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sony电视技术支持(sony电视技术优势),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sony电视技术支持(sony电视技术优势)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sony电视技术支持(sony电视技术优势)

索尼为什么是SONY?

充满挑战的十二年(下)

大家好,欢迎来到嗦粉研究室。上期我们讲述了从1946年到1952年,东通工初创时的一些产品以及磁带录音机的诞生与改良过程。现在我们来继续看一下从1952年到1958年,索尼半导体收音机的研发与海外市场的布局。揭开东通工是怎么变成SONY的迷雾。

1946-1952 东通工(索尼发展史)

由于日本是弹丸小国,国内市场有限,井森与盛田很早就意识到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为了观察美国消费者如何使用磁带录音机以及拓展录音带的制造技术,井森在1952年3月前往美国,虽然几乎不会讲英语,但他还是参观了很多地方,并对美国仅仅将磁带录音机用于语言教育很失望。好在有收获的是,井森从一位美国朋友处得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打算出让半导体的技术许可。井森认为半导体象征着科学技术领域划时代的一大发明。尽管他心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方案,但对当时已经有120名工程师的东通工来说,无疑是既充满挑战也充满快乐的事。

美国贝尔实验室

1947年发明晶体管、在工程界代表着“上帝声音”的贝尔实验室认为,当时的半导体频率很低,就算在民用领域,锗接触点晶体管也只适合用作助听器的电源。但井森了解日本,助听器在日本注定不会有巨大商机。因为在日本,耳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事,听力受损的人也会竭力掩饰这种缺陷。已经在磁带录音机方面取得成功的东通工也不想就此止步不前。在当时的日本,收音机的市场远比录音机和助听器的市场广阔,而且日本市场上生产的收音机大多都是用真空管制造的,因此东通工想要利用半导体来制造晶体管收音机,开创新的局面。

晶体管&真空管

但想要制造晶体管收音机,需要解决三个难题。第一是要获得美国晶体管的技术许可,第二是要获得日本通产省的外汇审批,第三是要制造出适合收音机使用的高频率晶体管。

晶体管研发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其实早在1952年,井森前往美国参观时,就有拜托好友山田志道约见西部电器主管专利事务的马斯卡里奇,但在结束参观前,都没有能够预约成功。归国之日,井森也只好带着锗二极管以及当时日本尚未出现的塑料台布回国。但山田在井森离开纽约后,继续多次拜会西电公司,并向他们介绍东通工的发展情况。为什么山田会这么卖力呢?原来,山田早年曾在日商(即现在的日商岩井)工作过,而井森的岳父前田多门和日商的社长西川政一在二战前都在纽约工作,后来两人在乘坐交换船回国时认识,并结交为好友。在这层关系下,后来井森前往美国参观时,也是最先拜访山田,并请山田担任访美向导。而有着多年股票经纪人工作经验的山田也通过直觉感到东通工这个公司具有一股不可估量的潜力,将来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因此他多次为井森和东通工奔波。

日商岩井Nissho Iwai

好在山田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西电公司发来了同意转让给东通工专利使用权的信件,并希望东通工派遣代表来纽约签合同。1953年8月,井森便指派盛田前往纽约办理技术许可证并对欧美业界进行考察。对于盛田来说,这也是第一次出国。当他看到美国车水马龙、高楼耸立,也不经心生疑问“日本和美国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为什么要和这样强大的国家发生战争呢?”“东通工这样的日本小公司是否有机会在这个大国存活下去?”

纽约New York

和井森一样不太会英文的盛田,在井森好友山田道志和谷川让的帮助下,凭借着满腔热诚与渴望,说服了西电公司的副总裁马斯卡里奇。但马斯卡里奇对当时的安排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当时东通工并没有获得日本通产省两万五千美元的外汇审批,所以当时签署的是一份带有附加条款的许可。此外,这份合同也不是技术合同,只是许可证明。盛田签完合同后,就四处收集有关晶体管方面的资料,好在马斯卡里奇给盛田带来了两本当时并未向大众公开的、由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编撰的《晶体管技术》,这两本资料也是东通工最后研制出高频晶体管的唯一官方指南。

《晶体管电路设计》书籍

盛田在签署完技术许可协议后,便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第一站是德国,他参观了大众、奔驰和西门子等公司。虽然日本和德国同为战败国,但德国战后经济的强劲势头,日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在杜塞尔多夫的一家餐厅里,服务生为盛田端来了一份冰激凌,玻璃杯旁还用了一个小遮阳伞作装饰,并很殷勤地告诉他,这个纸质的小玩意儿来自日本。虽然服务生可能是想取悦盛田,但盛田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在这里同样感受到了在美国时所感到的劣等感,并且他意识到,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将“日本制造”与小饰品、廉价的仿制品联系在了一起。

《日本制造》

“东通工能不能和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企业并驾齐驱,在全世界开拓市场呢?”曾经深信东通工的产品终有一天会走向世界的盛田,此时也变得悲观起来。

德国杜塞尔多夫

离开杜塞尔多夫后,盛田乘坐火车去了荷兰,他的目的地是飞利浦电子公司。令他惊讶的是,荷兰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几乎能让整个欧洲都吃上“荷兰产”的食品,用上飞利浦的电器。但享誉世界的飞利浦公司总部设立在欧洲古镇埃因霍恩,这里的规模和生活节奏却不禁让他想起了名古屋的小铃谷家乡。火车站前矗立的飞利浦博士的雕像,也让盛田想起小铃谷盛田家族盛田久左十世的铜像。

飞利浦-埃因霍恩总部

盛田来到荷兰后,又有了勇气,他相信:“飞利浦博士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样能够做到。”远在荷兰的他也给日本的井森寄去了他的想法“我坚信我们也会有机会将我们公司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完成3个月欧美考察的盛田回到日本后,立刻向井森报告了与西电公司的沟通情况以及欧洲考察的心得,二人决定用晶体管技术来开发一些市面上不存在的新产品,晶体管收音机则是他们的共识。尽管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建议低频晶体管应用到助听器上,但这也阻止不了东通工的工程师。作为技术人员,研究的事物越有挑战性,越有意义。但实际上,在东通工内部,也有一部分人怀疑或担心,是否有必要将公司的前途作为赌注,来研发尚且不知能否成功的晶体管。

欧洲地图

外部业界以及许多工程师、科学家也有一样的感觉,像东通工这样的小公司,进行连美国尚且不能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的研发,简直是一个再鲁莽不过的决定。在与西电公司的接洽中,想要使用晶体管专利,还需要先支付两万五千美元的技术许可费用(约合900万日元),但要想把这么一大笔钱从日本汇往美国,必须得到通商产业部(简称“通产省”)的批准。虽然日本正从战后的困境中开始恢复和发展,但外汇储备依然严重不足。再加上通产省的官僚并不看好一个连电子管都没有生产过的小公司,能够驾驭一项全新而且复杂的晶体管技术。因为当时松下、日立、东芝等公司正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技术许可下开发半导体产品,通产省也能预见到半导体市场的重要性,但东通工当时的规模和体量并不足以打动通产省。

日本通产省(经济产业省)

井森并没有在别人的嘲笑中停下脚步,而是反复游说通产省的官员,让他们知道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以及东通工所做的努力。盛田在欧洲考察时,井森在游说,盛田回国后,井森依旧在努力;终于在1953年年底,通产省电子部的内部发生了人事变动,而这一有利的人事变动帮助东通工获得了外汇许可。历经6个多月,当初和西电公司草签的合同也终于变成了正式合同。

岩间和夫

解决了晶体管的技术许可协议以及外汇审批的难题后,最关键的还是要如何生产高频率供收音机使用的晶体管。当初井森从美国回到日本后,便立即组建了以岩间和夫为首的晶体管研发团队。岩间家族是盛田家族在名古屋的邻居,而岩间和夫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物理学家,也是盛田的妹夫。当年盛田在战后回到东京担任物理教师时,正是住在岩间家族的房子里。1946年5月,东京电信研究所改组重建为东通工时,岩间迎娶了盛田的妹妹菊子,一个月后,盛田就将这位青年才俊招入了东通工。

技术许可与技术转让

1953年8月,盛田和西电公司签订合同后也寄回了那两本《晶体管技术》,岩间便马不停蹄地研究起来。等到东通工成功支付两万五千美元的技术许可费用后,1954年1月,马斯卡里奇便邀请井森和岩间参观西电公司位于宾夕法尼亚西部阿伦敦的组装厂。在工厂里,岩间向美国工程师询问了许多专业问题,而且问题中有很多英文专业术语,这不仅让井森十分惊讶,也让西电公司的工程师非常震惊。岩间在美国待了3个多月,他白天精力充沛地去参观西电公司的工厂以及贝尔实验室,晚上回到酒店后便凭记忆写下笔记和报告,并尽快寄回东通工。从1954年1月中旬开始寄出的9页报告,到4月15日寄出的4页报告,共计44页手稿,每一页满满都是数据、图标、英文术语、生产流程说明以及岩间的技术解释和记录,这份手稿后来也被称为“岩间报告”。从这份满满热诚的报告中传递出来的信心与认真努力,也在东通工创业之初激励着整个公司的成员。

岩间报告

凭借岩间在美国收集的情报资料以及盛田带回的两本《晶体管技术》,岩间和工程师团队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和测试,由于缺乏批量生产晶体管的机器,东通工也着手在仙台设立仙台工厂。仙台工厂开始运营的6月初,研发团队使用点接触和面结型两种晶体管,也开始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实验。同年10月,东通工在东京会馆举行了日本第一代晶体管、锗二极管的发布会,并于10月底在东京三越百货总店举行了现场展销会。

东通工制造的晶体管、锗二极管

晶体管研制成功后,还要应用到收音机中,当时真空管收音机在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形状略大、使用电池的便携性机种。于是井森便开始向给东通工供应零部件的厂商进行游说,希望能将零部件制造得更小一些。但就在大家四处奔波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莱根斯已经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TR-1。没有赶上首发的东通工尽管很不得劲,但也只好接受这个事实。东通工继而开始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源研制高频率晶体管和微型收音机电路。终于在1955年1月研制出了TR-52型收音机。

“联合国大厦”TR-52 收音机

1955年3月,为了进行市场调查以及试图打开美国市场的盛田再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而在盛田二度访美前,第一次访美回国后,盛田已经有了让公司改名,走向国际化的想法。东通工的名称是Tokyo Tsushin Kogyo,缩写为TTK,若是英译则变成Tokyo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ompany。尽管许多国际性公司采用三个字母的缩写名称,例如IBM,RCA,但TTK在日本已经被其他公司注册,就算没被注册,这样英文日文掺杂的组合也并不妥当。

东通工 Tokyo Tsushin Kogyo

盛田希望新的公司名称不仅要与众不同、引人注目,还要简短好记,并且用任何语言念出来发音都是一样的。于是井森和盛田开始翻阅各种辞典、字典,参考市面上的各种产品商标,最后发现东通工1950年开始售卖的磁带盒上印有的Soni很有特点。因为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sonus,意指“声音”。不仅符合公司的主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也不会有太多歧义;此外,在被美军占领的日本,日语也借用了很多英语单词的流行语,当时人们把样貌可爱、阳光开朗的小男孩叫做sonny boy或者sonny,于是盛田和井森就决定考虑sonus和sonny的组合,最后为了避免日本人在发音时发成类似“松尼”,以及避免sonn(sonn和汉字“损”的发音一样)让人们想到汉字“损”这一经商大忌,于是将Sonny去掉一个n,就变成了SONY。SONY象征着一群和“sonus”打交道的sonny boy,展示出年轻活力与桀骜不驯的感觉。

东通工“T型”商标

之前东通工的产品商标是一个嵌在倒三角形中的字母“T”。更改成“SONY”后,则将四个字母加上方框,并把字母“S”设计成了闪电形状,象征着晶体管。因此盛田1955年3月的这一次访美,带上了东通工生产的带有新型商标SONY的磁带录音机、立体声麦克风台以及那台TR-52样机。到达美国后,盛田带着这台形状酷似“联合国大厦”,仅需一节干电池供电,外壳采用塑料材质,定价为29.95美元的收音机奔走了纽约多家零售店,希望寻找代理商、采购商和分销商,但当时美国的消费趋势倾向于big house,big car,dont care what Sony are。但在盛田的不懈努力下,宝路华公司的一位采购代理看到了这款TR-52收音机,并表示要订购10万台,不过有一个附加条件——需要将晶体管收音机印上宝路华的商标。因为宝路华认为美国人压根儿就不知道SONY或东通工的存在。

1955 SONY商标

10万台收音机是一份巨额订单,它的总价值还远超当时东通工的总资产,但盛田并没有被大订单冲昏头脑。当时东通工每个月的最大产能是1万台晶体管收音机,若是提高产能则势必会增加商品成本,继而削减利润。最关键的是,盛田希望通过带有SONY商标的产品打开美国市场,建立品牌形象,而不是充当一个代工厂。于是盛田向东京发了一封电报,解释打算拒绝这份大订单的想法和理由。井森的回复是“董事会觉得公司承担不起拒绝这份订单的损失,应该接受宝路华提出的条件”。

宝路华Bulova

反对东通工改名以及要求接受宝路华条件的主要是公司的元老派,尤其是公司的首任顾问田岛道治。1946年东通工成立时,田岛听从旧日同窗好友的建议出任公司顾问,便要求公司的每项决定都要咨询他的意见。他不认同也不理解为何一家日本公司要用外国名字,而且既不能用汉字表示,还要依照发音来进行拼写。在盛田表示要拒绝宝路华订单时,更是生气到要辞去索尼董事会和顾问的职务,但盛田和井森都很敬重田岛,时常劝慰和开导他。盛田背后还有公司的第一大个人股东盛田久左作后盾,因此盛田并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经理人,而是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他需要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负责。数年之后,盛田依然表示拒绝宝路华的大订单,维持SONY的品牌形象,是他职业生涯中所作的最好的商业决定。

盛田昭夫

盛田综合考虑接受订单的后果以及品牌形象的未来发展,用他仅剩不多的美元通过跨洋长途电话和公司据理力争,最后他还是去宝路华公司拒绝了这笔订单。但拒绝这份大订单并不表示与宝路华的合作就此打住。盛田给宝路华的采购部长提供了一份新的报价单,但这份报价单让身经百战、在采购行业混迹30余年的采购部长都大惊失色,极为恼火:盛田的报价随着订购数量越多,价格越高。盛田耐心细致地给采购部长解释定价的理由和考虑因素,最后成功让宝路华下了1万台的订单。

采购

时间来到1955年5月,纽约天气逐渐热了起来, 盛田带来的TR-52收音机,由于两种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受热膨胀以及不成熟的铸模成型技术,收音机正面的格子状塑料网出现了挤压变形。意识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盛田,立刻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东京的研发团队,让他们一定要想办法改进产品的材质质量以及外观设计。最终这款TR-52机型正式发售前就夭折了。

TR-52 收音机

1955年6月,借助盛田在美国收集的市场资料情报以及产品改良需求,岩间和工程师团队终于生产出第一个合金型晶体管,木原信敏团队则进行微型收音机的电路设计和开发。还有一个难题是如何提高晶体管的频率。当时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是将两块铟片焊在锗金属板的两侧,铟为阳极,锗为阴极,研发团队根据现有资料认为,阴极电子比阳极电子的移动速度快,若是反转极性,就能产生高频。换句话说就是将原本“正-负-正”的结构转换成“负-正-负”的结构,但团队一直找不到比铟和锗更好的材料。经过多种尝试和实验,岩间坚持使用已经被贝尔实验室放弃的“磷掺杂法”,随着磷使用量的增加,呈现出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最后终于制造出能够产生数百兆赫兹的晶体管。但这种晶体管在生产实验中,每生产100个,仅有5个能用。尽管如此,井森依然下令进行生产,并希望提高产量的研究与生产同步进行。

1955年8月,TR-52的改进机种,TR-55终于推出了,虽然早已不是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但它是日本正式发售的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这款收音机售价18,900日元,重量约560克,使用4节5号干电池供电。为了推广TR-55收音机,东通工在东京和大阪设立了销售公司,但由于市面上已经有多款真空管收音机,TR-55的销路有限,再加上早期晶体管的良品率很低,销售规模也难以扩大。后来大阪分部的儿玉武敏想出将TR-55作为日本棒球联赛的奖品奖励给在比赛中完成本垒打的人,才使TR-55以不算太大的代价打开了市场。

TR-55 晶体管收音机

晶体管收音机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东通工的知名度,也让更多优秀的年轻工程师慕名而来。后来凭借江崎二极管发现半导体中的量子穿隧效应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江崎玲于奈也在1956年加入东通工,他刚入职时有近500名员工。按照江琦的描述,“公司的工作氛围是一种‘有组织的混沌状态’(organized chaos),从微观上看,工程师们以一种自由且奔放的状态工作,显得毫无章法;但从宏观上看,大家其实目标明确,并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以及工作秩序。”

江崎玲于奈

江崎有这种感觉,也表示在1956年东通工成立10周年之际,创建章程中““要充分发挥勤勉认真的技术人员的技能,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生产领先于时代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1956年东通工成立10周年 483名员工

当然日本国内的其他电子产业公司也没有闲着,看到东通工晶体管收音机的热销,一两年之间,各个厂家也开始了晶体管收音机的生产和销售。这不仅让日本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也使廉价倾销、价格竞争的现象开始出现,收音机的价格开始下降。东通工也开始想着如何才能独占鳌头。

TR-55晶体管收音机

随后井森根据日本人喜欢小巧精致商品的特点,希望岩间和木原开发出更为便携的收音机,而盛田认为,产品追求的不仅仅是“便携式”还要做到“口袋式”。于是1957年3月,口袋型TR-63收音机应运而生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型”晶体管收音机。TR-63机型售价13800日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从1955年开始,日本GDP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经济态势呈现低通胀、高储蓄,并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Victor Records胜利唱片公司还曾推出了一首讽刺白领生活的歌曲“13800日元”,Victor Records利用飞机发放广告传单以推广唱片,而东通工的经销商则将传单收集起来,为TR-63作另类宣传。

TR-63 世界第一台“袖珍型”晶体管收音机

TR-63完成了收音机从“家庭收音机”到“私人收音机”的巨大转变,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售出了150万台,从而确立了索尼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索尼还声称自己创造了“pocketable”袖珍这个英语单词,其实这个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事实上,TR-63机型还是稍微有些大,并不能放进普通的衬衫口袋,因此负责营销的盛田专门为日本和美国的销售人员定制了带有超大口袋的衬衫。受到收音机业务的推动,东通工在1957年的营业额已经增长到250万美元,员工也有了1200人。

TR-63 收音机

此外,盛田想加快东通工走向世界的步伐。在1957年下半年,通过山田志道的介绍,盛田在生产代理人格罗斯的牵线搭桥下,与当时拥有横跨美国大陆经销网络的Delmonic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签订了为期5年的经销合同,帮助东通工在美国进行商品分销。1957年11月底,由于TR-63销量不断攀升,盛田不得不租用日本航空公司的货机来运载更多的产品来迎接圣诞购物潮。1957年年末时,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带有闪电图标的SONY品牌收音机已经突破了25,000台,极大地提高了SONY商标的知名度。

圣诞购物

晶体管收音机带来的成功也让东通工内部权力发生了变化,负责营销推广的盛田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在盛田的积极推动下,1958年1月,东通工正式更名为“SONY株式会社”,英文则是SONY Corporation,并于1958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什么会选1958年呢?其实这和井森也有很大的关系。1908年,井森出生时并不足月,是一个早产儿,这让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只有50年左右,因此井森想在这50年的时间里尽量做完自己想做的事。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他一直都没有停下脚步,努力去完成磁带录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的开发制作。因此在他50岁这年,东通工变成了日后耀眼全球的SONY,他希望任何一个外国人都能够念出这个名字。

东京品川区 SONY总部

2021年4月1日,由于业务重组以及集团内部调整,索尼由SONY Corporation索尼公司变成了Sony Group Corporation索尼集团公司。

索尼公司改名为索尼集团公司

综合回顾索尼初创的12年,从1946年东通工改组创立到1958年正式更名SONY株式会社,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从一个不为人知、不足30人的团队成长到超过1200名员工,年销售额超过250万美元的企业,从维修收音机的天线到制造出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再到世界第一台“袖珍型”晶体管收音机。它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工程师团队的探索求真、务实进取,也离不开领导者的慧眼独具、坚持努力的态度以及时代要求进步和创新的呼声。

SONY

我们中国企业需要从中学习的也远不于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新和创造,而不是抄袭、模仿,不是套模、贴牌。这样方可让世界知道中国创新的魅力,中国创造的力量。

中国创新&中国创造

感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嗦粉研究室专注于索尼企业的文化理念、背景故事、产品发展以及市场战略等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和分享。搜集、整理以及阅读资料、撰写文稿、录制视频、音频时间较长,还望大家见谅。

下一期的内容将会有两个方面的选题,一是《索尼发展史》系列1958到1968年索尼特丽珑彩色电视的发展,二是《索尼杂谈》系列索尼商标和品牌的形象变迁。

这里是嗦粉研究室,我们下期再见。

嗦粉研究室

更多sony电视技术支持(sony电视技术优势)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