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这个问题往往在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初中阶段困扰过一些中学生,但是到了大学阶段以后,几乎再也没人去质疑英语的重要性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主要论点是:我又不出国,不需要用到英语。很多家长、老师会想法设法的去反驳,却少有有说服力的理由。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论点的一部分是对的,如果你确信你不要英语的话,你确实不需要学它。在高考之前,学英语的主要理由是获得高分,而一旦高考结束,这个理由荡然无存,于是很多不想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确实在突击应付四六级之外的时间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说明大多数人心里其实是认可这样的观点。但是为什么还多人,尤其是工作之后的人,往往回去后悔起当初没学好英语呢?我想,这是因为英语并不仅仅在出国之后才会用到。
本质上,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而现实情况下,它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全方位强势。试想,中国古代,没有人会去学英语。同样,建国后的中苏关系蜜月期,最为流行的语言是俄语,同样很少有人去学英语。英语崛起是伴随着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而来。如果提供一个简单的逻辑链条的话,学习的目的是找到既轻松又赚钱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在现在这样的时代,主要是一些具有高技术、全球化属性的金融、IT、高技术类工作,你无法指望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既轻松有高薪。而这些工作所需要的高技术知识是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端的,是以英语的形式传播的。相关的顶尖人才、学术泰斗也基本都是说英语的欧美人士。这就意味着,你在大部分行业往上走,总有一天会离不开英语。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不能看一看那些翻译的书籍来学习知识呢?我想那是因为,知识是动态更新的,翻译总是滞后的。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市场竞争的残酷是无法容忍这样的滞后的。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学习如何生产制造计算机芯片,你可以去看翻译的国外教材,但是中文教材翻译的是十几年前的英文教材,而英文教材里写的设计方案又是二十年前的产品,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了。真正能够在生产中发挥价值的只有最新的技术文档、学术论文,而这样的资料是没有人会去专门翻译的。必须靠使用者自己去理解。
简单来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竞争也是全球化的。只有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获得最先进的生产力,才具有和先发制人的欧美国家竞争的资本。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这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理由,也是国家重视英语教育的理由。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过看英文小说或者美剧、英剧的方式学习英语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无论消耗多少这样的“英语文化产品”,我们都不可能真正地学会那些“地道的表达”,达到和外国人“谈笑风生”的程度,而且这也偏离了我们本来的目的。我们大可直接去看有字幕或者翻译的版本。
这样的观点必然会有人喷我“功利”,我想强调的是这一观点适用于“不得不学”英语的人,对于以英语为爱好,或者本身喜欢接触不同文化的人不在讨论范围。这一观点的目的是端正英语学习的动机。英语并不是一个比其他学科高大上的学科,它是一个基础的工具,这一工具的主要价值是帮助我们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到达更高的层次。端正动机能够把我们真正有效的英语学习过程筛选出来,把那些只是被动接触而非真正在学习的过程剔除出去,让我们能够更清醒的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