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看到寺庙里的佛像想哭(看到寺庙里的佛像会心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看到寺庙里的佛像想哭(看到寺庙里的佛像会心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看到寺庙里的佛像想哭(看到寺庙里的佛像会心慌)

自西汉时期,距离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了数千年历史。经过与本土化融合,如今我国佛教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三大系。

汉传佛教以大乘为主,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强调圆融与慈悲方便;藏传佛教则是大小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上部座佛教,则又称南方佛教,是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

而无论是哪一系佛教,其主旨都是教人向善,劝人学好,讲因果,知善恶。因此,慈眉善目的佛祖与菩萨,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佛教化身。

但事实上,佛教中许多佛像,非但没有慈悲相,反而状如厉鬼,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像

关于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 *** 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由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摩尼创于古印度。

从古至今,佛教的受众极广且影响力极为深远,对于诸多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之所以佛教能够盛传,便与其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见过众生,感受过世事无常,释迦摩尼对于人生哲学,有着与当时众人不同的感悟。这些感悟,经由释迦摩尼证悟,而后传于大众,佛教便就此诞生。

众生皆苦,而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只有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方能进入理想境界“涅槃”,但是,想要达到最高的理想“涅槃”,则需要不断的修“道。”这便是佛教中的苦、集、灭、道四谛。

释迦摩尼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则是佛教中认为能够达到“涅槃”境界的八种方法和途径,被称之为“八正道”。

而每个人对于“四谛”“八正道”等观念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尽管对于“事物、存在”这两大部的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佛教并没有因此走向末法。

随着年岁交替,受众感悟的诸多不同,佛教也逐渐形成了各种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新派。

这其中,便有经由公历纪元前传入我国,而后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佛教”。

佛教

中国佛教起源于洛阳白马寺,因此,白马寺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尽管如今大众对于佛教中佛、菩萨的印象,多为文学、影视作品中,应用最多的慈悲形象,但是,事实上,即便是同一尊佛、菩萨,不同境界下,也有着不同的形象。

仅以大众熟识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例,便有“三十三身”,其佛身“大悲杨柳观音”“莲花部观世音”等相,便是大众普遍认知,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最多的形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佛像,都如同“寂静相”下的观世音菩萨一般,是慈悲之相。

观世音菩萨

佛家“两相”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大家对于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都是有一定了解的。

两位菩萨皆为慈眉善目之相,令人一眼望去便有心安的感觉。然而,在“三怙主”中的另一位菩萨,想必许多朋友便不甚了解了。

这位金刚手菩萨,不同于观世音菩萨与文殊菩萨那般慈眉善目,反而佛像十分可怖。蓝黑色的身体,怒目三眼,头戴骷髅冠,火发飞扬,獠牙卷舌,不似佛家慈悲,倒像是地狱恶鬼,看上去并不是一位有慈悲相的菩萨。

而事实上,金刚手菩萨,便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此相时的金刚手菩萨,其职责便是普度众生,接引众生往生西天极乐世界。

文殊菩萨

我们日常所见慈眉善目的佛像,便是佛、菩萨们的“寂静相”,而看起来状似恶鬼的佛像,即是佛、菩萨们的“忿怒相”。

“忿怒”与“愤怒”不同,佛、菩萨是远离贪嗔痴,心怀大慈悲的,因此,“忿怒相”的本意为“外在忿怒,内在慈悲。”在“三怙主”中,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金刚手菩萨则代表力量。

因此,代表力量的金刚手菩萨,才会显有如此佛相。

而观世音菩萨的忿怒相,也同样状如恶鬼,名为“马头明王”,当然,很多人也习惯将之称作为“马头观音”。

忿怒相

马头明王化相时的观世音菩萨,不再慈眉善目,也无法从相上看到半分慈悲。圆睁怒目,獠牙卷舌,这些有些骇人的相,为的都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

因此,所有佛、菩萨的忿怒相,虽然看起来凶恶万分,会令一些人感到毛骨悚然,内里却还是怀着悲悯众生之意的。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佛、菩萨的忿怒相,便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接受度。

并且,世人众多,这世间有“善”的同时,也同样有“恶”的存在。因此,这些寄托着人们信仰的佛、菩萨,自然不能够只有一副慈悲之相。

忿怒相

有了“忿怒相”的震慑,可以令一些心有恶念之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因为畏惧和羞愧,反省自身德行,引其弃恶从善,从此走上正途。与此同时,佛、菩萨有着“三轮身”,也就是:法身、应身、报身。

法身即为佛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而应身,则是佛、菩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之时,随三界六道之变化而变化的身相;报身,则是以法身为因,修习而成的佛果之身。

不同境界之下,是不同的身、相,这便是佛教中佛、菩萨们的设定。而无论何种身、相,其目的,在根源上都是相同的。

正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形象只是外在表象,内里所蕴含的,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和敬仰的。

观世音菩萨

有趣的知识

事实上,不止是佛教体系中,佛、菩萨们的形象会有令人生畏的一面,西方的天使,早期也并不是人们现在印象中的模样。

无论是否有信仰,是否是无神论者,想必大家对于“天使”这个词都不陌生。这个词,往往也会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美好。

然而,事实上,西方早期的天使形象,并非人们如今所想象的那般圣洁,让人看到便感到美好。

早期的天使形象,比起佛、菩萨们的“忿怒相”,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单从形象上来看,以如今普遍审美而言,天使的形象,更像是魔鬼。

天使

在《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旧约》中,“天使”顾名思义,是神的信使。而这些负责传递上帝信息的信使,并非是长着洁白翅膀的人身模样,也不是对于所有人类都慈悲为怀。

在《圣经》等基督教典籍中,都有着大量关于天使惩罚人类的情节。“逾越节”的故事中,死亡天使曾一次性屠戮了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其他故事中,还有关于天使一次性屠戮7万以色列人等记录。

也就是说,真实的天使,并非心怀无限悲悯,而是具有杀戮的一面的。

作为上天的信使,天使会代上帝降下惩罚,而惩罚往往伴随着杀戮与死亡。

关于早期西方天使的样貌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眼睛。

天使

在《以西结之书》中,对于上三级天使中的智天使和座天使,有着详细的描述。作为犹太人先知,以西结并非生来便具有先知的能力。

据书中所言,在经历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后,以西结作为俘虏“巴比伦之囚”中的一个,在被俘虏的第五年觉醒了先知的能力。

在《以西结之书》中,以西结描述了他初次见到天使的真容。

对于智天使,以西结做出了如下描述:有人的形象、有人脸、狮子脸、牛脸、鹰脸四个脸面、四只翅膀、手藏在翅膀之下,周身长满了眼睛......

而座天使,则是在智天使周边,水苍玉颜色,像轮子套着轮子一样,完全不具备人类形象特征,同样,轮子上也长满了眼睛的形象。当时以西结称其为“活物”,而后,人们才称其为智天使和座天使。

智天使

而无论是怎样的称呼,都无法改变其骇人的形象。

而之所以天使会有如此骇人的形象,最普遍的说法是因为,天使骇人的模样是为了震慑恶魔,而恶魔才会用美丽的皮囊去蛊惑人心。

阅读过西方神话故事的朋友们,一定记得,天使在人类面前现身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定会告诉人类“别害怕孩子”。而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的西方天使外在形象,并不美好。

天使

而无论是佛、菩萨的忿怒相,还是早期西方天使的骇人模样,都并不影响其本意上对于人类的悲悯。最终都只是虚无的表象而已。

无论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神佛,这些都是人们心灵的一种美好寄托与向往。若是心向阳光,存有良善,便不会畏惧神佛骇人的模样。

参考资料

佛教_百度百科

三怙主_百度百科

旧约圣经_百度百科

更多看到寺庙里的佛像想哭(看到寺庙里的佛像会心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