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年4月是我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今年的主题是“防疫有我,爱卫同行”,重点内容包括改善环境共享健康,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陋习宣战,持续推进重点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人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但在城乡街头还常常可以看到“痰迹”。一些人尚未认识到这是“小恶习,大危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
打喷嚏时如果用手去挡,病毒可以在手上存活70个小时。在自然状态下,男性喷嚏中的可见物质能喷射达2~4米,女性为2~3米。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一个喷嚏能够在5分钟内把“病毒”传染给150个人。小小的一个喷嚏就有这样大的“威力”,更何况是一口痰呢?
痰是怎么来的?痰从人的呼吸道产生。正常呼吸道里都有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细胞和腺体,平时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润泽呼吸道并粘附空气中的杂质、灰尘及细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来,那就是痰。
健康人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很少,因此平常很少咳痰。吸烟、煤烟尘或其他气体的 *** ,以及吃过量的辛辣食物等也会引起咳痰。通常只有呼吸道发生病变才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吐痰,如病毒、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炎及肺结核病等。
咳痰常常是机体正常、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当外界环境如粉尘、二氧化硫、氨、氮氧化合物、硫酸二甲酯和吸烟等有害气体的 *** ,以及各种病毒、细菌等感染呼吸道、肺部均能够 *** 呼吸道黏膜,使细胞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加快,咳痰使这些病毒、细菌和有害气体更加集中。如果随地吐痰,这些集中后的有害物质,随着空气飘散,会被再次吸入人们的呼吸道,进一步危害人的呼吸系统。
“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正常人一口痰液中至少含有500万个细菌(包括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病人的一口痰液中含有细菌的数量要在两亿个以上。除了肺结核病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冒、流感、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白喉、上呼吸道感染等的病原体也是由于咳嗽、随地吐痰而传染给健康人的。
有痰时应当怎样吐呢?保持环境卫生不可以随地吐痰,但是绝不能强忍着咽下,因为痰里面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或者有害物质,如果咽下去后有少部分细菌可能会被胃液杀死,但是绝大部分的细菌却仍然活着,它们会进入肠道,从而引起肠道的疾病,而如果痰中带有结核杆菌则可能会引起肠结核病。这些细菌、病毒等还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到肝、肾、脑膜等部位,从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疾病。专家指出,有痰憋住不吐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卫生而又文明的吐痰方法是:咳痰时用随身携带的纸巾捂住嘴,这样做既能避免飞沫影响他人,又能干净利落地让纸巾零距离地接住咳出的痰,然后将包成团的纸巾投入垃圾箱或垃圾篓中。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痰中病菌传播的可能。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传统文化强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2020年新冠肺炎已经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沉痛的教训,因此,我们个人要做好自身卫生清洁,从拒绝随地吐痰做起,杜绝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切莫让“痰”生百病。(李赛暄 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