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今天很多人应该都开始出门活动了。相信有不少人准备去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春节档普遍质量较高竞争很激烈 ,在此推送一篇《流浪地球》的影评,当然先强调下基本没有剧透放心食用。
注:风
文:邓铂鋆
▽
受益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野蛮无序,我读遍山西某发电厂计算机工程师、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全集却没有付给他一分钱。然而,我作为一个连电视和“现象级”电影《战狼2》都不看的伪知识分子,内心某种在旁人眼中视为“穷酸”的价值观终于战胜了囊中羞涩。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放弃相亲以来近十年没有花钱看过电影的我,自费欣赏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算作对刘电工的补偿。
标榜独立思考的最廉价方式,是攻击大众流行的文化符号。在观景前,我对《流浪地球》的预设是“宇宙战狼京斯拉”。食毕这部影片,我脑海中只充斥着两个字——真香!
首先,告诉还没观影的读者一个好消息。目前流出的《流浪地球》预告片内容基本上是全片当中的过场画面,没有任何实质剧情。广大观众之前根据预告对剧情的猜测有许多都未能命中。笔者在此唯一可以剧透的就是吴京饰演的角色牺牲了,但是这事好像理所当然到“地球人都知道”。
特效是另一个观影重点。此前的预告片和点映都是2D画面,头几批观众提出的特效失真都被3D和影院效果掩盖,至少我这样的休闲观众看不出穿帮。片中重要道具“运输车”的质感曾被影评人吐槽,“轻飘飘不自然”。我认为“运输车”质感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在各种碰撞事故中没有发生形变。
当然,能制造“重聚变发动机”这样的黑科技,说明当时人类的材料科技高度发达,不然没法把一坨太阳般灼热、高压力的核聚变等离子体约束住,利用它对外做功。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掌握生产力水平的最显著标志就是材料,人们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命名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剧情中吴孟达饰演的老年人角色怀旧我们现代的流行歌曲,我推测《流浪地球》故事发生时间是21世纪中晚期,材料技术高度发达,21世纪是材料的世纪!
由于片长的局限,这部电影在叙述上仍然存在个别跳跃的片断。但是考虑到在我国的电影界,馒导这样有名的资深导演都会讲不通顺一个故事,我认为不应苛责本片的导演郭帆。在我国,本人经常有机会或是作品经常有机会跟观众见面的导演,讲通顺一个故事还是比较稀缺的能力。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导演算是“讲故事”成功率比较高的,也有失手的时候:
冯小刚深耕商业片,故事“说人话”,讲的四平八稳。姜文作品的文学水准高,翻车也可以推给“内涵”。张艺谋就比较倒霉了,谁让观众对他期望最高呢,胃口都被他的大型团体操吊起来了……
艺术追求更多的表达形式、表现手段。但是总有一些导演处理不好文艺和叙述的关系,只要电影追求艺术性,叙述表达就像我编排人,一句话讲的弯弯绕绕,让人看不懂,剧情靠猜。这样的电影,就让观众觉得导演讲不顺一个故事。但是,讲通顺故事是作为电影导演的最基本诚意。虽然《流浪地球》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在叙事和表现手法上有足够的诚意。如果能让笔者对制作方提一个意见,笔者认为该片一些重要台词说外语会影响儿童和老年人观影体验。
《流浪地球》是我在电影院观影多年,唯一一部在剧终时听见观众席上的掌声(稀稀落落),有几十名观众留在观众席上直到片尾曲结束的电影。这部电影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无法直指内核,只能像剥洋葱一样从外而内步步推进。
首先,这部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不像进口科幻大片中“XX奶”、“某某银行”等国产品牌的粗暴植入,也不像《环太平洋》里出于对中国人口和阅兵方阵的刻板印象,搞出了一个必须由动作整齐划一的三胞胎操作的机器装甲,而且并没有体现出中国人民“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最早扑街,简直是鹅肚的蒸制银鱼。
《流浪地球》发生在本时代的居民尚没退休的近未来。估计是地球发动机和地下城计划消耗了巨量的资源,用于民生和其他科技的投入非常少,是典型的“黑科技、低生活质量”的“赛博社会”未来世界,这拉近了电影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这个年代,中学生们穿着大家眼熟的蓝色运动服校服,朗读大家经历过的同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老师用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教学方法提问“段落大意、主题内容、中心思想”,回答问题时拿腔拿调的优等生让观众们会心一笑。春节期间,一档影视娱乐节目响彻地下城,风格与世纪之初的那档央视除夕热门节目别无二致。零点时分,公众空间的多媒体系统为大家播放鞭炮燃放效果。
影片中的国际关系也暗合了当下世界,俄国、日本等国的人物形象都塑造的非常生动或是说符合国人不PC的刻板印象——或许有人会骂这部电影不PC,黑人的戏份少。但是,比起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独角戏《独立日》,剧末就连不知哪国的乡下小朋友都在玩模仿NASA宇航员的游戏,世界上其他宇航大国就俄国助攻一下随即领个便当收工……以及其他几部换汤不换药的美国超级Hero爱国主义大片,《流浪地球》中一次次让大地万国的语言汇聚成相同的话语,最终战胜了上帝制定的物理法则。《流浪地球》让观众感受到地球不是由哪国人拯救,而是由全人类拯救。
那么,《流浪地球》还有什么跟我们以往看到的进口科幻大片不一样的地方?这恐怕就是关于我们民族性的东西了。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经说过,他在跟美国人聊流浪地球的核心设定的时候,美国人很疑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会选择将地球一起带走?之后,他觉得他找到了中国式科幻与西方科幻的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中国人更强调“家园”的概念。
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赛历时二十年几经磨难回到家人身边,至近代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笔下《尤里西斯》中的青年诗人斯蒂芬与布卢姆互相寻求成为精神上的父子,“家庭”一直是西方文学重要的创作母版。中国文化中的“回归”,更强调的是一种家园文化。即便“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使“儿童相见不相识”,人们也要回归“家园”。小说《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进行星际航行,浪费了大量无效的推进力,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比“否德北京”还不靠谱。
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作者早在创作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仍然书写下了一个民族对于家园的执念。对家园的执着,带给中国人保卫家园、敢于战天斗地的勇气。 *** 开天地、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古人对家园的执念化为追求美好生活、为改造世界而奋斗的坚韧。自古以来,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奋斗出来的,不靠任何神仙恩赐。
更内核的民族性,则是来自剧中人物的牺牲。“仁者爱人”,家国情怀,舍己为人。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中,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成为了有志者报效人民的强力支持。中国人民获得自由与解放,在和平年代中取得经济成就,既来自战天斗地的生存哲学,又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理性大于情感、集体大于个人的精神觉悟。积贫积弱年代里,为了救亡保种,我们在“扬弃”过程中否定了许多文化因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文化基因源远流长,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走过死胡同,但是寻着它,我们可以碰触到民族文化纯朴灼热的初心。影片中牺牲的第一个角色,是“孔孟之乡”的一位拯救嫌疑犯时不幸遇难的警官。这个场景似乎意味深长。
看完整部影片,兴奋之余,又让我恍惚若失。《流浪地球》制作水准虽高,但也仅仅是一部国产历程碑式的作品,或许在21世纪的时间大尺度下不值一提,更谈不上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流浪地球》大篇幅的剧情都在向一部制作于50年前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致敬。这部电影由NASA指导,细节处理就连专业宇航员都不由赞叹,以至于他们在观影后执行人类首次登月任务时玩了一个电影中的梗——“月面发现巨大黑色石板”。
泛美航空在《2001太空漫游》的植入广告,注意公司LOGO
在《2001年太空漫游》中,留下了人类电影史上一个知名的植入广告——泛美航空。泛美在航空业的黄金年代开创了很多革新,包括大量使用喷气式客机和电脑化订位系统,成为了20世纪美国的文化象征。影片中,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船航班来自泛美航空,命名为“宇宙飞剪号”。当年泛美航空使用19世纪大西洋高速帆船“飞剪船”命名旗下的多数飞机。然而,没等泛美航空“千秋万代”进入广告中描绘的宇宙时代,它先破产了。
没能见证2001年真实世界的太空漫游的不仅是泛美航空,还有度过2001年已经18个年头的人类文明。现在,“中国制造”的名片高铁,经过十年发展,时速350公里。50年前投入运营的日本新干线,时速220公里。当年的日本工程师如果能够穿越到今天,理解“复兴号”的图纸不存在难度。我们仍然使用破产的泛美航空投入商用、50年多年前的发明之初就因为0.84马赫的时速被形容为“又大又慢”的波音747喷气式飞机穿过海洋。让人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曾经是查理·卓别林在电影《大听写者》(《The Great Dictator》)中对现代文明的赞颂。然而,卓别林时代缩短人类距离的两大发明——飞机和电报,电报进化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飞机比50年前没太大区别。人类的旅行方式和前进的空间在这五十年中局限住了。
经历了人类文明近二百余年的突飞猛进,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正在面临一个令人焦虑的技术停滞。需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8小时工作制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现代平民向往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没有经济基础,只靠意识形态斗争不能带来这些社会进步。
发展的停滞,意味着青年人长期996而不得house,直到社会上没有那么多青年人——社会的热寂。发展的停滞,已经让世界各国感受到食桌的拥挤,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甚至开始调整实力。近期特朗普总统教育出口农产品的农场主“要忍耐”,背后是美国粮食政策的调整。美国不再打算用新罗马帝国的财力维持世界粮食市场供应,意味着输出饥饿,输出革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那种,又叫“马尔萨斯来收税”,跟着天启四骑士。大变局即将由发展停滞而来。
没错,仅凭高铁和电商业带来的快递小哥,我们的技术创新还不足以支撑一部留下时代印迹的科幻作品。技术创新的乏力甚至影响到了科幻创作,毕竟科幻是工业文明的反映。在《流浪地球》中,重要道具“运载车”连AI驾驶都没有,信息化水平已经低于了当前的一些概念性原型产品。每到春节期间就盛传各种“小媳妇不上桌”之类“鲁学”的山东省都已经有驶上马路的氢动力无人驾驶重载货车原型产品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关部门为了不浪费公帑,历时13年论证,决定投资12亿元兴建FAST“天眼”。FAST建成,一年带来12亿元旅游收入。几省的高中生来此参观,因为旅游业者宣称站在高山俯瞰“天眼”可以“开天眼”,有利于高考成绩尤其是理综。在前往“开天眼”的山路上,旅游部门雕刻了大量古希腊星座知识。
在我们这个时代,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遥遥无期,火箭发动机人才跳槽到民营企业赚大钱倒成了社会热点。火箭研究院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为了在有生之年见证中国人自己的载人登月,抛出了使用两台长征5号火箭发射登月飞船的设想,然而“长5”也因为技术原因跳票了。已故的隧道专家王梦恕院士,认为可以在青藏高原修建巨大的磁悬浮驱动空间发射装置。这部“地球大炮”一年可以完成7000万千瓦装机的太空太阳能电站发射任务,空间发电远距离无线传输回地球比 “永远再过五十年”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时间表现实多了。
为什么可控核聚变技术总是遥遥无期?因为现在的各类相关技术实验不管吹的多热闹,始终是在实验“划火柴”。从划着火柴到生起火堆,再到烧开水,中间有大量的技术黑洞。进一步验证多年的“划火柴”技术,需要更强的磁场、更大的反应容器,耗资更巨大的设备。然而不管是一盘散沙的国际合作,还是标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我国,目前都舍不得投入这样一笔巨款。因为“划火柴”尚不能验证可控核聚变的理论,不管是托卡马克还是仿星器,理论不明,结果不祥,没有决策者敢于试错,敢于像《流浪地球》那样投入实际需求几倍的资源去完成一项事关人类生死的任务。
2019年,我将目睹有生以来这个国家最大幅的减税计划。以前那些有纳税规定但是收不上来税的情况是征收能力不足,不是减税。减税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更好的发展,历年财税改革为我们打下坚实的财政基础,让有关部门有减税的勇气。但是,没有技术革命,就没有发展方式的创新。依靠对趋缓发展套路的输血,又能走多远呢?
《流浪地球》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主角团队“任务被其他团队抢先完成”、“任务取消”,这一类“补天无用”实际上是在叙述一种徒劳无功的试错。然而,正是无数人敢于牺牲自己的勇敢试错,最终走出了一条未曾有人预料的正确道路。在电影的尾声,理性力量的妥协,给流浪的地球创造了未来: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人类科技发展陷入停滞,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患得患失。警惕一切可能的无用功,甚至于科研经费的申请是基于此前的成功,无人为失败买单,最终导致无功。刘慈欣的很多作品中,总有人牺牲在无垠的太空,呼唤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梦想。他或许是《黄金原野》的异域资本家父女,或许是《中国太阳》中的本土农民工。我们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让《流浪地球》带上了属于中国文化自己的印迹。我希望《流浪地球》通过虚构的艺术创造凝练出真实的中国文化特性,能够呼唤鼓舞我们这个时代,传承祖辈排除万难、不惧牺牲,改造世界、创造美好家园的民族性。
毕竟,即便太阳没有急速老化,我们的文明会老化。留给现代人类文明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SAu4AK5meAj5sqp6Q),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项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