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提起南宋初年的宰相秦桧,相信许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他陷害民族英雄岳飞、勾结金人,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己权势地位的累累罪行。不过,其实被世人唾弃的他,年轻时也曾经是一个反对割地、热爱国家的热血青年。那么,当年的他到底是什么样的,造成他性情大变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据《宋史》记载,秦桧于元祐五年(1090)生于江宁,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一带。一种说法认为,他其实出生在淮南西路黄州江边的一艘小船里,后来跟随家人迁居常州、江宁,因为在江宁生活的时间最久,于是世人便都认为他是江宁人。秦桧的出身并不算好,其父秦敏学最高不过官至县令,于是没有背景的秦桧年轻时曾被迫在私塾任教。
根据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的考证,不满足于教导无知孩童的秦桧曾作诗道:“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政和五年(1115),秦桧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密州教授。没过多久,他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于是晋升为太学学正。
靖康元年(1126),金国军队攻打北宋首都汴京,又派出使者要求北宋割让三镇。尽管人微言轻,但秦桧依旧上书宋徽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一,金人贪得无厌,就算不得不割地也应当最多只割让燕山;其二,金人奸诈狡猾,就算进行议和也不能丝毫放松警惕;其三,应当召集百官仔细商谈,讨论出最为恰当的条款;其四,应当将金国使者安置在城外,不能让其进入城中,更不要说召其入殿。
然而,对于秦桧的诚心劝谏,宋徽宗却非但没有给予任何批示,还命其担任干当公事,辅佐担任“河北割地使”的张邦昌。年轻气盛的秦桧当即表示:“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于是再三上书请辞,不愿担任这一丧权辱国的职务。
为了换取金兵退却,北宋朝廷打算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大重镇,秦桧被任命为割地使,负责护送肃王赵枢前往金国大营和谈。结果,金人直接扣押了肃王,表示要等宋朝廷割地议和后再将其释放。虽无功而返,但秦桧还是升任殿中侍御史、左思谏。十一月,宋钦宗召集百官商议割地之事,其中七十人表示赞成,而包括秦桧在内的三十六人则坚决反对。
没过多久,汴京失守,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当时,金人打算立一异姓人为帝,作为傀儡统治中原,而秦桧则上书金人,希望能立一宗室为帝,延续赵宋王朝血脉。尽管书信中言辞已经颇为恳切,甚至有“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的语句,但金人仍然将提出反对意见的秦桧拘押在了军营中。
靖康二年(1127),金人我行我素立张邦昌为伪楚政权皇帝,而秦桧则被与徽、钦二帝一同押往了北方。尽管张邦昌专程写信请求金人释放秦桧等重臣,但金人却并没有同意。五月,赵构在应天即位,建立了南宋王朝,宋徽宗得知后立刻致书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并让秦桧帮忙润色了一下信中言辞。
身为囚徒,秦桧依靠厚礼 *** ,总算打通关节,将书信成功送到了完颜宗翰处。宋徽宗的书信石沉大海,而秦桧则得到了金人的器重,与其一同被俘的其余北宋大臣都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显州,但他却因为被金太宗完颜晟赐给大将完颜昌而得以留在了燕山府。甚至,当时金国贵族们聚会饮宴时,秦桧也时常能够位列其中。
建炎三年(1129),秦桧跟随完颜昌南下攻打楚州,次年又进攻山阳。十月,他带着家眷经由涟水军前往南宋都城临安。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在杀掉监视自己的金兵后艰难逃出,但朝中不少大臣都对其说法相当怀疑。还是在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的保荐下,秦桧才得以获取了宋高宗赵构的信任。
这一次,秦桧不再像当年一样反对割地求和,而是表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换句话说,就是维持现状,从此偏安于南方。秦桧的主张正和宋高宗心意,于是后者大喜道:“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在此之前,南宋尽管也与金人数次谈判,但通常是一边防守一边谈判,但秦桧掌权后,南宋便开始一味避战求和了。
综上所述,年轻时的秦桧确实极力反对割地求和,而从金国返回后又开始极力主张与金和谈。至于其中原因,或许是被金人掳到北方的经历让秦桧选择了屈服,并从此成为了一个“宋奸”;也或许是秦桧认为南宋兵力难以与金抗衡,因此保持和平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论如何,秦桧迫害忠良、出卖国家、勾结外敌的罪行都无可辩驳,他也势必遗臭万年,永远被人们唾弃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