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白茶和绿茶哪个耐泡(普洱茶与绿茶的区别,这5点基本说透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白茶和绿茶哪个耐泡(普洱茶与绿茶的区别,这5点基本说透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白茶和绿茶哪个耐泡(普洱茶与绿茶的区别,这5点基本说透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圈内有很多人议论,觉得绿茶不耐泡。

比起岩茶和普洱,大部分绿茶用玻璃杯泡,只能泡1-2次。

第一杯茶,清香鲜爽。

再次续水,准备泡下一杯。

泡出来的茶水,立马就变淡了。

一前一后的茶味对比,堪称是断崖式下降,太不耐泡。

有些茶客,将原因归结为绿茶原料普遍细嫩,采摘细芽嫩叶为主。

不像普洱茶、武夷岩茶,叶片粗大,茶味更耐泡。

殊不知,这样的猜想属于“想岔了”。

茶叶圈子里,少有老茶客直接用玻璃杯泡岩茶或普洱,而是用盖碗或茶壶,按功夫茶的泡法,逐次冲泡为主。

110毫升盖碗泡岩茶或生普,投茶量是8克。

但玻璃杯泡绿茶,茶水比例大不相同。

上次在梅家坞喝茶时,当地茶农给我们递来两杯龙井。

泡法也很简单,往玻璃杯内扔下一小撮茶,注入热水。

由于玻璃杯泡茶,茶叶一直浸在水里。

茶水不分离状态下,茶味物质会源源不断浸出,直到耗尽。

为避免茶味过浓,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连泡法都不同,就直接认定绿茶不如岩茶、普洱耐泡,这样的定论一点也不严谨,不可轻信。

A茶与B茶之间,谁能耐泡,冲泡前提要一致。

相同茶具、相同水温、相同浸泡时间……

定量相同,才能得出有效结果!

另外,六大茶类里,并非是原料粗老的茶叶就一定耐泡。

影响茶叶耐泡表现的原因,随便举例,就不低于以下4种。

《2》

一、采摘老嫩程度。

采茶,不是一味采越嫩越好,更不是采越老越好。

而是讲究实际恰到,水到渠成,老嫩适中。

不同茶叶,有着不同的采摘指标。

比如,白毫银针要采特定树种的粗壮单芽,一旗一枪特征显著,芽头不能太瘦。

比如,太平猴魁虽是绿茶,但外形一点也不细嫩,采摘有一定成熟度的鲜叶为原料。

又比如,武夷岩茶要求开面采,肉桂的标准青叶是中小开面,水仙的标准茶青是中大开面,各不相同。

之前听来这样的说法,岩茶之所以耐泡,是因为它们的原料粗老。

事实上,这种观点太离谱。

武夷岩茶达到特定成熟开面后,要尽早尽快安排工人采茶。

黄金采茶窗口期,也就那么短短几天。

时间一过,青叶略微“老”了几分,会影响品质。

原则上,茶青鲜叶采摘过老,还会出现不少问题。

揉捻时,老叶片纤维较粗,缺少弹性,难以揉捻成型;

泡出来的茶汤会味薄寡淡。按老茶客的说法,是粗老味明显;

粗老叶片的内在茶味流失严重,反而会导致茶味不耐泡,滋味断层明显,表现差劲!

《3》

二、茶叶整碎程度。

大致规律是,叶片越完整,茶叶越耐泡。

反之,碎茶普遍存在不耐泡问题。

前段时间和茶友聊天,那位从国外回来的茶友观察到,外国人在喝红茶时,几乎没有洗茶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饮茶文化差异。

国外喝茶,大多求简。

用玻璃杯、马克杯、大杯泡茶为主,精细化功夫茶泡法并不流行。

大杯随意泡茶,主要是为了喝点有茶味的水解渴,自然没人在意洗茶。

另一方面,外国人爱喝的红茶,大多是红碎茶。

制茶时,将红茶切碎后,再装入茶包内。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某顿”。

甚者现代生活里,陆续还有不少红茶粉、速溶茶粉的出现。

红碎茶也好,速溶茶粉也罢,它们只供“一次性”冲泡。

茶味浸出速度极快,泡出一杯后,压根泡不了第二杯,何谈洗茶?

考虑到,碎茶的茶味浸出速度快。

茶友们在遇到碎茶时,冲泡方法需要适当调整。

撬碎的熟茶、沱茶等,冲泡时少不了用茶滤过滤;

浸泡时间上,尽快出汤,快速茶水分离,才能避免茶味泡浓;

茶叶碎掉后,只要储存到位,茶味并不会改变,不宜随意浪费。

若觉得碎茶冲泡麻烦,可以到网上买点茶包袋。

装入适当碎茶后,绑紧袋口。

不论出门喝茶,在办公室喝茶,或者放进煮茶壶去煮茶。

这些些携带方便的碎茶包,都大有妙用!

《4》

三、茶树生长环境。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话,茶圈内早已传遍。

但见过有人这样曲解高山茶的含义。

认为海拔高度越高,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越好。

种植在1500米的高山茶,才能具备突出的茶香、茶味、韵味。

这一听就太片面了。

去一趟西湖龙井产地,自然就能知道答案。

江浙一带,地形以丘陵为主。

放眼看去,海拔高度能超千米的山,寥寥无几。

更别提1500米的茶山了,这根本不现实。

而云贵高原一带,本身的地势就偏高,找出千米以上的茶园,不算稀奇。

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可比性。

因为,喝茶要追求务实。

茶园产地环境好,不是盲目衡量海拔高度,还得看综合因素。

要不然,按照“海拔越高,茶叶品质越好”的歪理。

世界第一高峰,毫无疑问是珠穆拉玛峰。

但珠峰再高,气候过于严寒,上面种不了茶,也产不了茶,又有何意义?

判断一款茶叶品质好不好,内质是否充足,耐泡不耐泡。

从产区环境上,得观察这样的具体指标。

温差适中、日照时间适宜、漫射光多、土壤疏松富含养分、水汽充足、有云雾滋润、空气质量好、生态植被多样化、有溪流等水源补充……

方方面面有利因素相加,才能有利茶叶先天茶味物质积累。

产区综合环境越好,才能产出又好喝、又耐泡的好茶!

《5》

四、制茶工艺水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不同茶叶之间,绿茶、红茶、白茶、岩茶、普洱等,都有不少细致入微的制茶加工讲究。

若是制茶时,出现严重败笔。

肯定会损耗茶味,导致不耐泡。

比如,炒青失败,出现焦底的炒青绿茶;

比如,摊晾不及时的白茶,往里伸手一摸,鲜叶已经发热。错失制茶良机后,做出来的白茶成品会不鲜爽、不鲜香、也不耐泡。

又比如,焙火过头的病火茶。

早些时候,有茶友留言。

“岩茶轻火的喝着没意思,还得选焙火足的茶,才更耐泡。”

其实,岩茶耐泡与否,和焙火无关。

只要品质好(山场正、做青到位、焙火到位),不论焙火程度是轻火、中火、足火,都一样耐泡!

《6》

之前还有茶友反馈过这样的怪现象。

有位外地茶友从网上买了一份传统足火水仙,拿回家后发现,前几冲的味道太重了,自己喝不来。

泡茶时,第一道洗茶没喝,闻起来有烟熏火燎的味道。

像是什么东西被烤焦了,焦糊味重。

茶汤入口有涩麻感,喝茶觉得口干。

连泡4-5冲后,茶味逐渐泡淡,尾水喝着还勉强能入口。

奇怪的是,连续泡了7、8次后,茶味已经淡下去,茶汤颜色依旧很深,这样的传统岩茶还真的挺耐泡。

听完茶友的描述,感觉不妙。

这根本不是传统工艺茶。

也不是足火岩茶的正常表现。

出现焦糊味,并且汤色深,看起来像“酱油汤”的岩茶, 属于焙火不当,将茶焙焦的产物,不宜多喝。

只有汤色深,但茶味寡淡不堪的茶叶,算不上真正的耐泡!

更多关于茶叶的知识

能泡四五冲的白茶,算不算耐泡?原来耐泡度和3个原因有关

岩茶采得老,所以耐泡?深度解读岩茶耐泡的4个原因,别搞错了

茶叶六两,礼盒三斤,只看包装买茶叶,能挑到高品质的好茶吗?

从茶叶店、到茶馆、再到茶叶会所,你带同行来,是要砸场子吗?

茶友说,茶叶茶叶,叶子做茶,茶芽只是炒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更多白茶和绿茶哪个耐泡(普洱茶与绿茶的区别,这5点基本说透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