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三国老死的名将(三国谁的手下最多名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三国老死的名将(三国谁的手下最多名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三国老死的名将(三国谁的手下最多名将)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历史上有什么大将死于无名小卒之手?1867年11月19日:东捻军受挫于江苏赣榆,首领任化邦被部下潘贵升刺杀。

历史上,有什么将军死于无名之辈的手中?

捻军少年士兵杀死的僧格林沁,就是其中一个。

捻军同太平军完全不同,属于另一种性质的农民军。

捻军是活动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的农民武装,强盛了16年,才被李鸿章和左宗棠平定。

太平军是一支以客家人为骨干,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反清武装。总体来说,太平军组织严密,有着完整的军政体系,有着自己的种种制度,

简而言之,太平军是清军的缩小版,是接近于 *** 军的成熟军队。

而且太平军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四面作战。

捻军则完全不同。

本质上说,捻军只是一种半匪盗、半地方武装的流民武装力量。

由于年年灾荒,人民无法生活,年轻力壮者为了活命就投靠捻军。捻军没有统一的组织,各有各的地盘,各自为政。他们只是形式上的联合,也曾同太平军合作,却只是类似于匪盗的流民团伙而已。

客观来说,捻军的威胁远远不如太平军。他们是乌合之众,没有明确的政治或者宗教主张,内部一盘散沙,一般不同清军正面对抗。

即便全盛时期,捻军不过10万规模,骑兵1万多人。但捻军仍然有一定战斗力,更难以彻底消灭。这是因为捻军的兵员来自贫苦老百姓,灾难越多捻军就越多,杀之不尽。

1853年太平军北伐期间,淮河附近的捻军纷纷响应,一起作战。此后,清军开始重视捻军,出动大部队围剿。

捻军骑兵机动性很强,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很难抓住他们的主力。

在僧格林沁时代,采用尾随追击的错误战略,也就是使用大量骑兵追击捻军,直到将他们消灭为止。

1864年,僧格林沁率领上万骑兵,追击捻军到河南鲁山附近。趁着清军部分骑兵渡过沙河,捻军突然发动猛攻。

此战僧格林沁的心腹,翼长恒龄被捻军击毙,还有多个将领被杀。

此战中,僧格林沁领教了捻军骑兵的厉害。

资料中这么说:捻军骑兵与传统的满蒙骑兵注重骑射不同,他们的骑兵作战勇猛,惯于使用马刀长矛进行冲击敌方战阵的近身作战,由于捻军骑兵的拼死冲锋,对清军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历史上有记载捻军骑兵善于使用长矛,曾组织手执数米的长矛骑兵结阵对清军的阵地发动突击。清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中记载为:“贼尤善用长矛,巨者逾两丈。我军以枪炮轰击,贼马闻枪声腾扑愈猛,瞬息已逼阵,枪不得再施。”

另外,捻军骑兵战术变化多端,很难对付:捻军一个骑兵夹一个步兵的方式一起交错缓步前进,进入清军火枪射程后,骑兵冲锋,快速冲击清军火枪部队,步兵也随机快速推进,等清军步兵上来打击捻子骑兵的时候,捻子骑兵从两翼撤退。这时候捻子步兵已经靠上来了,双方步战,捻子骑兵再返回来从两翼包抄清军。《求阙斋弟子记》中记载为:喜以一步夹一骑团阵滚进,官军以此益畏之。“曾国藩语:以劲骑张两翼抄袭我军,马呶人欢,慓疾如风云”。

有意思的是,捻军也很喜欢西洋武器,装备大量洋枪:盖昔日之捻,装旗有时,众皆乌合;今则飘忽无定,习于斗争;昔日之捻,多属徒行,又鲜火器。今则熟于骑战,且多洋枪。

可见,捻军不但颇有战斗力,还很善于学习,并不好对付。

此战失败以后,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决定不惜代价追击捻军。

经过4个月的连续追击,僧格林沁连续同捻军几次交手,颇有些战绩。但捻军主力尚存,从河南进入山东境内。

僧格林沁命令部下追入山东,然而将领们大多反对。僧格林沁骑兵连续追击多月,一路上粮食补给匮乏,道路艰难,官兵累死、病死就有数百人。昼夜不停追赶,清军官兵们都疲惫至极,不愿意再追。况且,河南、山东地区很多地方本来就陷入饥荒,根本无法供应军粮,僧格林沁骑兵还需要忍饥挨饿作战。

如果说仅仅是作战一二个月,骑兵们还能够坚持。此时追了4个月,还要追多久谁也不知道,官兵们都不想这么打仗,部队怨气很大。

可是,僧格林沁认为捻军已经接近崩溃,只要再坚持作战1个月就可以将其全歼。

自认为必胜,僧格林沁强行命令部队追击,违令者斩首。

夸张的是,此时也有部分捻军小头领来投降,竟然被僧格林沁斩杀以报复。这让捻军认为投降死,只能拼死一战。

这样又了1个多月,捻军再次进入河南。至此,僧格林沁部下已经愤怒到了极点。这些骑兵连续追击几乎有半年,昼夜不停,数日之内就要作战一次,粮食补给又经常断绝。

当时军心浮动,骑兵们士气低落。

相反,僧格林沁则认为捻军马上就要覆灭,决定加速追击,一劳永逸。

在僧格林沁的心目中,从没有想到捻军还敢于大规模进攻,认为他们已经溃不成军了。

5月18日,僧格林沁约万人骑兵,追击到高楼寨地区,人困马乏,战斗力降到最低点了。

他不知道的是,捻军领袖张宗禹早就制定了拖垮敌人,再进行一次决定性伏击的计划。

之前张宗禹判断僧格林沁骑兵还有一定战斗力,不能随便进行主力决战。

此时他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在高楼寨进行伏击,一举歼灭僧格林沁骑兵集团。

此时僧格林沁在高楼寨的骑兵,有9000多人。

于是,张宗禹仔细设置了伏击圈,甚至驱赶当地老百姓协助,挖掘了长长的困马沟,随后派少量骑兵诱敌深入。僧格林沁早就没有把捻军放在眼里,认为他们已经溃败。他迅速中计,命令主力追赶进入高楼寨。

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被伏击,僧格林沁各部散乱地追上去。突然之间,数万捻军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

僧格林沁的骑兵本来就疲惫不堪,斗志低落,这下顿时吓破了胆。

好在僧格林沁毕竟身经百战,立即派各部分为三队迎战,准备反败为胜,一举歼灭捻军主力。

然而,捻军官兵此刻都是拼着性命厮杀的,士气比清军高太多。加上捻军本来就是以逸待劳,准备充分,又有兵力优势,很快就占据上风。首先是僧格林沁的中路副都统常星阿部被击败,骑兵纷纷向后溃散逃命。此刻另外两路清军,还在同捻军激烈厮杀,不分胜负。

张宗禹也是个将才,判断局势后命令获胜的中路捻军,立即夹击西路清军。西路清军本来就支持不住,摇摇欲坠,被夹击后顿时全线溃败。随着两路清军败退,僧格林沁的部队彻底崩盘。

此时僧格林沁才考虑率领部队撤退,但是唯一可以撤退的道路上,又有很深的困马沟,无法突围。

这样从中午激战到晚上,僧格林沁所部9000多人伤亡殆尽。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全部战死,余部失去组织四散逃走。

到了这个地步,僧格林沁也只能先顾自己了。他率领少量亲兵,骑马快速突围。但没多久,这队骑兵就被捻军骑兵追上,双方在夜间田野上激烈厮杀。混战中,僧格林沁的小股骑兵被杀了个精光,少数幸存者为活命,迅速骑马逃走,也顾不上掩护王爷了。此战中,僧格林沁中刀受重伤,坠马倒在田埂中。

当时捻军骑兵只顾追赶,倒也没有检查僧格林沁死了没有。

过了一会,一股捻军来打扫战场。年仅15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发现一个大胖子还在呼呼喘气,一刀将其砍死,夺走了身上佩戴的三眼花翎和念珠。

可笑僧格林沁打了一辈子仗,经历了无数惨烈战斗,最终竟然死于一个半大孩子之手。张皮绠没文化,并不知道自己杀掉的是僧格林沁。后来回到大部队中,将缴获的三眼花翎上交,上级才判断他杀死的是僧格林沁,给予重赏。

在捻军战败后,这个张皮绠逃回老家种地,在8年后才被清廷抓住,搜出了僧格林沁日常佩戴的念珠。于是,张皮绠被凌迟处死。

如果说僧格林沁死于一个无名少年之手,实在是窝囊。

那么,苏联的瓦图京大将就更惨了。

瓦图京是苏军最会打仗的几个将领之一,完全可以同朱可夫平起平坐。

他早在1920年就参加红军,戎马生涯20多年,经历数百次战斗不死,从排长干起, 1943年获大将军衔。

担任大将的瓦图京,只有42岁,可见前途无量。

瓦图京是斯大林的心腹爱将,被委以重任。他指挥过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10月,他又担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指挥了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

甚至斯大林告诉瓦图京,可以让他代替不太听话的朱可夫去攻打柏林,享受最高的荣誉。

就在瓦图京一帆风顺的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

1944年2月29日,苏军占领区的罗夫诺州奥斯特罗赫区,瓦图京乘车赶赴前线指挥所,突然遭到伏击。

袭击者并不是德国人,也不是什么特种部队,而是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的游击队。

这个游击队实力非常弱小,只有十几人而已。

他们看到2辆苏军吉普车路过,就用冲锋枪对准车上胡乱扫射了一通。

混战中,瓦图京背部和腿部中弹。

其实,这两处枪伤并不是重伤,然而中弹后却意外出现了严重的感染。

瓦图京体质很好,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迅速死去。他苦苦坚持了差不多2个月,最终在4月15日不治而死。死前,瓦图京是非常痛苦的,真不如被一发子弹当场打死。

无奈之下,斯大林在3月任命朱可夫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然而,朱可夫上任以后,该方面军的伤亡开始迅速增加。

瓦图京的死亡虽是意外,也有自己过于大意的因素。当时英美的情报机构,曾告知这一带有乌克兰反苏游击队。正常来说,瓦图京应该至少带着几辆装甲汽车或者摩托车开道,作为坐车的护卫队。然而,瓦图京认为游击队都是胆小鬼,只敢晚上出来打黑枪,才在白天堂而皇之的乘坐吉普车赶路,根本没有携带卫队。

瓦图京没有被几百万德军干掉,竟然死于十几名装备低劣的乌克兰游击队之手,真的比关羽还要冤枉。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更多三国老死的名将(三国谁的手下最多名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