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仪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新春佳节,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来注重仪式风俗的国家,存在很多标志性的仪式,有的一拿出来,就能成为新年的代名词。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贴春联
中国古代自古就有对联这一著名的文学表现形式。写于纸上,对仗工整,称之为楹联;用于缅怀逝者,称之为挽联;那么用于应届春节的,自然是“春联”了。在每年二十九或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将宅子里外门户装点一新,贴上春联。贴春联的仪式起源已经不可考,在宋朝甚至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形式,但真正普及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过年之时,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春联最早写在桃木板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色,红色即可以辟邪,又含有吉祥之意。后来,当春联写在纸上的时候,也延承了这一传统。目前,已成为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放鞭炮
鞭炮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的时候,古代人用火烧竹子,让竹子爆裂发出声响,以驱赶瘟神,因此也被称之为爆竹。这一习俗相传跟春节的来源——年兽有关,因此,放爆竹也成为了春节最重要的习俗和仪式之一。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上都会燃放爆竹,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但是随着近些年环境污染的恶化,各地也逐渐禁放烟花爆竹,只能期待有朝一日无毒无害的无烟鞭炮能被研发出来,让这一仪式保留下去。
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夜特有的仪式。守岁主要是在除夕夜之时,灯火保持通宵不灭,取“燃灯照岁”之意。守岁的年俗,据记载在两晋时期就已经盛行了。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就记载了“馈岁”、“别岁”“分岁”和“守岁”的民俗,即今天的“守岁”、“年夜饭”、“祭祀祖先”等民俗。灯火保持通宵不灭,寓意是当灯照过之后,来年加重财富充实。但同时,守岁也寓意全家人团圆,共迎新年。
吃饺子
过年吃的饺子,即“交子”之意,指“更岁交子”,子即子时,一年的更迭之际,吃上一份饺子,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饺子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到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形如偃月”的饺子,即今天饺子的形状。但那个时候,饺子的吃饭与现在馄饨的吃法很像。唐朝时期,饺子出现了现在的吃法。
压岁钱
对于孩子来说,压岁钱是最能代表春节的仪式了。压岁钱的习俗也很久远,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有这一习俗。在宋朝之时,压岁钱已经非常盛行。压岁钱最初用于驱邪镇恶,即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受到小鬼的侵害,因此通过压岁钱的形式,驱逐邪灵。后来,压岁钱演变成春节的重要习俗,家中长辈在年夜饭后或初一日晨,会将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的寓意是,这一岁平安。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很多东西都寄托着古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和祝愿。在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上,各地民俗丰富多彩,各自不同,因此春节的民俗也显得多样。但不变的,永远是春节期间家人们表达的“阖家团圆”“幸福美满”,也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殷殷期盼”和对于新的一年的“衷心祝愿”。那么,你家那里又有怎样的民俗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