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国最早的春节,是从商代时期逐渐形成的。帝王和奴隶主规定一年中要搞"冬祀"作为春节。
过春节,贴春联、贴窗花是每户人家必须的,一到腊月新年就到了。
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领上孩子们到集市上购买年货,市场上及门脸商户最吸引人们的就是年画、大小对联,地摊上摆的各种窗花、鞭炮等物品琳琅满目。
最早的是春联,是《宋史,蜀世家》记载的五代的后蜀王孟昶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还有就是年画最早叫"门画",晋代宗懔的《惊梦岁时记》中,记载了"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年画古称"年俗画"或"纸画"。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鞭炮或爆竹最早叫“庭燎”,是以燃烧不通气的竹节发声的。早在我国诗歌选集《诗经》的《小雅.庭燎》中就有"庭燎之火"的记载。
过去有段顺口溜: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熟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民间,正月初八这一天有着很多的习俗和禁忌,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建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在古代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鸟类、鸡鸭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鸟、鸡都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的主要是鸟类及鸡鸭,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 *** ”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
初八是顺星之日,选择放生,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已的善行。
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百姓们制作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时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现在不同了,每天也有结婚的新人。
听老人们说,过去的年说法很多,尤其是正月初一这天,不能打破碗、碟、盘瓷具,意味着这年会有破运,不吉利。如果是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盘的东西,他们会用红纸包起来,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也可用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钱银一大堆"。
在过去忌讳很多,家中不能有空的米缸,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
除夕之夜,家里的水缸不能空,水缸必须装满水,古代乡下还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
民间有句顺口流,大年初一开门见喜,大年初二回娘家祭财神,大年初三赤狗日安睡迟起,陪伴家人!
初五放鞭炮,迎财神,大年初六,六六大顺!初七开工大吉上班日。
作者:李国彬
编辑:阴中杰 葛锦慧
审核: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