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原文]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水火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译文]寒,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气所转化的,对应在天称为寒,对应在地称为水,对应在人称为膀胱。太阳经以寒水为主导,足太阳膀胱经,属于水,手太阳小肠经,属于火。水气火气是不一样的气,而以寒水统领,其中的缘故是水虽然位于下而生于上。离宫(火)中的阴气,是水的根源,离宫(火)中的阴气沉降而向下交坎位(水府)而转化成水,水是由火沉降来的,所以丙火(手太阳小肠经)转化气到壬水(足太阳膀胱经)。火气已经转化而成为水,那么热就随从寒转化,因此太阳之气,虽然水气火气一并统领,却只是以寒水命名。
水的性质本来是寒,手少阳三焦经的火,随着(足)太阳(膀胱经)下行,水得到手少阳三焦经的火,应当不寒,这个不寒的水,是癸水(肾水)而非壬水(膀胱的水)。因为水是以蛰伏收藏为本性,火在内面秘固,水在外面收敛,是称为平常人。木(肝)火(心)主里,自内而外生长,因此人体里面的气正常是温暖的,金(肺)水(肾)主表,自外而内收藏,因此人体表面的气正常是清纯的。血是由木(肝)火(心)生成,所以血性温暖而由内向外发送,气是由金(肺)水(肾)转化的,所以气清纯而外敛。人的经脉,厥阴在里,比如春天的气在体内生发,其次就是少阴,比如夏天的气的在体内成长,再次就是阳明,比如秋天的气在体表收敛,太阳在表面,比如冬天的气在体表贮藏。阳气潜藏就体表清凉而体内温暖,阳气泄漏就体内寒冷而体表火热。体表变寒凉而成为热火,体内变温泉而成为寒冰,体表越来越热而体内越来越寒,人的生气断绝了根源,所以人死了。
癸水(肾水)温暖而壬水(膀胱水)寒凉就正常,癸水(肾水)寒凉而壬水(膀胱水)发热就生病。癸水(肾水)生病就必定寒冷,壬水(膀胱水)生病就多数发热,因为丁火(心火)是由癸水(肾水)转化的,所以少阴的藏,最容易得寒病,壬水(膀胱水)是由丙火(小肠火)转化来的,所以太阳的腑(膀胱经),最容易得热病。所以得寒病的人,只是治疗癸水(肾水)而不治疗壬水(膀胱水),得热病的人,只是治疗壬水(膀胱水)而不治疗癸水(肾水)。
仲景的《伤寒论》,用六经制定法则,依据的就是六气。六气的性情形状,明明白白昭然若揭,医生必须先知道这些,而后知道六经的证候。六经的变化虽然多,但是总不外乎六气,这个道理从魏晋而后,绝对没有了解的人,先圣的法则,一线也没有流传下来,没落到了今天,不堪追问了。
附:《医学衷中参西录·六经总论》
阳经为阴经之表,而太阳经又为表中之表。其经之大都会在背,而实则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营血卫气皆赖其卫护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热力,为营卫御外感之内侵,是以《内经》名之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脉与肺相循环,而散热于胸中大气(一名宗气)以外通于营卫,此如日丽中天有阳光下济之热也,是以其经名为太阳。相火生于肾中命门,肾原属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热之气,由膀胱连三焦之脂膜以透达于身之外表,此犹地心水火之气(地中心有水火之气)应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热也,为其热力发于水中,故太阳之经又名太阳寒水之经也。为太阳经之热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