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夏侯惇,你为什么那么盲
——你努力的,不一定是别人认可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作为一名有威严的将领,夏侯惇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貌,很是忌讳别人叫他“盲夏侯”。
可是历史总是爱开玩笑,夏侯惇万万没想到,千百年之后,人们最愿意记住他的,恰恰就是他的“盲”,一个“拔矢啖睛”的故事,让后世记住了这位“独龙将军”。
更令人叹息的,是夏侯惇“盲”的不仅是身,还有他的事迹。
“拔矢啖睛”画像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夏侯惇的排位是个特殊的存在。在曹魏宗室和天下诸侯之后,第一篇武将的列传,写的就是诸夏侯曹,而夏侯惇,则又位列诸夏侯之首。
令人费解的是,这位位列诸夏侯之首的夏侯惇,一生留下来的传记,除了在做农事的时候,亲手扛过土沙袋,其余的多为“惜乎传记不详”。
有流传下来的人生档案,也是夏侯惇一生中的三个污点。
第一是夏侯惇被劫持事件。夏侯惇身为主将,结果被刺客挟持,于是部将韩浩挺身而出,要舍主将而全国法,然后不顾夏侯惇安危督促士卒准备攻击刺客,最后刺客害怕投降,被韩浩诛杀,而韩浩也因此事被曹操表扬,从此以后曹魏就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的事件;
第二是夏侯惇摔镜子事件。当初,曹操因为父亲曹嵩被害,东伐徐州,要找陶谦讨父仇,结果自己老曹着火,好朋友协同陈宫叛乱,只有夏侯惇与荀彧、程昱力保三城,保存曹操的最后资本,在反攻吕布时,夏侯惇被流矢射伤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但夏侯惇又极重外表,每每照镜看到自己盲了眼都会十分愤恨,将镜子推往地上,也不喜欢被人叫自己“盲夏侯”。
第三是夏侯惇子孙不孝事件。夏侯惇死后,其儿子夏侯楙没什么本事,就指挥畜养伎妾,弄得他老婆清河公主非常不满,最后伙同夏侯楙的两个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一起陷害他,夏侯惇拼搏一生的家业和名声,算是在第二代就被毁了。
虽然说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叙事简略,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有疑问或者不是很清楚的,都不写。可是像夏侯惇这样的曹魏武将,竟然只记录他的人生污点,没有记录他的业绩功劳。
难道“盲”的,不仅是夏侯惇,还有陈寿?
夏侯惇画像
抑或者是夏侯惇真的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只是因为他和曹操的裙带关系,以及私底下被向来猜忌心重的曹操所信重,所以才扶摇直上。
可是看和夏侯惇同一时代的其他人对夏侯惇的评价,又仿佛不至如此。
曹操说: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魏绛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同时他创立的魏舒方阵,成为了步战方阵的始祖,多年率军作战中,多有功劳,曾在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不居功。
曹操说魏绛的功业不如夏侯惇,可见其在曹魏的地位。
段默说,夏侯惇“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司马炎说,夏侯惇,是“魏之元功”。
元是首、始之义。
而且当初魏明帝曹叡亲自提名,从祀于曹操庙庭的首批元勋的三人之中,夏侯惇位列第一,其次才是曹仁和程昱,到了后来曹爽、司马懿争权,又陆陆续续增补了四次,才把夏侯渊、张辽、张郃、钟繇、陈群、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提了上去,凑齐了三十人大名单。
可见在当时人们心中,夏侯惇不仅功劳卓著,而且地位卓绝,是帮着曹魏打下创业基础的开国元勋。
那么夏侯惇,到底凭借的是什么样的功劳,奠定了自己“诸夏侯之首”的功劳地位呢?
萧何画像
当初,刘邦初定天下,大赏功臣,封赏最多,排位第一的,是萧何。当时其他功臣纷纷跳出来说:我们这些人跟着陛下披坚执锐,多的上百战,少的也冲锋陷阵几十合。萧何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不过是文人笔墨,写写画画,有什么功劳可以位居我们之上。
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狐兔的,是猎狗,可是叫猎狗们往哪里去追,追哪里的野兽的,是猎人。诸位的功劳好比追逐野兽的猎狗,而萧何的功劳,则像是发送指令的猎人。
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创立武卒制,镇守河西,帮助魏国夺取了秦之河西之地,可谓功劳巨大。可是魏国设置宰相,却没有让吴起担任,而是让田文任相。
吴起不服,去和田文论功。他认为不论是统帅三军,让士卒乐于效命征战,还是治理百官,亲近万民,充实府库;甚至是镇守一方,让强秦不敢加兵,让韩赵不敢附庸秦国,田文都不如他。
田文也自认在这三件事情上,自己确实不如吴起。但是田文又说:眼下魏国的国君年少刚立,人心不安,大臣不附,百姓不愿信任,这个时候,是要把政事托付给您,还是托付给我呢?
田文画像
吴起默然许久,自叹不如,还是田文任相比较让人放心。
史记中,萧何的传记,无非是在刘邦落难的时候经常给他资助,平时深通律例,攻陷秦朝咸阳城的时候别人抢钱抢娘抢珠宝抢女人,他只抢图书档案;以及后来保举韩信、留守后方的事迹。不要说和韩信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的赫赫战功比起来,要差得好远。跟其他一些普通将领比起来,仿佛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
魏国的田文更惨,倘若不是因为吴起,他可能连名字都流传不下来,更何况是他一生的功业故事。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和功劳,或许,就如萧何、田文一般,而他的“传记不详”,或许,也跟萧何、田文类似吧。
相较于夏侯渊虎步关右,张辽威震逍遥津,曹仁大战东吴兵,甚至是典韦帐门拒敌,曹洪临危献马,许褚裸战马超,庞德抬着棺材上战场等事迹比较起来,夏侯惇除了一个“拔矢啖睛”之外,那些负土种稻、为军后拒、不治产业之类的简略故事,仿佛要黯淡许多。
可是,一个朝代开元建制,一统山河的过程中,仅仅依赖开疆拓土、四战征伐的名将就够了吗?
武将们开疆拓土、四战征伐,寻求的是一时一域的功业,韩信功业再大再显赫,那些功业也都随着他身死而名灭;萧何甘居幕后,看似不过在笔墨上磨划功夫而已,可是他制定的汉朝制度,不仅让当世的曹参可以“萧规曹随”,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汉朝体制。
鄂秋说曹参等人攻城野战,不过是一时之劳,萧何安守后方,是万世之功,不能把一时之劳,凌驾于万世之功上。
所以邓禹不善征伐,一生之中有西征关中之败,名位却在冯异、吴汉之前;诸葛亮不因为他有六出祁山之失,就让人觉得要位列蜀汉五虎大将之后;长孙无忌不因为“总兵攻战,非其所长(唐太宗评语)”而要排在尉迟敬德、秦叔宝名位之下。
《三国演义》中的“拔矢啖睛”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夏侯惇们不如其他将领那般,有大杀四方之能,而是让这些有扶邦济国之才的屈居其后。
虽然夏侯惇在开疆拓土、四战征伐的功业不多,甚至还多有败绩,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记载来看,夏侯惇也是个文能劝课农桑、治河断水、安定后方,武能都督统帅、扫荡丑类、绥靖地方的人物。
更为重要的,是夏侯惇甘居幕后,愿意帮助曹操守局,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是稳大局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不比开疆拓土的人生来得轰轰烈烈。可是在睿智的君王心中,他们更看重的,在“进”与“稳”之间,他们更重于“稳”。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轰轰烈烈的向往,也有岁月静好的期待。年轻的时候,喜欢轰轰烈烈的人生,可是随着岁月渐长,我们更在意的,是细水长流的日子。
细水长流的日子,总是不容易抒写。
或许在陈寿心中,也是这样。夏侯惇那些稳重厚实的人生,都不值得书写。最后无从抉择,便选了他人生的一些花边的新闻,莫名的事情,记载了上去。
ps: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