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会宁小杂粮之乡(会宁杂粮面),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会宁小杂粮之乡(会宁杂粮面)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会宁小杂粮之乡(会宁杂粮面)  第1张

会宁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杂粮”特色产业,通过大扶持、大合作、大品牌等务实举措,采取群众订单收购、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积极引进生产企业,打靓产业品牌,促进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将农户“嵌入”到小杂粮产业发展链条上,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

会宁县充分利用环境无污染、无残留的自然优势和小杂粮耐旱、耐瘠薄的生物优势,以及“中国小杂粮之乡” 的品牌优势,把小杂粮种植与撂荒地整治、轮作倒茬、托管服务等项目相结合,以会宁凉谷、甜荞、苦荞、扁豆等为主,重点引进张杂谷、陇谷、陇糜、晋莜、定莜、中豌等系列杂粮品种,集成推广一膜多年精量穴播栽培、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宽窄行机播、间作套种等绿色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

会宁小杂粮和会宁胡麻油被评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香泰乐”胡麻油、“发滋瑞”小杂粮、“甜聚源”小杂粮被评为“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荞梓育”苦荞茶、“发滋瑞”良谷米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荞麦米和良谷米被农业部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全县小杂粮加工企业有18家,其中小杂粮加工11家、胡麻油加工7家,组建小杂粮合作社147 家,大力发展小杂粮加工和销售,依靠“中国小杂粮之乡”的优势,建立了中国小杂粮之乡市场,促进了小杂粮产业化发展进程。

2021年全县种植小杂粮45.8万亩,其中:小杂粮30.3万亩,平均亩产120千克,总产量达到3.64万吨;种植胡麻15.5万亩,平均亩产75千克,总产量达到1.16万吨,产值达到3.58亿元。

2022年,全县围绕全产业链打造提升,以小杂粮特色产品种植和加工为重点,以产业园为平台,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链主骨干企业,做响“甘味”品牌,做强产业链中端,夯实产业链前端,延伸产业链后端,从优化落实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科技支撑、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为区域性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强劲动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到2022年6月底前,建成会宁县小杂粮加工产业园,2023年底实现全达标。到2025年底,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到150千克,产量达到4.5万吨;胡麻平均亩产达到100千克,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全县杂粮加工率达到60%以上,杂粮总产值达到4.38亿元。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2家,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家,打造1-2个甘味中药材品牌。

加快建设标准化种植产业园

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撂荒地复耕复种等工作相结合,大力推广“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建设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工企业所使用的农产品原料原则上超过50%,来自有稳定合作关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

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规模化千亩攻关基地和万亩示范基地,每个万亩示范带建成1处千亩核心攻关区,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等技术集成,全面提升小杂粮生产水平。

聚力打造标准化加工产业园

以甘肃发滋瑞小杂粮食品有限公司、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为链主,以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宁县老君蕊霞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3家小杂粮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辐射带动全县小杂粮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

鼓励企业建设加工基地,加大投资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带动能力,加强净选、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重点开展小杂粮产地加工,对荞麦、糜谷子、燕麦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开发小杂粮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水平

优化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装备,引进现代化精深加工生产线,采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重点对小杂粮等即食休闲食品研发加工。同时,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麦麸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创新设计包装方式,使小杂粮加工向精深化加工领域转移。

创建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培育“甘味”知名品牌,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杂粮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构建小杂粮流通网络,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运营方式,大力发展小杂粮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杂粮流通网络,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

(会宁融媒记者 窦菊)

更多会宁小杂粮之乡(会宁杂粮面)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