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主要得益于开国的那些领袖人物,领导者的决策应该是定都北京最为关键的因素。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一开始北京被称之为“国都”,而不是今天耳熟能详的“首都”。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1954年宪法确认了这个决议,但将“国都”改称为“首都”。
当然,他们之所以选择北京为首都,实际上做了很多准备和调研。尤其是在政治协商会议的表决,基本上可以看出新中国定都北京的一些实际考虑。
1949年6月16日,周恩来主持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下设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的小组,组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副组长由北平军管会主任 *** 担任,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组长,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经过多次讨论,该小组于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在当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获得一致通过。
在表决前,沈雁冰汇报了第六小组的研究讨论意见,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 *** 反动派过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便于依赖帝国主义,因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剥削中国人民的中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自己的国家,它依靠的是中国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北平为中国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政治上,北平位于华北老解放区内,人民力量雄厚,规模弘伟,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来,这里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摇篮。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于一个大平原之中,将来有足够的扩充的余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达,有平沈、平绥、平汉、平沪等铁路干线,连络全国各地。总之从各种条件看,北平实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因此,我们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00 总第20期 上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1,第76页)
事实上,沈雁冰说的理由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南京定都有些不合适,对此 *** 也有相关的论述。 *** 明确地指出:“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就是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在很多时候都起到了革命的先导作用。
第三,就是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这里就说一点,北京靠近当时是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和蒙古,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
参考文献:1.王聚英著.新中国定都北京纪实.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00 总第20期 上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