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郭静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愈加关注,中药材发展也愈加得到重视。宣城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通过这些年不断的创新发展,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宣城市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该文介绍了宣城市中药材发展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康方面愈加关注,中药材发展也愈加得到重视,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有利于优化宣城市种植业结构,还能促进医疗、养生、保健等相关产业发展,开拓中药材旅游、养老、文化等相关服务,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宣城市地处皖南腹地,境内多丘陵,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大、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合野生动、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安徽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已初步向基地标准、品种多元、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成为宣城市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667hm2,产量2万t以上,产值约6亿元。宣州区、泾县、宁国市、绩溪县、旌德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1333.33hm2以上。
1.1 中药材生产情况
目前,全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20余种。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黄精(1733hm2)、菊花(1067hm2)、前胡(1200hm2)、太子参(733hm2)、覆盆子(1133hm2),其次是宣木瓜、灵芝、白芨、元胡、贝母、百合、黄蜀葵、丹皮、莲子、银杏、吴茱萸、杜仲、厚朴、枣皮、白术、金荞麦、玉竹、三叶青、三叶通木、芍药、重楼等。黄精保持上升发展趋势,宣木瓜、灵芝、菊花、百合、丹皮等发展保持平稳,受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前胡、覆盆子、太子参、元胡、贝母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下降。除了少数品种如百合、前胡等价格同比小幅增长外,大部分品种价格基本持平,白芨价格同比回落较大。
1.1.1 宣木瓜
作为宣城市道地药材,宣木瓜已有1500余年的种植历史,《本草纲目》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2010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从第1年种植,到第4年挂果,宣木瓜平均产量为22.5t/hm(2鲜),盛果期可达30t/hm(2鲜),市价大约30元/kg(干)。主要分布在宣州区新田、水东、古泉等地。
1.1.2 太子参
宣城市宣州区是全国太子参三大主产区之一,至今已有40余年的种植历史。2012年宣称太子参的种植面积达到峰值的3200hm2,由于太子参种植成本较高,用工量较大,并受连坐障碍影响,导致产量下降,收益降至1.5万元/hm2左右,导致面积大幅度下降。现主要在宣州区在黄渡、新田等地种植,平均单产为1125kg/hm2(干),平均价格为50元/kg。
1.1.3 前胡
2010年,“宁前胡”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前胡产量为6750~7500kg/hm2(鲜),单价6元/kg(鲜),产值为4.05~4.5万元/hm2,主要种植在宁国胡乐镇、中溪镇、宁墩等,绩溪和泾县也有少量种植。
1.1.4 灵芝
宣城市灵芝的种植面积120hm2(林下107hm2),2020年实际种植面积40hm2,主要生产地为旌德县云乐、兴隆、庙首。2018年,“旌德灵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旌德县年生产加工灵芝孢子粉等系列产品2000t左右,产值2.2亿元,主要产品有灵芝孢子粉、灵芝切片、灵芝子实体、灵芝艺术盆景等11大系列110多种灵芝产品,产品主销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
1.1.5 黄精
栽种3年后采大留小,收获多年,平均产量为30t/hm2(鲜),平均市价16~20元/kg(鲜),年收入4.5万~12万元/hm2。主要在宁国胡乐、中溪、仙霞,泾县云岭、桃花潭、茂林,绩溪板桥、长安、扬溪,旌德白地、庙首,三溪、兴隆、俞村等地种植。
1.2 经营主体及基地建设情况
宣城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大户共计131家,“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共16家,分别是宣木瓜种植基地6家、黄精种植基地4家、贡菊种植基地2家、灵芝种植基地2家、太子参种植基地1家、前胡种植基地1家。产业组织形式有以下3种:一是农民单家独户自发组织生产;二是订单生产,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户根据订单组织生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场连片种植,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全市经营主体共带动农户约4200余户。
1.3 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收购站等共计36家,年加工能力1.5万t,年产值约4.8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宣城市中药材销售以原材料为主,企业建有烘房、冷库等最基本的设备,对收购的药材进行烘干、除杂分拣后出售,少部分将原药材进行切片加工出售。主要通过药材经纪人与制药厂及药材市场对接,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江西等地的制药厂和亳州等中药材市场。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
目前,宣城市中药材大多是传统方式种植,从耕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除虫到采收多实施人工操作,机械化操作很少,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水肥一体化等新型农业技术运用较少。由于药农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另外,种植多为粗放管理,适当的施用肥料、农药,其余“靠天收”,抵抗反常温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不足。
2.2 缺乏市场信息研究,技术力量较薄弱
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不足,在中药材种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和随意性,销售上随收随卖,售价普遍较低。随着人工工资水平的增长,种植成本增加,多种中药材近2年销售价格的下跌,药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农户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掌握不够,深入交流不多,基本上都是“凭经验”“随大流”,高科技人才力量较为薄弱,技术创新不足。
2.3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加工能力不足
宣城市中药材在本地加工的较少,原料消化占比约10%左右,90%左右仍以原材料外销,加工企业对本地中药材的加工能力不强,且在提高附加值方面不明显。
2.4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目前,宣城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以药农自种和技术指导服务为主,缺乏符合宣城市实际、有针对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项目支撑。
3 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专业技术力量,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院的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综合利用研发力度,开展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药农技术力量和科技素质。加强中药材技术服务推广队伍建设,确保有充足的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使技术指导及时到位。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型肥料农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产量。
3.2 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引导企业开展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并带动周边农户形成较为稳定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坚持注重品质与扩大规模并重,鼓励打造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企业和农民提 *** 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中药材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推销以及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
3.3 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实施药旅结合工程
根据地方产品特色,围绕比较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量大的黄精、菊花等中药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膳食配方果脯、保健茶、饮料等中药食品,延长产业链,改变初级产品直接上市的状况。鼓励引导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种植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中药材,结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中药生态旅游园、药膳养生保健、休闲食疗农庄等特色药膳系列项目。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有关政策调动企业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郭静(1988—),女,安徽含山人,硕士,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农艺师,从事作物农技推广工作。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