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文不易,欢迎关注、评论,若有价值,敬请转发、点赞。
唯学习不负此生,唯修行不枉为人。在学与修之中前行,才会智慧增长、觉行圆满、所求如愿。
佛陀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不着我法,无为之处存金刚;应供,发于慈悲,应受之时见如来;正遍知,智慧无碍,二谛真如通五明;明行足,觉行圆满,智慧具足行方足;善逝,涅槃示现,归去只为度有情。
世间解,梵语lokavid,音译路迦惫,又作知世间。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世间可分为二种,即:众生世间、非众生世间。如来不但遍知世间的一切相状,成住坏空;而且能如实了知背后的道理:诸法空相。
“书有曾经未尝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人的能力有限,即使是天才,也只是能在某些专业上有较强的学习与思辨能力,不可面面俱到。但是如来可以,他了解世间是五阴炽盛,因众生贪爱而生,只有巡八正道,修断舍离,方可解脱。故而,佛可以为众生解答世间一切问题。
知识学习到了,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其实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受众知识基础、领悟能力的不同,就需要言者用相应的表达方式,而言者的知识基础、个人喜好等等一切条件,决定了他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决定了受众是否能接受。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似乎是一句贬义的话语,实际上是指在说话办事的过程当中应变能力很强。不为欺妄,顺水推舟,顺天应人,则事圆成。
圣水寺千佛殿横三世佛
看山还是山。人随着成长,会达到不同的思想高度,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更需要体悟。《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个世间下民占比可用8020法则略分,所以学佛的人,第一目标要脱离下民的思想,要真学,学思修并举,方可对的起人生一世。“吃茶去”却又是世间真修实学的基础。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因作者的知见所限,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若有偏颇之处,烦请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