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7月16日,北京798艺术区梵谷艺术中心, 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曹量与乔村,这一对新人, 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表达出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的向往……
文/北极星以北 图/乔村
传统手工艺如何回归现代生活?
这是当下很多人深思的问题。
提起乔村,就不得不谈到她的父亲乔晓光。
身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他,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剪纸作品便成为直指传统文化的精神国粹,
聊斋系列、中国古神话系列、
民间传说等作品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随着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
乔晓光从创意、展陈方式、表现形式
和作品类型进行革新,
将剪纸推向国际艺术舞台,
同时深入西北农村,收集整理剪纸素材,
让民间剪纸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村耳濡目染,在七岁时,便学会了剪纸的摹剪方法。
但童年时期的她,并不局限于剪纸,
毛笔与宣纸,再加上各类颜料,
才是手玩的主要内容。
大学时,
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人物造型专业后,
又重新拿起剪刀,从纸开始实践。
现在的她对剪纸的理解突破
民间剪纸的程式与纹样,
上升到一种行为语言的理解。
甚至用逆向思维“断”的观念
去打破传统剪纸“连”的形式。
部分作品在多场展览里崭露头角。
△《北庄》
△《永恒》
△《鸟巢》
剪与纸,一个动词一个名词,
相互碰撞会发生诸多可能,
手与心的感应,
更能传达丰富细腻的内心感受。
乔村沉浸在这种自我表达的乐趣中。
但这种快乐在一次中央美院非遗培训班结束后,
反正重大转折。
今年一月,剪纸艺术的天才传承人高凤莲的离世,
让她第一次有了紧迫感:
“年轻人除了需要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外,
还要懂得将剪纸艺术传承和延续下去,
在关注自我的同时,
也要怀揣一份对民族文化的责任。”
让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融入日常生活。
不拘一格又热爱艺术的天性使然,
乔村在即将结婚的日子,
将剪纸技艺延伸开去,
对自己的婚礼现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
她喜欢深邃深幽的感觉,
便特地挑选了798艺术区梵谷封闭式的盒式画廊空间,
以此为原型,
准备设计会发光的剪纸屋。
作为建筑师的准新郎曹量
推进了乔村把剪纸呈现在建筑中的愿望。
先将纸材转换为工业化的金属材质,
再把光引入钢板切割的平面装置世界,
利用光的重叠与幻影,
用源自曼陀罗灵感的作品《生活曼陀罗》创造了他们的婚仪镜像。
剪纸屋的内部,全都摆满了乔村的作品。
一部分是日常积累的纸本剪纸,
其余的便是现代装置作品,
采用不绣钢和亚克力材料,
借鉴了剪纸的平面镂空语言,
再用激光切割的镂空方式,呈现出多层立体感。
而所有的作品都围绕“成语”的主题展开,
这都源于《新诚语故事》,
其中包含了五个传统汉语成语:
分别是“花好月圆”“芙蓉并蒂”
“绵绵瓜瓞”“比翼双飞”和“花开富贵”。
这些成语不仅浓缩了古老农耕社会
对生存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和吉祥文化的精华,
其中暗含的比兴思维还为不同类型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乔村在不断创作中,消解着民间与当代的隔阂与界限,
让剪纸艺术以另一种形态和方式重新融入生活。
这一场原本只属于两个人的浪漫,
却在作品与心相连的瞬间,
让无数以手为生的人在死胡同的尽头窥见另一维度的天空。
剪纸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新人送去祝福,
而他们又让剪纸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归生活。
这是乔村和曹量新生活的开端,
也为传统手工艺融入日常生活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
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人性化的一面,
也是传统文化内在思维的生命特性。 (新生代 - 手艺网新生代 - 手艺网)
△婚礼现场
△婚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