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观(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丽的女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观(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丽的女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观(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丽的女人)

用康德的话讲:美就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 所以追求美的事物就是追求愉悦。 (而愉悦有很多种,审美愉悦又只是其中一种。)

例1: 在中国美学里,孟子提出六个美学命题,六个层次: 善:可欲之谓善。 ——就是让人有欲望的事物,就是这个好,我想要。 信:有诸己之谓信。——有欲望,但懂得克制和约束自己,不立刻去追求,在克制中,人内心的愉悦得到酝酿,这个阶段相比于善就升华了一个美学层次。 美:充实之谓美。——将感受酝酿到充实饱满,便升华到美 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美,并且向外散发光辉,可以感染他人 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大,并且宽广、包容,不因本身的光芒伤害到他人,而是以本身的博大自然而然的将其他人事物包容进去。这时候的美具有了社会性。 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时候的美已经超越了前面所有的层次所能描述的范围。

这六个层次的美,也可以看作六个层次的快乐,美每升华一次,快乐、愉悦就升华一个阶段。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的状态下停下来去追求。当然如果能达到的话..

例2:

康德:由于人有自我意识这个本性,因此有时就要突出自我,将自我摆在中心地位,“从人开始用‘我’来说话那一天起,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将他心爱的‘自己’显现出来,且这种唯我主义会势不可挡的向前冲。”——《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三辑:审美与目的论(人的本质与审美:1.自我意识与审美)

为了满足这种表现自己的愉悦,人会将自己投射到外物上,通过追求外物去实现自身的显现。比如:选择自己欣赏的人作为朋友、挑选适合的配饰作为自己的标志等。那么“美的事物”当然就包含其中了。

在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尼采把宇宙法则/真理/爱和美当作是人寻找自己的阶梯,顺着这阶梯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你所珍爱的一系列对象向你显示了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它们组成了向你的真正本质攀登的阶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复杂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每个人直到他的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严格的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于它?你不妨自己给自己列举一系列受珍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性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不妨比较一下这些对象看一看它们如何互相补充,扩展,超越,神化,它们如何组成一个阶梯使你迄今朝你自己一步一步的攀登,因为你的真正的本质并非深藏在你里面,而是无比的高于你,至少高于你一向看作自我的那种东西。

东西方的理论中的美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东方一直都是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维,而西方是主客体分开,把美当做客观对象去研究的,西方美学家们多年的争论下来占(我)上(支)风(持)的是:美是一种意识形态,不是客观存在的物。审美必须要有对象,同时要有审美的主体也就是人。

审美是感性活动的一部分,而感性又是普遍人性之一,于是人性从感性自然地通向美学。人有审美能力,但不一定会去追求。(因为追求很累啊,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愿意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

自由是人类的重要属性,同时也是审美的主观条件,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审美活动才能开始。也就是说在人不为外物所限也不为自身的动物性所限的那一时刻,才可能发现美。 ——所以美是去功利性的,是自由和真理的象征。而“追求”的行动是理性的和功利性的。 在感受到美的那一刻人是自由的,如果在审美这一感性活动之后采取“追求”或者别的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美的事物”的话,那时“美的事物”只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这时人“追求”的是感受到美和自由的那一刻在人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将那个印象对象化,那个印象就转化成了追求的实在对象。实际上那时人的内心真正追求的已经不再是那个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追求感受到美和自由的愉快状态。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包括审美)是在进化中偶然的基因突变产生的,然后经过自然(这个“自然”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的选择保留了下来,这不是人自己的选择,称不上是人的生存策略。向往美,也不是某个对象的策略,也没有目的,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宇宙的存在本身一样,也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目的,那个目的就是存在本身,意义都指向未来:存在之后,就有了客观事实,这时候人将客观事实对象化,就可赋予它意义,随便什么意义都行。 如:匀称的身体、适当的构图等这些美,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符合“趋利避害的生存策略”等客观事实和客观需求就美了,他们只是出于巧合刚好符合客观存在的数学原理。(2017.2.18补充:况且这种所谓的符合数学规则的美仅在古典美中有效,美的内涵早已远远超出数学。)

说到底,人有对美的追求和人有对自由和永恒的追求一样,没有终极目的,有就是有,人就是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有好奇心,就是爱美,虽然一切都没意义。存在的目的就是存在本身,存在就是存在的全部意义,而我们的愉悦感大多都来自于对自己的存在的确认:

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真正的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追求美,需要一个人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当下,也是对虚无的抗争。

要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也可以和他人建立关系、看个电影共鸣一下、爬爬山、旅个游...几乎是做什么都行,美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做什么都可以是追求美的事物,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你可以以它的名义做任何事。然后就回到最前面,呼应开头:追求美的事物就是追求愉悦。

美学是个大问题答得太乱,也答不全,更多探讨可在评论里实现。目前答案总结就是↓

我追求美的事物就是因为:我乐意。

=================================================================

2015-12-16发的原文

2016-06-02更新:

添加最近看到的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的一些内容作为康德那一部分“愉悦感”的补充

更多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观(人为什么要追求外貌美丽的女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