汗完者度亦未在当地建立起长期统治。15世纪中叶,吉兰引进了丝绸生产技术,从此成为中东重要的丝绸产地,已成为整个波斯比较富庶的地区。
伊朗西北部另一个重要城市是大不里士(Tabriz),位于伊朗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交汇处,海拔1350米,是伊朗传统的避暑胜地。
大不里士的黄金时代亦是在 *** 到来之后。 *** 征服波斯后,也门的阿兹德部落迁徙至大不里士,自此后该城便进入了发展期。在8世纪后期,一场地震摧毁了该城,而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其子祖拜达在此后出资重建了大不里士——至今其亦被视为该城的创始人。
13世纪初,格鲁吉亚的塔玛丽女王征服了大不里士,并一路攻占到了加兹温。但是很快蒙古人的西征抵消了此次征服,伊尔汗国的阿巴哈汗因为大不里士离水草肥美的穆干草原较近,所以迁都于此。此后,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早期都曾定都大不里士。
20世纪初,大不里士成为了波斯立宪革命的策源地,然而这次革命遭到了俄国人的镇压。俄国人于1911年立宪会议成功四个月后占领了大不里士,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
南部伊朗:设拉子
*** 征服后,波斯人曾经数次尝试反抗并重振波斯文化。尽管随着阿拔斯帝国的衰落,原本波斯人的领土上出现了数个由伊朗人主导的本土 *** 政权,如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吉德王朝、萨曼王朝、齐亚尔王朝、萨拉里王朝以及白益王朝——这段时期被称为波斯文化中兴时期,一定程度上宣告了 *** 文化对波斯文化的同化的失败,而波斯人接纳了 *** 教并和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合成了新的波斯文化。其中白益王朝因为是罕见的什叶派政权而显得尤为特殊。
设拉子(Shiraz)所处的法尔斯(Fars)省,或者叫“波斯省”,亦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龙兴之地,著名的波斯波利斯古城的位置就处于今日设拉子城北30公里处。萨珊时期,法尔斯地区的重要城市是离波斯波利斯五公里的伊斯塔克尔——这也是萨珊王朝的龙兴之地。可见,古典时代,法尔斯地区就是波斯文明的核心地带。
设拉子本身成为一个重要城市是 *** 征服后。波斯波利斯早在亚历山大征服时期就已经衰落,而伊斯塔克尔亦随着萨珊帝国的灭亡而衰败, *** 人在伊斯塔克尔附近新建了设拉子以填补法尔斯省的政治真空,其很快发展成了波斯 *** 教的重要城市。
*** 普遍认为,什叶派第八任伊玛目阿里去世后,其三个兄弟以设拉子作为藏身处。阿拔斯帝国的影响力退去后,萨法尔王朝将设拉子作为自己的首都。而933年,白益王朝的开国君主阿里·伊本·白益推翻了萨法尔王朝,其继任者在949年统治了法尔斯地区,并在977年征服了伊拉克。随后阿拔斯王朝成为了以设拉子为都城的白益王朝的傀儡国,在此时期,设拉子逐渐发展成为南部伊朗最大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由于白益王朝被视为是波斯文化复兴的时期,设拉子作为白益王朝的都城,亦被视为波斯文化复兴的中心,亦是融合了 *** 文化的新波斯文化的发源地。
后来蒙古人和帖木儿到来时,当地统治者向其两度臣服,幸免于被毁灭的命运。设拉子也成为伊朗西部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伊朗最著名的诗人哈菲兹以及更早一些的诗人萨迪即出生于这一时代的设拉子。同时,设拉子也是著名的设拉子葡萄酒的发源地。
以及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之一的巴孛的出生地,亦是巴哈伊教的圣地。然而巴孛的故居在1979年被毁,不过在1981年又被重建为一处公共广场。萨法维王朝时期,设拉子保持着南部文化中心的地位。直到萨法维王朝衰落后,阿富汗人多次入侵伊朗高原东部和南部,设拉子当地的总督又起兵对抗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纳迪尔沙镇压设拉子叛乱时将城市围困了数月,并最终洗劫了此城。设拉子在18世纪中叶人口锐减到了50000人左右,相比萨法维王朝的鼎盛时期缩减了四分之三,只剩下了四分之一。
纳迪尔沙的手下卡里姆在纳迪尔沙遇刺后建立了赞德王朝,并于1762年定都于设拉子,自此之后设拉子才重新恢复繁荣。然而,卡里姆汗死后其继承人爆发了内战,凯加王朝开国君主阿迦· *** 汗在趁机登上王位后,报复性的摧残了前朝的首都设拉子,并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德黑兰。
其它地区:待补遗
花剌子模王朝的旧都玉龙杰赤,即今日土库曼斯坦北部的库尼亚-乌尔根奇;
加兹尼王朝的故都加兹尼,即今日阿富汗东南部的加兹尼;
拜火教文化中心亚兹德;
阿富汗帝国的首都,普什图人的核心城市,今日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