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1 年,港珠澳大桥导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用三亿人民币,并没有换来荷兰的技术支持,反而换来了一番冷嘲热讽:他们送给中国人一首「祈祷歌」,内涵中国人不可能自己完成这样的任务。除非,拿钱换,十五个亿。
但是荷兰人万万没想到,中国人既没有拿钱换,也没有再祈求别人帮助,更没有因困难而放弃港珠澳大桥项目。
而是默默转身,在没有技术、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历时十五年,建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长度最长、沉管隧道最长造岛最快、钢结构最大、使用寿命最长、可抗台风 16 级的「桥,岛,隧」三位一体的超级桥梁。
2018 年,港珠澳大桥通车一刻,世界为之震惊。英国卫报更形容其为「世界第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建成实景更没有想到的是,2016 年 3 月,林鸣应荷兰某世界顶尖隧道工程咨询公司的邀请进行技术交流,就在他们走进集团大门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中国国歌声中缓缓升起,这家公司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对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致敬。而邀请方正是当年开出 1.5 亿欧元天价、说中国人「不行」的那家公司。
世界换了天,国际超级桥梁的工程标准,由中国人改写。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无经验可循,但是基建狂魔中国队做到了。
那些否定的、说不行的,到了中国队手里,都被接纳、被消化、被转化。
我们来看看港珠澳大桥项目,除了摆在明面上的各项成就,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究竟是怎样一一打脸那些说它「不行」的?
1
2002 年的夏季,乌云密布的澳门港口,工程师巫启华在香港的父亲病危。从澳门坐船到香港,也不过 45 分钟。然而,因天气变化,码头公司的客船停运,吴启华错过和父亲最后一面,遗憾终生。而父亲最后一句话是:儿子到了吗?
80 年代初,身在珠海的待产孕妇丁茹淑兰和丈夫从九洲港口岸乘船回香港,船经过大屿山后,天气突然转坏,船体大幅度摇摆起来。船在港池打转,怎么也靠不了岸,剧痛下的丁茹淑兰就在船上生下了孩子……
「连结巴林和沙特 *** 的波斯湾跨海大桥,连结丹麦和瑞典的厄尔松海峡桥,还有连结本州和四国的日本濑户内海大桥,都是跨海大桥,中国难道在伶仃洋上就建不起一座大桥吗?」劫后余生的丁茹淑兰如是想,这可能也是痛失父亲的巫启华的想法吧?
多年来,珠江天堑难越,珠江口羁绊了两岸三地的交往,阻隔了车辆通行,延宕了车辆通行。铁路到了珠海东岸成了断头路,公路到了西岸成了「肠梗阻」。
对桥的呼唤,不仅是普通百姓的民生渴望,更是内地与港澳战略高度的需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说,提出建设伶仃洋大桥项目,是出于能带动珠海及珠三角政治经济全局的想法,我们称之为「命运工程」。什么是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即使同为沿海特区,因某种因素的阻碍,也会「同城不同命」。
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几乎是同时起步的,但是却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天壤之别。东岸的深圳、东莞承接香港的发展,如火如荼,2001 年生产总值为 2533 亿,西岸的珠海、中山却显得成绩平平,同年生产总值 1235 亿。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是数字背后蕴藏的却是命运的差异。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珠江口如同一个天堑横亘在珠海与香港之间,使珠海的改革开放借力香港发展的梦想难以实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
大桥未建成之前,珠海集装箱主要靠九洲港海运,如果从陆地绕道广州,再到香港的话,则要 3000 多块钱,而深圳到香港,只要 1000 多块钱,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个月,有 1000 多个标准集装箱出口,一年要多付 200 多万港币运费。并且,兜这么一圈,需要六七个小时。好多外商因此不在珠海投资办厂,不划算。
其次,当时从香港或深圳到珠海需要乘船,耗时 75 分钟左右,并且通行会受到天气影响。如果从陆路前往,则需要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 3 小时左右。而计划中的港珠澳大桥,可以将该车程缩短到 45 分钟,节省下多付的 200 多万。
改革开放下,广东珠三角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大量的工厂必定要有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道路是「刚需」。不管是工厂的原料还是货物,都需要通过道路运输。建设一座直通港珠澳的大桥,可使货运更加方便。
珠海要发展,必须尽快打通与香港的路上交通联系,这样才能接住香港辐射的利好。
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香港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急于逃出升天,内地无限的市场潜力,无疑是他们寻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香港特别行政区 *** 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
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层面互联互通创造条件:香港与珠海的货运,可以直接通过港珠澳大桥,而不用再通过其他城市中转。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相继通车,能够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层面互联互通。
早在 1983 年,颇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胡应湘,脑海里就已经呈现出「大湾区」的雏形。在当时原规划中的伶仃洋大桥的蓝图上,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可预见能够大大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叫胡应湘这个实业天才想想就无比激动的未来。
规划中的港珠澳大桥,以公路桥的形式起于香港大屿山,西向伶仃洋经青州桥、江海桥、九洲桥,最后分成 Y 字形,一端连接广东省珠海市,一端连接澳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校长陈新滋教授说,「我有一些做生意的朋友,他们一个星期可能去两三趟内地的工厂看看。如果按照过去的行程,路上来回就浪费了一天时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他们上午视察完工作,下午还有时间可以约朋友打一场高尔夫球。这对很多企业家太有吸引力了。」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港珠澳大桥将「有利于香港的角色由联系人转向成为更积极的参与者,和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澳门、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共谋发展」。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指出,「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创造了更坚实的基础。」
港珠澳大桥平面示意图由上可见,「大湾区」的概念与港珠澳大桥项目息息相连。那么,什么是大湾区?它为何如此重要?
大湾区的概念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者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是世界先进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湾区经济则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其兴衰高度依赖国际贸易体系,也深刻影响国际贸易体系。
港珠澳这 55 公里连接的不仅仅是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 5.6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作为龙头,进入 2020 年后,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发展,并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大格局。
在以上政治、经济、社会的需求下,港珠澳大桥项目,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
要建,必须要建,还要建好。
2
2009 年,在万众瞩目之下,国家总理 *** 宣布港珠澳大桥开工。港珠澳大桥开启从梦想到现实的征程。
2.5 公里之外的海面上,三艘挖泥船的抓斗稳稳伸入水中,抓起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的第一斗泥。
在给大桥定调的时候,中央就明确,港珠澳大桥建设标准就高不就低。
120 年使用寿命的标准,为项目建设确定了三大目标:建设世界级的跨海隧道、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
那些曾预言「中国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外媒,将镜头对准了这个「中国第一桥」,到底谁能打谁的脸?全世界的人都在追这个「港珠澳大桥」的大剧。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命题,面对大桥建设的无数挑战,中国队只要输掉一个,就会满盘皆输。
1)第一个挑战一 —— 工程技术的挑战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面临诸多来自尖端技术的挑战。如此浩大的工程,使用的大型设备不论进场还是退场,都面临重大考验。
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
❶ 桥岛隧结合的建桥设计,国际顶尖专家都不敢选择的方案,中国队选了。
每一座大桥都是人类与自然的抗衡,港珠澳大桥也不例外。
水流湍急的伶仃洋,水文地质极端复杂。来往船只经常被淤泥和海草搅缠。
早在澳督时代,就有全球有名荷兰航道专家进行过研究,但无济于事。
时至今日,伶仃洋依然风高浪急,要在环境复杂的珠江口建造一条长达 55 公里的跨海大桥,立项之前,国内外顶尖专家纷纷摇头。
大桥主体工程的建设,通常有 3 种方案:全部桥梁、全部隧道、桥隧结合。如果前期方案选择失误,那将是不可逆的下场。
有着 50 年经验的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对港珠澳大桥前期可行性进行了专题研究。
他发现,大桥除了要解决大自然的难关,同时也要解决航运、环保的难关。曾经主导过青岛海湾大桥、深圳湾公路大桥等著名项目的他,发现以往的经验不能用了。因为港珠澳大桥「我们不一样」。
究竟哪里不一样呢?就广州港举例,它们要确保珠江航道最大通航 30 万吨级油轮和 15 万吨级集装箱货轮,同时还要满足石油钻井平台的运输通过。这是什么概念呢?钻井平台的高度是 70 多米,所以,至少要把大桥的桥塔修到 200 多米,这样的高度对大桥来说是致命的。
另外,香港、澳门的国际机场为 120 米限高,桥梁一旦坍塌,伶仃洋航道就会被封航。所以,全桥方案被否定。
但是如果全部修建成海底隧道,资金的投入又是桥梁的 4 到 5 倍,加之海下作业风险很大,全隧道方案也被否定。
为此,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思路,将大桥会影响船只和飞行通行的部分埋入海底,变成海底隧道。这个方案创造性的将大桥建成「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的组合,使大型船只与飞机都能不受干扰的安全通行。
顺便说一句,人工岛,相当于实现桥梁与海底隧道连结的中转站。
然而,海底隧道沉管技术是世界级难题。
❷ 荷兰人笃定中国干不成的「沉管技术」,中国人干成了。
中国到底干成了什么事?那就是突破并升级了海底隧道的核心点——沉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