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北京的春节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63.html腊八粥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64.html寒食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66.html迢迢牵牛星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67.html十五夜望月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68.html藏戏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0.html习作:家乡的风俗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1.html语文园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2.html鲁滨逊漂流记(节选)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5.html骑鹅旅行记(节选)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6.html汤姆·索亚历险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7.html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8.html习作:写作品梗概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79.html语文园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0.html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1.html匆匆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4.html那个星期天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5.html别了,语文课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7.html阳光的两种用法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88.html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0.html语文园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1.html马诗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5.html石灰吟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6.html竹石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7.html十六年前的回忆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399.html为人民服务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0.html金色的鱼钩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1.html口语交际:即兴发言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2.html习作:心愿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3.html语文园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4.html学弈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8.html两小儿辩日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09.html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1.html表里的生物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2.html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3.html口语交际:辩论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4.html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5.html语文园地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16.html回忆往事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0.html依依惜别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1.html采薇(节选)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4.html送元二使安西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5.html春夜喜雨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6.html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7.html江上渔者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8.html泊船瓜洲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29.html游园不值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30.html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31.html浣溪沙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32.html清平乐_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_师梦圆www.shimengyuan.com/k/89433.html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 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 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 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 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提要:
教学本文主要遵循: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
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前准备:
学生搜集春节在“吃”方面的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师导入:同学们,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
2、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生读题目。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5、了解作者: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师补充介绍:老舍先生还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俗白”。写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划生字词。同时还要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
儿提出来。
1.检查生字词
(1)我会写:旬 熬 蒜 醋 饺 翡 拌 榛 栗 筝 鞭 麦 寺 逛
(2)我会读: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3)积累: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截然不同 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以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2、整体感知。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板书:
)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习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预设: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作者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呢?
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元宵——正月十九
3、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本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下面我们再具体地理一理,北京人过春节的活动历时这么长,那他们每段时间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活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下表。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找出具体时间对应的主要活动。
(2)出示课件: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试填下表。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在默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填表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是怎样准备和庆祝春节的,从而达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诵读课文,升华感受
师:同学们,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感受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五、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评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四步走:谈一谈(导入)——读一读(感知)——理一理(内容)——读一读(品味),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篇三: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除夕 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 *** 就到了!
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体现在哪呢?
生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生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指名读。
齐读。——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 *** ,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3)师: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4)师: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
生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生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3:观灯的人多,热闹。
。“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 *** ,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习课文顺序得当、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春节民俗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全文,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第6课(生齐读):《北京的春节》,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①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②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
③作者主要抓住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进行详细描写的(板书:腊八、除夕、初一、十五)。 ④从腊八这天感受到了北京的春节忙碌的味道。(板书:忙碌)
⑤作者凝练,通俗淳朴的语言特点。
2、看来,同学们上课学习很认真,收获也颇多。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再次走近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那儿的大人小孩是怎样过春节的,再次感受春节带给我们的喜庆和欢乐。(贴“春”)
二、深入片段,感受热闹,体会表达方法。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如同一场大戏,如果说腊八这天算是拉开了北京春节的序幕。那么除夕、初一、十五则是 *** 迭起的日子。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把相应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看看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旁边做好批注。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印象深刻的段落。学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生自由读书,做批注写感受。
全班交流:
(一)团圆、热闹——除夕的味道
1、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天?(除夕)除夕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热闹。)
2、课文第7自然段围绕着“除夕真热闹”具体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你从中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出示文本:第四段“热闹”一词用不同颜色)
3、生汇报。
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②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③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这样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首诗啊?(指名背诵《元日》)
④在外面做事的人必定回来吃团圆饭。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4、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生:真热闹。
5指导朗读。
指名读第4自然段。谁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喜庆?(评价)
师:怎样才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团圆呢?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全班都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配乐《金蛇狂舞》)
6、这段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守岁)
①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
②说关于“岁”的传说
③据说呀,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 ④现在我们过年还有守岁吗?
(三)喜庆、悠闲——初一的味道
1、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正月初一是怎样的光景呢?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正月初一的景象?
出示句子:正月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来,比较一下,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点击“截然不同”变色)
生1: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除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正月初一人们可以出去。
生3: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2、庙会上有哪些好玩的呀?(生回答)
3、是啊,逛庙会可是咱中国咱北京的特色活动,作者正是抓住了逛庙会这一特色活动进行详细的描写,今天啊老师把北京的庙会也搬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大家也可以来逛逛。
(可以出示逛庙会图片,结合描述:办庙会时,各处寺院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你瞧,……此时,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着佳节的到来。)
4、春节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时,人们可是不管多忙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只为过个团圆、吉祥、悠闲、欢乐的春节。如果说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而又忙碌的那么大年初一是比较——生:悠闲的。(板书:悠闲)
5、在这各具特色的热闹和悠闲中,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
生: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四)红火、美丽——十五的味道
1、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生:元宵
2、咦,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点击出示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11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4、生自学(教师下巡视)
5、全班交流
①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出示句子)
②那你从这句话中品出了元宵节的怎样的味道?。(板书:红火)
③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种红火而美丽呢?
生1: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师评价:你有一双慧眼,注意到了花灯的种类很多。)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2: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师评价: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发现了灯的数量很多) 生3: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4: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5:小孩子要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便——
6、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所以老舍先生说——生读: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
7、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描述:元宵节前夕,街上早早地挂上了各式的灯笼,把节日的街头装扮地焕然一新,到了夜晚,灯光亮了,到处喜气洋洋,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猜灯谜,闹花灯,你们瞧,这是……)
8、师:同学们,徜徉这花的海洋,灯的世界里,你们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成语呢?(张灯结彩、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红红火火)
9、看着这么热闹的灯会,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盏盏花灯报元夜,岁岁瑞雪兆丰年,玉烛长调千户乐,花灯遍照万家春”想起了老舍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元宵佳节闹花灯,灯红人喜庆佳节。举杯邀月送相思,月圆人圆乐团圆! 此时,就让我们再一次诵读作者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三、回顾总结、领悟写法
1、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残灯末庙
师:春节在正月十九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2、同学们,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但是,不管多少年以后,咱们都忘不了这老北京的老规矩,其实,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老师在编写的时候特意留了一部分给你们,大家试着把它完成。
⑴课件出示: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熬。腊八蒜,色味美。
二十三,糖瓜粘,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贴年画、放鞭炮,
年饭、守岁熬通宵;
年初一,忙拜年,大人小孩儿真悠闲;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⑵学生补充,交流。(评价:抓住主要日子、抓住重要活动、语言凝练)篇四:《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个课时)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准确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4、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点
其一,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过完春节不久,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过春节的感受。(交流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初步渗透“文眼”意识。)
2、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1)认识生字词语;(2)了解课文大意。
2.把握文眼。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老北京的春节(13位同学开火车),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
句子。(渗透读法:读散文要学会抓文眼。板书关键词:“分外热闹”)。
3.质疑导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各有什么活动?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渗透读书指导:读书的过程是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老师板书:春节前:腊八——腊月二十三;过春节: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结束:正月十九)
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4.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5.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
6.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
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渗透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1至6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个自然段,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质疑引读: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渗透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心感受)
3.汇报交流,师生互动,相机引导。
(1)自由读“过腊八”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大人熬粥忙,小孩分享乐) “腊八粥”:(“家家”“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感受到人们此时的心情了吗?哪句话最引起你的注意?(热气腾腾、庆祝丰收,暖暖的感觉、喜悦) 从“熬”字,你感受到什么?
“腊八蒜”:(“色味双美”“忍不住”“家家”)(想象人们沾着醋大吃饺子那酣畅淋漓的动人情景)
师:还有什么比拌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更令人快乐和满足的呢!读着读着,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过年真好!——齐读句子,感受那温暖的感觉、欢乐的气氛。
(2)“准备过年”句。(“大事”)你有什么发现?
(3)“过小年”句。(“彩排”“又甜又黏”)
① 反复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感受,那个词语让你尝到了甜美的味道?
② 小孩子天生是爱吃糖的,当大人们忙着春节彩排的时候,小孩子们早就拥上了街头,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各形各色的糖块??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③ 满口甜美,糖丝如须,哦,牙齿被粘住了,这个时候,你心里充满怎样的感觉?用你的读,表达那满心欢喜的感觉。
4.小结: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作者用俗白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分外热闹!
5.引导视角:作者是从谁的角度观察这一切的?(渗透“视角”意识)
6.过渡: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人们又是如何团聚在一起过年的呢?下一节课,我们与老北京人共渡那美好的时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外热闹)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读好课题,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也通过读课题,感受到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3.北京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把词串读出节奏。(出示词语)
色味双美 又甜又黏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设计意图:描述性词语的画面感很强,通过朗读词语,整合声音感知、视觉形象与情绪感受,激活学生相关生活场景的内心视像与情绪记忆,带着对春节的整体印象走进课文。)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
(一)走进“除夕”,感受“热闹”的独特内涵。
1.认识除夕。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 *** ——除夕。(出示课件)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想象。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真热闹) 热闹(鼓励添词,板书:家家热闹)
① 老北京春节的除夕,真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了。(展开你的想象:从香味、色彩、声音等三个方面体会??)(“面”)
② 师生互动,全情品悟。(“点”)
★ 互动之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推波助澜:对联早就贴好了,父母正在做年夜饭,小孩子们在比试着新衣裳??开饭了,一家老小开怀畅饮,吃大块的肉,拌着色味双全的腊八蒜吃元宝似的饺子,举杯庆贺团圆??除夕真热闹!)
★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师提示:融进自己的体验)(评价,指导朗读:报道得真好,突出“家家”“红红”等词语,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传达出来了!)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这一盛况。(齐读文段,掀起情感的 *** )
★ 互动之二:吃过年夜饭,蜡烛或油灯点起来了,一家人围坐炉旁,共聚家常,满怀欢喜地等待那辞旧迎新的时刻??老爷爷,您这么晚了也不睡觉,是在守岁吗?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师推波助澜:是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爷爷年岁大了,懂得时光的珍贵呀,为了表达对时光的珍惜,古人还有“秉烛夜游”之说呢??小伙子,你真有孝心,我相信,你的父母一定为你感到自豪与欣慰!)
③ 探究: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品悟) (出示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④ 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在这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我们不能忘记了这些人——
出示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 把握关键词,体会心情:反复读读句子,感觉到哪个词语触动了你的心? 想看看他们吗?(出示)在拥挤的车站里??在寒风呼啸的码头边??在大雪纷飞的公路上??师:你看到了谁?
★ *** 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他们是何等的归心似箭!(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 小结: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亲情和团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相信同学们对春节这个家家团圆的日子,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对“一家人”剪不断、割不舍的亲情会倍加珍惜!
(设计意图:对于文本的浓墨重彩之处,教者应该不遗余力,或亲身体验,或旁观感受,使学生情随文动,言随情发,做到力透纸背。)
(2)过渡:与家家热闹的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二)走进“初一”,感悟休闲中的热闹
1. 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2. 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
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4. 小组汇报:(随机引导:写了那几种人的活动?有什么感受?男人、女人、小孩??)(引导学生寻找恰当的关键词,板书:人人休闲)
5. 对比感悟写法:
对比除夕的热闹,正月初一则是另一番光景,这与“分外热闹”是否矛盾?
(这是视角的问题。对于大人们过年的忙乱,初一是休闲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则又是另外一番的热闹!)
6. 相机引思:既然是比赛,为什么不赛个谁第一第二呢?
(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的体验释疑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人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突出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三)走进“元宵”,读写体验情景。
1. 读中体验: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 *** 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让我们用读的方法走进老北京的元宵灯市。自由读。
★ 互动之三:当我们合上书本,灯市的热闹景象留在你脑海中了吗?你留下了什么?你呢?(方法同上——板书:处处红火)篇五:《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主备人 许雪梅 娄彩凤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
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欣赏图片)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习生字。
(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集体反馈生字在认读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读音及书写的再强调)
4、读课文,感知内容,在读课文中巩固生字的认知。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初读课文后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3.学生总结概括。
四、布置作业。
生字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4、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检测
1.检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语。(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2.出示教学目标
二、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2、请思考本文是按什么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进行表达的?
3、找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督查自学进展,纠正自学的偏差。)
三、互动点拨
1.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2、请思考本文是按什么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进行表达的?
老师点拨: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找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小组汇报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5. 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朗读。
四、达标检测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可所学的知识分析下列诗句和谚语所描写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五、拓展总结。
1.春节的习俗。(幻灯片)
2.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