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土匪为什么那么多(土匪为什么大多残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土匪为什么那么多(土匪为什么大多残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土匪为什么那么多(土匪为什么大多残忍)

我讲个民国巨匪老洋人的故事。

“英雄”不问出处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借用狄更斯的话来形容民国,再恰当不过。说它最好,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国告别了见爷就得跪的皇权统治。

说它最坏,民国建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社会、思想的大转型期。辜鸿铭还留着辫子,胡适已西装革履,张勋还企图复辟,孙中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仁人志士渴望中国和平稳定,各路军阀倒希望乱世出枭雄,新青年呼吁“民主、科学”,王国维却代表一个时代自沉了昆明湖,怎一个糟糕到极点的乱世。

“一代兴亡之交,其先必匪乱丛起”。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民自然不聊生。以中原为例,豫西和豫西南这一代,由于多山,土地贫瘠,天灾兵灾,农民纷纷破产,更是成了土匪的天堂。

河南府河图

据资料推算,河南全省平均单产在清朝前、中期有100公斤,民国时期不足100公斤,黄河沿线各县一般只50公斤上下(我们对比下袁隆平水稻亩产超过1000斤)。豫西紧邻河南宝丰的鲁山,进入民国后,粮食产量较清代有大幅度减少,1912年鲁山县粮食平均亩产113.5公斤,到1928年时平均亩产40公斤,1942年降为平均亩产24公斤。

粮食歉收,土地兼并,官家盘剥,让这里的农民陷入了破产的境地。在土匪横行的豫西,最著名的杆匪之一,便是“老洋人”。

老洋人并非真的洋人,其本名张庆,又名张占彪、张廷献、张国信(庆),1893年4月17日,出生于河南宝丰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他长得身材高大魁梧,黄发深目高鼻,很有洋人模样,所以后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老洋人”。还有一种说法,张庆有一次听到别人说洋人如何厉害,他便愤愤地说道:“我比洋人更厉害,我是洋人的老子!”于是这外号渐渐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他留在历史上的一个符号。

张庆10岁那年父母先后病故,跟着哥哥张林艰苦度日,自小胆大,好打报不平。1911年夏秋时节,豫西一带连遭天灾,清朝官府却征敛不已,张庆兄弟俩跟着一些老乡投奔本地的大匪首白朗,转战豫、陕。后哥哥张林在与陕军陈树藩的战斗中被打死,不久白朗也被杀,白朗群匪做鸟兽散。张庆遂返回老家,改名张廷献。投到了豫西镇守使丁香玲的巡缉营,被分配到灵宝县城的巡缉队马队当马兵,参与剿匪。

这是张庆从土匪到官兵的第一次身份转变。

当马兵的时候,有一次,张庆随马队出征,30多人的巡缉队遇到了150多人的股匪。他带领几个弟兄冲出包围,子弹打中了他的臀部,受了重伤。回去之后,知县核准张庆剿匪有功,因公负伤,发放给他抚恤金,却被队官截留。张庆申诉无门,就在1918年10月,串联了队中几个志同道合的队友,拉回故乡宝丰,重操土匪旧业。经过数年经营,到1920年,人员已经增至200余人。

当时河南军阀赵倜剿灭白朗有功,被袁世凯提升为河南督军。赵为了扩充实力,积极组建了宏威军。张庆就与杆匪王振(王老五)带着手下的一批人投入了宏威军。摇身一变,又变回了官军。

这赵倜出身北洋军阀旁支,是毅军将领,毅军系清末民初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先后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剿灭捻军、左宗棠西征、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战、镇压辛亥革命等。毅军总统领姜桂题是袁世凯的世交长辈。

姜桂题与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是把兄弟。赵倜作为姜桂题部下有功的将领,对袁世凯的调遣又非常服从,所以赵倜深得袁世凯赏识。

可惜在袁世凯死后,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奉系的张作霖都看上了河南这块儿大肥肉,实力尚弱的赵倜企图在直奉争斗之中渔翁得利,无奈赵倜手中军事力量不足,终被吴佩孚调来的冯玉祥打败。赵倜的军队崩溃后,张庆把握时机,在中牟县发生兵变,攻占了扶沟县城,再次拉杆独立。回到老窝宝丰招兵买马。

兵匪难分

从张庆身份的两次变化,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在整个民国,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兵匪难分”。土匪可以变官军,反过来,战争中溃散的官军凭借手中的枪支,又可以拉杆成匪,等待时机。黎元洪在1922年描述当年的军阀部队曾说:“几乎没有一支正规军中没有土匪出身的兵士,也就是说没有一支正规军没有土匪出身的军官。”“许多土匪就是溃散的军队,许多军队就是招抚改编的土匪。”土匪成了各路军阀的重要兵源,谁都不敢小觑,尤其是白朗、老洋人一类上万人的团伙,是军阀拉拢的对象。

当时豫西和豫西南是土匪活动的天下。1911年底到1912年初,武昌起义后,同盟会会员刘镇华等人到河南联络各路“绿林好汉”预谋共同举事,纵横豫西山区的绿林首领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赵长荣、杨凤鸣、丁同升等各率部投入到陕西军阀张钫的东征军队,共同组成“秦陇豫复汉军”。这些绿林武装编制为“镇嵩军”,由刘镇华任协统,摇身一变,从杆匪变成了国家军队,驻防洛阳、嵩县等地,参与到了河南的政治当中,成了地方政权的维护者。这也使不少杆匪看到了前程,即当土匪做大了可以被收编,完成华丽蜕变。

丝绸之路上的匪帮

因此,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军阀混战的档口,很多人把当土匪作为能吃饱饭,且有机会升官发财的路子。

除去镇嵩军的被收编不说,单以洛宁为例,由拉杆子当土匪升官的有:丁同升(团长)、梅发魁(军长)、董世武(旅长)、李老幺(师长)……大小级别军官数十人。所以河南民间流传一句话“闹得越大,得官越大”。

破产农民是土匪的来源之一。

清末以降,各种税捐压垮了河南农民。据1904年《东方杂志》记载,当时“自举新政以来,捐款加繁,其重复者,因劝学所或警费不足,如猪肉鸡鸭铺捐、砖瓦捐、烟酒捐、铺房最小之应免者,复令起捐。”

到宣统二年,甚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各种捐税,“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不捐”。

宝丰、鲁山地区,所需缴纳的捐税包括 *** 捐、炮捐、巡警捐、烟酒捐等各种捐税,名目繁多,征收数额随意,使豫西地区农户的经济处于极端不稳定的状态。

由于这一带产煤,宝丰一带的农户时常需要从马道、青条岭一带帮官府将煤运往宝丰城内,共计30余里。官府仅支付牲口草料,别无他酬。

宝丰、鲁山当地还存在一种奇怪现象,即乡保每年“打往”一次。所谓“打往”,就是乡保发帖请村人吃饭,被邀请者不管去还是不去,都要送礼。礼金不等,或五百文,或更多,至少也要三百文。除此之外,夏季农户需要向乡保供应扇子,冬季还要村民送钱。

由于水利失修,土地贫瘠,种地所得入不敷出,在正常年份,农民吃不饱饭,离乡要饭成了活下去的主要途径,这一现象在宝丰、鲁山等地尤为普遍。逃荒日久,人们形成了“逃荒三不回”的共识:死不回、砰(混得糟)了不回、发财不回。

一旦遭遇灾荒,宝丰、鲁山一带一个村出去逃荒的人达到90%。巨匪白朗所在的大刘村,100户人家,逃荒了99户。这些逃荒的农民,不少去当了土匪。

另一方面,军阀溃散的士兵也是土匪的重要来源。

在当时,一支汉阳造快枪市价七八十元,一亩中等旱田的地价为18元,一杆枪相当于四亩土地,普通农民一般买不起。这些溃散的官兵,靠着最初的几杆枪,拉杆结匪,不断吸收前来投奔的破产农民。

《让子弹飞》剧照

赵倜军溃散后,数万官军群龙无首,骚扰地方,造成一时大杆土匪风起,连省城开封也人人自危。老洋人从宏威军中溃散出来,带着士兵300余人,马队200余骑,兵变起杆。

1922年6月,他积极联络临近县城的杆匪,与郏县的张德胜杆、临汝的姜玉明杆、鲁山的陈青云杆、宝丰的李明盛杆、王老五杆等,共同结盟,统一行动,成立“河南自治军”,还推选军界要员任应岐为总司令。

当时统治河南的是直系的吴佩孚。任应岐接任河南自治军总司令后,想凭借自己在军界的声望和人际关系,寻求反直派系支持。

他命人把自治军的组织人员名册造好,派副司令楚正太、参谋长解琨携带册子、信函并大洋500元,准备赴山东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取得联系,梦想获得对粮饷、枪械、弹药的支持。不料两人一路经过郏县时,被吴佩孚手下截查,吴佩孚马上知道了“河南自治军”的意图。吴佩服遂派冯玉祥对老洋人发起围剿。

“老洋人”在寻求奉系支持的计划失败后,则听从部下王老五(振)讲:“刘镇华正在扩军,拉向豫、陕边,谋求刘的收编也是一条路。”老洋人当马兵时,在陕州、灵宝闯荡多年,比较熟悉那里情况,遂决心向豫陕边境发展。

他带领匪众一路从中牟南下豫西,经过宝丰、鲁山、栾川、卢氏等县,然后北向直指陕州(今陕县)。途径众多山区贫瘠之地,一路不断有许多贫苦农民和人少势单的蹚将(土匪自称)补充进来,1922年7月中旬,老洋人到达陕州城下时,人数已达数千人。

陕州地坑院

陕州守备丁保成听说杆首名叫张廷献,便派人打听是否是当年驻守灵宝的张连长。

得到肯定答复后,丁保成大喜,原来他当年曾在灵宝县巡缉队任副领官,与连长张庆过从甚密。于是丁保成开门请降,邀老洋人入城叙旧,随后率领所部全体加入老洋人队伍,上演了一出官变匪的大戏。这丁保成,便成了老洋人的重要智谋。

“我比洋人还洋人”

随着老洋人阵势的扩大,驻守洛阳的吴佩孚和督军河南的冯玉祥大为不安,遂制定了三路合剿计划。老洋人带领“河南自治军”,南北两路人马于1922年8月16日,进入陕州地区汇合,攻占了观音堂火车站,俘获陇海铁路雇佣的法籍工程师米克尔和中国助理工程师4人,对外索要3000元及手枪4支,方准获释。

法国使馆向 *** 立刻提出 *** ,要求救出被俘获工程师。陇海铁路也交通中断,停驶两日。

老洋人一路西进在到达潼关以后,守关陕军深沟高垒,不与老洋人杆匪正面战斗,老洋人只能转而南去。

于此同时,老洋人还派出一支小分队,骚扰驻扎洛阳的吴佩孚,绑架了洛阳城关学府包括校长在内的41名师生,制造了轰动全国的绑架事件。

更为奇特的是,小分队摸清了吴佩孚每月初一或十五去洛阳关帝庙(关林)上香的习惯,策划暗杀吴佩孚,行动当日,正在庙里上香的吴佩孚仓皇从庙后院逃出,小分队被吴佩孚的卫队击溃。这两件事,影响很大,让吴佩孚在河南的颜面扫地,彻底惹怒了吴佩孚。

吴佩孚

1922年10月23日,老洋人股匪从临汝、鲁山、宝丰地区撕开吴佩孚军队的重围,向东逃窜,10天之内横贯河南,从豫西一直打到皖西。途中,老洋人还以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为旗号,将“河南自治军”改名“河南建国军”,一路经过鲁山、方城、叶县、舞阳、郾城等县,穿越京汉铁路,进入豫东,攻占了上蔡、项城、沈丘、新蔡等县城。

又利用内线,攻下了安徽阜阳,掠夺了皖系军阀倪嗣冲的阜阳老家,从其家里起出3000支步枪、13挺机枪、200多万发子弹,甚至还有几门大炮,并掳走了阜阳县知事陈祖荫和阜阳天主教堂神父、意大利人马福波。最后匪众在官兵到来前,纵火焚烧了阜阳城。

老洋人一伙从阜阳满载而归,返回河南,攻占息县,架走基督教牧师、美国人巴牧林夫子;再攻陷正阳县,架走基督教伦敦会牧师、英国人贺尔门,继而掘断京汉铁路明港至信阳一段铁轨;然后沿京汉铁路北上,相继攻陷遂平、郾城等县。每当遇到官兵围剿,老洋人便下令将抓到的洋人推到一线,使得官兵不敢开枪,眼睁睁看着土匪呼啸而去。

老洋人掳走多国洋人,自然引起了西方各国大使馆的 *** 。英、美、法、意、瑞典五国驻华公使于1922年11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提出 *** 。

并于16日共赴外交部,向外交部长顾维钧递交了 *** 文书。在汉口维多利亚会堂花园,在华的洋人还举行万国公民大会,拟定 *** 条款,呼吁中国 *** 保护外国公民,加强剿匪力度,改变无 *** 状态。

一时间,老洋人的土匪行径,惹得社会舆论哗然,在内外一片指责声中,北洋军阀尴尬无奈,驻保定的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于11月16日,委任靳云鹗为豫省剿匪司令,负责全省剿匪工作。

云南士兵

对于这些拿起武器是匪,放下武器随时可以变成老百姓的土匪,靳云鹗深知剿匪难度之大。老洋人作战灵活,从河南西,蹿到东,烧杀抢掠,远比官军顾及少,之前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面对老洋人,也只能按兵不动,不愿发生正面冲突。

何况现在他们手中还有大量肉票和外国人质,追得紧,搞不好撕票,虚以应付,则要顶着上级和舆论的压力。而且老洋人诡计多端,手段残忍,靳云鹗第14师的团长马凌云,在攻占老洋人李鸣盛部驻扎地,鲁山县董周村时,不幸负伤身亡。

靳云鹗不得不进一步考虑招抚的手段,先稳定局面,救出洋人和其他肉票。于是靳云鹗剿抚兼用,一方面武力打击,一方面派人和老洋人谈判。

靳云鹗还从河北保定调来两架飞机,对老洋人盘踞的老巢进行轰炸,从气势上压倒匪众。双方僵持不下,吴佩孚方面的军费开销越来越大,社会舆论压力也到了顶点,老洋人匪众经过前一个月的转战,武器损坏,子弹匮乏,又由于分兵和人员伤亡等原因,人数也从万人减少到3000左右。

这时吴佩孚派出在军界和绿林两边都有声望的樊钟秀老将,赴宝丰老洋人的司令部劝降。老洋人匪众最终接受了官军的招安。靳云鹗还举行接见仪式,宴请了老洋人两个支队营长以上的军官。席间,他以关圣爷、岳武穆为例,希望老洋人部忠心报国,为张庆改名“张国信”,张得胜改名“张国威”。老洋人杆匪被收编,依旧驻防大本营,郏县、宝丰一带。也算是吴佩孚一时的妥协。

夹缝中求生存的土匪

老洋人两次出入官军,并发展壮大,与当时河南的局势分不开。1922年5月,为了应付直奉战争,吴佩孚将大军调赴前线,河南空虚,由于担心赵倜的宏威军趁机扰乱,吴佩孚不得已将虽同属于直系,但并非吴佩孚嫡系的冯玉祥从陕督的位置上调到河南。冯玉祥趁机打败宏威军,占领郑州,并不听从吴佩孚停止进军的命令,迅速东进,占领开封。

之后冯玉祥被北京 *** 任命为河南省督军,吴佩孚也无话可说。冯玉祥打败赵倜后,缴获了大批武器枪械,又利用军中河南籍的士兵,回家串联,扩充军队,人马比原来多了一倍。相当于借着吴佩孚的地盘,借鸡生蛋,与吴佩孚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所以,吴佩孚和冯玉祥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这就给老洋人的“河南自治军”留下了生存空间。

当吴佩孚打完直奉战争,掉头回来收拾河南局势,派靳云鹗追剿,老洋人的势力就被大大压制。被收编后的老洋人,从吴佩孚处领不到军饷,他根据靳云鹗“就地酬饷”的指示,以剿匪为名,收缴附近县镇团防的枪支,吸收人员扩大了武装力量。

并向地方官府和地主士绅要粮要款。部下夜里持械抢劫,白天回营当兵,影响比土匪还要恶劣。情况反映到吴佩孚那里,吴佩孚将其调防到豫东,但是老洋人部依然如故。1923年6月,隶属孙中山领导的熊克武等部与受吴佩孚支持的川北军阀混战。吴佩孚想借机将老洋人调往四川,借刀杀人,削弱老洋人势力。

但老洋人很明白吴佩孚的用意,拒绝调遣。吴佩孚遂调集4万大军,围剿老洋人。

广东地方武装

老洋人暗中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声称支持革命。孙中山委任张庆为河南第一师师长兼河南总司令,委任张国威为河南第二师师长。并在开封、郑州、洛阳三处设立秘密联络机关。谁知走漏了风声,被吴觉察。吴已经秘密部署了围剿老洋人的计划。

最后通牒已到,老洋人与丁保成等匪首商议后,决定避开与官兵正面交锋,经湖北入四川,利用四川军阀混战的形势,重新打开局面。但吴佩孚联合了苏、鲁、陕、鄂、皖等五省兵力,驱逐围剿老洋人。

老洋人匪众从1923年11月开始南下,到1924年1月返回豫西,历时两个多月,期间匪众奔窜豫、鄂、陕三省达3000余里,昼夜行军,连续作战,返回河南后,沿途民众逃亡一空,坚壁清野,匪众无从就食补给,人心浮动。1月上旬,老洋人被官军围困在陕县西北的老爷顶,最后被部下丁保成所杀。

其成也勃焉,其败也忽焉

老洋人除了绑架洋人,烧毁城镇,即使改头换面,自称“自治军”、“建国军”,其行径也与土匪无异。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匪众在决意南下四川的途中,受到吴佩孚军和湖北军阀的两面夹击,杀性大发,途中攻陷豫西南阳的淅川县李官桥镇,在镇上见人就杀,据史料记载,土匪在淅川县一地就杀死了民众达4326人,焚毁房屋2.6万间。

由于李官桥镇隔着丹江与湖北相望,土匪还将死尸抛到江中,希望叠人桥而过。鲜血染红江水,惨不忍睹。土匪途中还四处搜罗年轻妇女,遇到怀抱妇女的婴儿,一把夺走,弃置于地。被 *** 致伤,致死的妇女不计其数。

老洋人拉杆为匪,没有任何革命口号,士兵补给靠烧杀抢掠和勒索,部众基本处于投机奔逃的各种亡命之中。究其原因,在于当时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秩序崩溃,各路军阀混战,造成了地区局势的动荡不安。

就河南而言,清末以降,流民四起,军阀相互倾辙,土匪成为重要的兵源补充和平衡力量,有了生存的土壤。但当局面一旦稳定下来,土匪的势力便大被削弱。正如当吴佩孚一旦回兵全力清缴,老洋人只能避其正面,四处逃窜。其军事实力毕竟不可与正规军相比。

北伐和中原大战之后,全国地方权力趋于集中,各路军阀丧失了地方性,河南的政治环境也变得单一,土匪也就失去了军阀的竞相拉拢,大杆土匪灭亡或被收编成为必然。而以“宛西自治”为代表的地方士绅集团,更是发起了“自卫、自治、自富”的乡村建设,成绩斐然。随着 *** 地方势力的逐渐巩固,老洋人之类的大杆土匪,作为社会崩溃和军阀混战的产物,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更多土匪为什么那么多(土匪为什么大多残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