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长大后,常听见母亲描述我小时候的事情。每当兴奋处,她都会问我:你还记得吗?以期获得我的回应。如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她都佯装懊恼地说:怎么会不记得。而往往,我都记不得她口中的事物。她不厌其烦地把当时的情景描述一遍又一遍,更详尽地重现当时的状况。而我依然豪不为所动,大脑一片空白。
久而久之,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的年幼时的记忆去哪里了,母亲口中关于我的精彩片段,都去哪里了?
当我对童年记忆丢失感到失望时,她一般都会安慰道:好吧,太久远了,你忘记了。一直以来,我也认同是时间太久远了的缘故,想不起童年的事情。
难以回忆起童年的事情,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烦恼。早在1899年,哲学家弗洛伊德就曾为此第一次创造出一个词语:童年失忆,他的解释是我们生命头三年的记忆被“性创伤”压抑了。与此相对,更为被心理学家认可的理论是:年幼时的记忆根本不存在,因为年幼的我们还创造不出记忆。这个说法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十分流行。
1987年时,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菲伍打破了这一局面,他的研究表明年仅两岁半的小朋友就可以能记忆6月的事情。彻底否认了我们年幼时并不是不存在记忆,也并没有被压抑。那什么最终造成了“童年失忆”呢?
【年幼的记忆不牢靠】
我们年幼时可以产生记忆,但和成年时相比,年幼时的记忆并不牢靠。年幼时的记忆并不是年代太久远才很难被回忆起来,而是留下的记忆本来就很少,更多在童年时代就已经丢失。
科学家曾通过让人们回忆童年时光做出了如下童年记忆曲线,研究表明,我们无法回忆起2-3岁之前的事情,只能在4-7岁之间产生一些零碎的回忆。
4岁恰好成为一个明显的记忆转折点。这是为何?原因是语言充当了记忆很好的帮手,拥有完整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一个“火警实验”便可证明,1984年,一个幼儿园的火警突然鸣响,警察经过一番忙乱地排查后发现只是有人爆玉米花造成了警报。老师为了安抚和教育孩子们,把事情的原委讲给了两个班的孩子,分别是3岁和4岁。
两周后这两个班的孩子被研究人员召集出来,让他们复述警报发生的状况,4岁的孩子大都能完成讲清楚当天的情况,并且指出警报是由爆玉米花产生的。而3岁的孩子则难以说清楚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当天置身其中,更不要提触发警报的原因了。语言能力造成的记忆差异在七年后的回访研究中,变得更明显。当年4岁的小朋友如今仍然能清晰回忆起整个事件,其中三分之一复述得格外突出;而当年3岁的小朋友几乎没人能达到同等回忆水平,甚至其中很多人忘得一干二净。
【神经组织主动遗忘】
虽然语言在积极地帮助我们记忆,但和记忆息息相关的神经组织海马体——长期处理学习和记忆声光、嗅觉、味觉等的脑组织,却不是这样做的。童年里,海马体对记忆的影响,更多是扮演着捣蛋鬼的作用。
年幼时,海马体发展非常迅速,干细胞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元,重构海马体,因而覆盖住原有的记忆回路,使得这些区域很难再被激发,消除掉之前的记忆,成年鼠和婴儿鼠的创伤实验可以说明这个状况。
科学家们将一批成年鼠和婴儿鼠分别隔离在两个相同的笼子里,先给予它们相同的电 *** ,然后将小鼠带走。一段时间后,让小鼠回到之前的笼子。成年鼠一直记得曾经受过的伤害,因此表现得精神抑郁,小心翼翼不去触碰开关,相反婴儿鼠则并没有什么惨痛的回忆,毫无顾忌,很不幸地再次被电激。另外小孩子几乎不记仇,估计也和海马体的更新不无关系。
其实海马体对我们记忆的消除不光在童年时起作用,成年后,它也帮助着我们遗忘。实际上,并不是记忆越多越好,大脑一直都有遗忘策略,最近发表在《cell》子刊上的文章说,我们需要记忆消除机制,大脑需要忘掉不重要的细节,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现实世界有用的信息上,遗忘有助于适应新环境。
这就不难理解,我们童年硕果仅存的记忆都是一些大事件了,亲人去世,弟妹出生,和小伙伴分离,或者第一次吃到麦当劳……
除此之外,我们的记忆有时候也会发生扭曲,例如张冠李戴的状况,不过这并不是童年记忆特有的,长大后也存在。
【童年记忆消失了,感受还在】
童年的记忆注定要丢失,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存记忆,现在十分便利的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相机和摄影机等等都可以记录过去的时光。抛开外界的影响,母亲的谈话能力也能很好帮助我们童年记忆,有研究表明,童年时常被母亲要求复述当天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的小孩子,不仅语言能力更突出,长大后对童年的回忆也更多更准确。
虽然年幼时的记忆消失了,并不代表我们过去完全丧失了情感,很多时候即便已经回忆不起某个地方的面貌,但是整体上的感觉是愉快或者痛苦都会伴随着你。可能大多数人都回忆不起幼儿园老师对你做过的具体事情,但对这位老师是严厉还是和蔼有很清晰的判断。
童年的记忆必然要丢失,不过也不必感伤,我们在垂垂暮年时细细品味的记忆大多数都来自记忆巅峰期——15-30岁,这个阶段的记忆会成为一生的养分,成为你年老色衰时和朋友小酌追忆的青春,和孙辈分享的风云岁月抑或是在炉火旁仔细品味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