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墨、纸与砚台相比算是消耗品,因此历代文人墨客都十分重视砚台。提起砚台,人们便会想到"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其实,砚台作为曾经必备的书画工具,全国各地,北起吉林、南至海南;东起辽宁、西抵 *** ,全国26个省和自治区都曾生产。历史上有过记载的砚台有三百多种,为什么只有"四大名砚",没有六大、八大、十大呢?
唐朝人最早提出"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的美誉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
"四大名砚"地位的确立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这得益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书写载体纸张的普及。自东汉末年造纸术出现,至隋唐时,纸张已彻底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主要载体。它使书写更为方便并向民间普及,大大促进了书写的革命,使唐代书法艺术繁盛一时,涌现众多的书法大家。书法的繁盛又进一步促进了书写工具"文房四宝"的发展,这其中砚台的发展更是迅猛,各大名砚相继涌现,至中唐时期,社会上开始盛行"四大名砚"之说。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著的《论砚》中有这样的记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这可能是对"四大名砚"地位评述的最早记录
关于我国"四大名砚"的真正由来,目前最受推崇的说法是出自北宋时期苏易简的《砚谱》:"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虽然这四种石砚并不是现在的"四大名砚",但这种说法在当时已然得到众人的认可,让"四大名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并延续至今。
而随着青州红丝砚石材旳枯竭,山西绛州的澄泥砚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最终取代红丝砚,成为中国四大名砚的一员,也就组成如今的"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各领 *** 数百年
从唐代开始,文人墨客对砚的材料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质地、功能、流畅性等,达不到要求的就不能称为名砚。
我们的先人,在中华大地上从千百种制砚的材料中发现磨墨、下墨、发墨、润笔,最理想的材料;而又从上百种能制砚的材料中,反复比较、不断实践,最后挑选出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
它们材质上乘,石品名贵,雕工精湛,是实用和观赏俱佳的文房之宝;另外它们又是最早开发,贡献最大,又最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宠爱。以绛州裴氏所产澄泥砚为例,据前人总括,其特点为:质坚耐磨,温润如玉,储水不涸,历寒不冰,积墨不腐,呵气可研,不伤笔毫,正因如此,才流传千年,备受追捧。
此外,在历史特地阶段,四大名砚各领 *** 。澄泥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朝,达到顶峰,被封为贡砚,柳公权《论砚》,评澄泥的别种"青州石末"为第一,绛州澄泥"黑砚"次之。宋代,澄泥砚产地甚多,除河南虢州,山西绛州、泽州,河北相州、保州,山东柘沟等地皆产之。其中,尤以绛州澄泥砚最为出名。
五代时期,歙砚崛起。南唐后主李煜尤为钟爱歙砚。称之"为天下冠"。宋代时端砚已经颇为有名,包公沉砚的故事家喻户晓。明清时,端砚更傲视砚林,独步天下。洮砚也兴起于宋代,备受苏东坡、黄庭坚等大家的推崇,成为宋朝士大夫书斋中的新宠。
四大名砚历史贡献重大
砚和笔、墨、纸一起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来巨大贡献:一是它们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干年之文明;二是它们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民族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们成就和培养了中国历代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书画家以及承载、传承了他们的传世作品;四是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服务。因此,从这四个方面的意义上讲,它们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四大名砚,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所谓千金易得,一砚难求,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见证。惟其如此,我们才要更加重视其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