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出嫁女子回娘家的风俗
胡顺安
“风吹着杨柳
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里水流嘛
哗啦啦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来她要回娘家
……”
邓丽君原唱的《回娘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每每听到这个歌曲,心里自然会涌出别样的愉悦感。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它有着许多讲究。
在古代中国,出嫁女子通常一年有三个时间是必须回娘家的。第一是新婚两三天后,俗称“回门”(因民间叫闺女出嫁为出门。回娘家故而自然就成了回门);第二是大年初二回娘家,被称作“迎婿日”;第3次,在南方主要是端午节,称为“送五月端”。个别地方回去的时间为重阳节,称之“送九月九”。而北方则通常选择在中秋节之前一两天,给父母送去过中秋节的礼品。个别地方还有的是在正月十四,称为“送灯笼”,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风俗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总的含义应该是相近的。
一,新婚之后两三天的回门。这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次回娘家。
中国民间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每一个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习俗。虽然差别万千,但有一点还是具有共性的,即新娘结婚后不久的“回门”。
回门,就是在结婚两三天的时候,新婚夫妇一起去女方娘家探亲(有的地方是在结婚第二天回娘家,有的则是在第三天)。这种风俗在古代叫“归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女人新婚之后第一次回娘家,有一定的规矩。首先,新婚夫妇必须作伴一起回门,不能单人回去。否则,被视作不吉利。而且回门的时间宜安排在上午(祥气东升),不要选择下午(日落西山);其次,女婿要根据当地风俗准备一份厚礼,呈给岳父母。所有准备的礼品数量一定要是双数,图个吉利,意为成双成对。绝不能为单数,这是礼仪非常忌讳的事情;第三,岳父母也会给新女婿准备丰厚的欢迎宴,方便时还可能找几个陪客,一方面表示对女婿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希冀女婿今后善待自己的女儿。
在古代,交通不便,回门可能是女儿身份回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或者说女儿出嫁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回娘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这样一个婚俗。在有讲究的大家族,岳父母会借机教育小夫妇如何生活,包括互相包容,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善待亲友,勤劳节俭,等。
其实,“回娘家”在古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只能在娘家做。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女子通常足不出户,社会地位非常低下,缺乏独立性,多依附男子生活。因而,女子的贞洁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女子出嫁之前,是没有性生活的。这就导致女子在新婚之夜的性生活方面表现出羞涩,恐惧和无助。闺女回娘家之后,可以小住数日,将自己在新婚之夜的经历向母亲倾诉,母女坦诚交流。当然,很多时候都是母亲主动探问和指导。这对女儿未来夫妻生活也有很多益处。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道理。女子出嫁了,就很难有机会继续回娘家久待了。因此,“回门”无疑是给了女子一个名正言顺的回家机会,也缓解了她未来的思念之情。
时代在发展,婚俗在变化,但是回门这种传统形式却一直延续下来,说明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体现了一对夫妻的形成,对两家人的巨大影响。
二,正月初二的回娘家。
有一句民谚说:
“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和小旦(青年女子)。”
说的就是大年初二这一天,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准备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如果岳父母健在,通常选初二;只有岳父/母一个人,则多选初三。倘若岳父母均辞世,则一般选择初四),中国各地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正月初二这一天俗称迎婿日或“姑爷节”。
出嫁女儿回娘家时不能空手,要携带礼品,称作带手或伴手。还要准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等,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只是略表心意罢了。然而,它反映的却是“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与不忘之情。
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若娘家有晚辈,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母亲曾代其出过礼品,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初二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可以小住。因为女儿出嫁后,在婆家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人事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趁女儿回家的机会挽留小住数日,名曰探亲,实为休息,也方便陪同娘家人畅叙情谊。
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回娘家的。
民间认为,大年初一这天是辞旧迎新、阴阳交配的日子。如果此时容留出嫁的闺女将有外来的晦气不吉利,同时很可能因此而让娘家败落。
正月初二,天地阴阳交配已经完成。所以,多地民间约定成俗,出嫁的女儿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在旧时代,有一种观念叫:“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女儿平时忙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很少回娘家探望,联系不多。在大年初二回娘家,也正是出嫁女儿借机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时刻,也与娘家人联谊和回味旧情。表示浓浓的亲情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反而因为春节期间的相聚而更加浓厚。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们”带上礼物去看望岳父岳母,也正是他们对岳父母表达关爱的机会。
女婿来了之后,要给岳父母拜年,还要带些礼品去岳父母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拜访问候,联谊叙旧,也是中国人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时间,要在中午12点之前赶到,还有,带礼物应该带双数,不能是单数,即使给红包也是一样,红包的个数或者红包内的金额数应该是双数。
另外,娘家对于收到的礼物,不能全数手下,应该让女儿带回去一点,叫“回礼”。
还有的地方,连饭桌上的菜都有讲究。其实,伴随着时代进步,年轻人已经不懂或不重视这些风俗了。但入乡随俗,礼包和礼金的双数还是注意一下比较好,因为还是有人在意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别因这点细节让人说你没有礼貌,不懂礼数。
相隔十里,风俗迥异。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儿在娘家可以吃晚饭后再走。有的地方则不能在娘家吃晚饭,必须在晚饭前离开,到农历二月二日再回去住一晚上,初三中午前离开。现如今,这些讲究已经淡化了。个人觉得如果离得很远,或者很少回娘家,或者其他原因比如车子坏了等。当然多住几天也是无妨的。
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风俗,出嫁闺女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而且回去后女子应主动造厨做饭,不能自己当做亲戚一样坐等吃饭。女婿也应该和岳父母大人好好聊聊天,多说一些感激的话。多说生活舒服,工作顺畅,让老人放心。其实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的礼仪和孝道,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第三个回娘家的日子。
第三次回娘家的这些时节点比较随意,不是那么严格要求或约定俗成的礼仪,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地方是在五月端午回娘家,俗称“送五月端”;有的地方是选择在中秋节,或重阳节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称为“送九月九”;还有个别地方是正月十四,称为“送灯笼”,比较少。
其实,这些都不如前两者回娘家的现象普遍和仪式隆重,而且没有固化规矩。本文不再做详细探究和讲述。
有时候,岳父母为了能让出嫁的女儿经常回来看看,就会刻意亲善女婿,或亲善外甥(女),以期通过他们能督促或拽着女儿经常回娘家探望。
从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看,春节和中秋节是我国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如今,独生子女比较多。结婚之后,过节回谁家,成了已婚男女每年都要面临的“选择题”。有些人因为意见不统一而闹别扭。当然,肯定有许多人相处融洽,没有这样的烦恼。
比如说春节,大部分人都会遵守的一种习俗,出嫁闺女过年普遍是在婆家过年,初二回娘家,这个应被称为是一种吉利的风俗习惯。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也没有太关注这种习俗了。为了公平对待双方父母,他们经常可以穿插着回家过节,今年在婆家,明年在娘家。或是五一、国庆节回娘家,春节和其他节日在婆家。当然,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整年在外奔波,遇到重要的节假日,夫妻两人也可以“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出游,或者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节,让原本的“两家人”变成一家人。为大家提供一个绝佳的团圆机会,高高兴兴叙叙旧,敞开心扉话家常,让亲情更加浓厚,让爱有处安放。既增进了感情,也温柔了岁月。这也不失为回娘家的一种新潮流和新途径。
主要参考资料:《仪礼·士昏礼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