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悦读齐文化丨齐地有哪些著名的孝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悦读齐文化丨齐地有哪些著名的孝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悦读齐文化丨齐地有哪些著名的孝子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淄博有着丰富的孝文化资源,以孝妇颜文姜为代表的孝文化独树一帜,历史悠久。

东晋《续述征记》中就有“齐孝妇”的记载,经过一千多年的流转、补充和润饰,颜文姜的传说逐渐丰满,并且在淄博及周边地区被尊奉为神,世世代代为人供奉、膜拜。

颜文姜像

淄博的母亲河叫做“孝妇河”,颜文姜的故里博山旧时被称为颜山、孝妇乡、颜神镇,如今成为“孝乡”。这些都体现了齐地的民间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孝道的重视和弘扬。除此之外,齐地历史上还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孝子,他们以自己的孝行来诠释孝道,在后世留下美名。

清·王钦古·孝子图

西汉时期有孝女缇萦。

缇萦,复姓淳于,

齐国临淄人。

父亲淳于意在齐国任太仓长,世称仓公或太仓公。淳于意年轻时爱好医术,拜名医公乘阳庆为师,他深得真传,医术非常精湛。然而他喜好周游各地,四海为家,有时不能给病人治病,因此病人多有怨恨他的。

淳于意画像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人到朝廷控告淳于意,朝廷根据刑律,判处淳于意肉刑(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刑罚的统称),押送到长安执行。临行时,五个女儿跟在车子后面哭泣,淳于意很生气,骂道:“生女不生男,到紧要关头就没有可用的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小女儿缇萦听到这话很伤心,就随父西行到长安,上书朝廷说:“我父亲是朝廷官吏,齐人称赞他廉洁奉公,现被判刑,我痛心人死不能复生,受刑致残也不能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不能如愿。既如此,我情愿自己入官府为奴,来替父亲赎罪,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同为孝子的汉文帝看到缇萦的上书后,怜悯她的孝心,于是赦免淳于意,并且废除了肉刑。缇萦以一介弱女的身份上书救父,又促使残酷的肉刑被废除,其孝行流传千古,为后人称颂,东汉史学家班固有诗赞云:“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东汉齐地孝子有临淄人江革。

他少年丧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两汉之际,王莽篡权,天下大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途中几次遇到匪盗,他哭着向贼人哀告,说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忍心杀他。

他们在江苏下邳安居,一贫如洗,江革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用的东西一样不少,自己却没有鞋穿。汉光武帝建武末年,江革与母亲回到家乡,乡里称他为“江巨孝”,太守备下礼物征召他做官,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谢绝。

母亲去世,他住在墓旁日夜相伴,守孝期满还不愿脱去孝服。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汉代由各郡推举孝顺清廉的人充任官职),官至谏议大夫。江革退休后,汉章帝感念他的孝行,还关心他的起居状况,给予他丰厚的赏赐,使江革的“巨孝”之名传遍天下。元代人编著的《二十四孝》就把“江革负母”的事迹收入其中。

江革负母图

东汉时期有孝子董永

东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县)人

《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位齐地孝子——董永。少年丧母,家境贫寒,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家里没有钱,他就把自己卖到富人家为奴,用得到的钱来安葬父亲。在做工的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自求结为夫妇。女子用了一个月时间织出三百匹锦缎,替董永赎身。董永重获自由,夫妇二人回家,中途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她奉命帮助他还债,说完凌空而去。

这个故事收入在干宝的《搜神记》里,首次提到是在曹植的诗作《灵芝篇》中:

《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永的故事不断丰富,逐渐演变成董永和七仙女天仙配的爱情传说,家喻户晓,还衍生出了多个版本,被改编成戏曲、故事片等艺术形式。

但是从一开始,董永仅仅是一位孝子,历史上他的原型来自《汉书》,是高昌侯董忠的第四代玄孙,董忠的孙子董武被王莽所废,汉光武帝开国后找到董武的儿子董永再度封为高昌侯。也许正是因为父亲被废去侯位,又逢战乱,家里才变得贫穷,董永为了供养父亲欠下债务,从而有了神女相助的传说,这与曹植的《灵芝篇》所述相吻合。董永的孝名广为流传,河南、江苏、湖北、山东都有董永的墓,山东的墓在淄博市周村区韩家窝村东北,相传这里还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地方。

齐地的孝子还有很多,如元代高家二女供奉双亲终生不嫁,明代王让为母亲结庐守墓,清代冷日升万里寻父,王敏入为救老父舍身哀求贼人等等。他们生活在齐地的不同时代,很多都是普通百姓,事迹也大抵类似,但正是他们用最朴素的行为诠释着孝道,丰富了齐地孝文化的内涵,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引导我们坚定不移地弘扬和传承孝文化。

更多悦读齐文化丨齐地有哪些著名的孝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