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很多人常常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我却不甚赞同,不信,我们可以去问问窗外正在疯玩的孩子们,若不是过年,哪个敢玩得如此的尽兴和痛快?和孩子们一样,最令我怀念的春节,也藏在儿时的回忆里。
自从进入腊月开始,村里的乡亲们就开始或是期待或是准备过年了,大家日常闲聊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过年了。
最先热闹起来的是集市。镇上集市的人越来越多,置办年货的乡亲们多,摊贩们也多,每逢赶集都会有几个摊主为了争抢摊位吵的不可开交,虽然大家还未开始放鞭炮,但你争我抢的火药味却已经很浓烈了,最终,胜利的一方便会占据着“商业中心”沾沾自喜,失败的一方只好推着一车货物挤到角落里继续咒骂着。很快,浓烈的火药味就被热闹的气氛冲散了,乡亲们流连在各个摊位之间,挑选着过年用的东西。看这里,有的在买糖果点心,有的在买瓜子花生,过年的零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瞧那边,有的在买五颜六色的塑料花,有的在买喜气洋洋的年画,过年的气氛也自然要渲染起来。当然,人气最旺的还要数卖鞭炮和春联的摊子,小孩子们挑选着各种各样的小炮竹,年轻人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抱走了最大的一盘鞭炮,老奶奶推着三轮车在人堆里进退两难,急得在后面直吆喝,老爷爷捻着胡子,不急不躁地咂摸着春联上的对子……
热烈的年味弥漫着整个集市。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也开始忙碌起来,年货自然是少不了,鞭炮、香火、美酒佳肴……即使平日里最节俭的人,也会在过年的时候豪爽地挥霍一下。食物在屋子里保存不住,屋后的夹道就成了天然的冰箱,两张凳子架起一块木板,木板上堆放冒着油星的酥菜、硬邦邦的冻豆腐还有各种令人垂涎的肉类,食物上用竹筐罩住,竹筐上再压一块石头,几只馋嘴的猫围着竹筐团团转,几只黄狗蹲在竹筐下耐心地等着。
学校里的孩子们也早已无心上课了,老师站在讲台上咿咿呀呀地讲着,孩子们坐在下面漫不经心地听着,村子里的任何一点动静都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腊月中旬,学校终于放假了,村子里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喧闹的孩子,大家兜里都揣着满满的小炮竹,路边的玻璃瓶、墙上的小缝隙、扎篱笆的竹子里,都是放鞭炮的好地方,村子里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偶尔也会一不小心点燃了谁家的草垛,乡亲们手忙脚乱地将火扑灭,“罪魁祸首”的孩子自然也免不了几天禁闭。
孩子们玩得兴起,大人们也越来越忙碌。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老奶奶不敢再将三轮车推进集市,蹲在地上的老爷爷不知被谁踩了一脚,找不到家长的孩子挤在人堆里哇哇大哭。不去赶集的人们也不闲着,家中里里外外都要收拾,红红的灯笼挂了起来,精美的窗花贴了起来,各家各户的炉灶几乎没有休息过,炊烟笼罩着整个村子。
除夕当天,人们早早地就起了床,大家从早晨就开始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年终大餐——年夜饭,酒香肉香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溢了出来,溢满了村庄,溢满了中华大地。入夜,鞭炮声响彻大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同庆,无论这一年经历了什么,在这一刻,人们都把它抛诸脑后,只有无尽的幸福欢乐和对新年的憧憬。
除夕夜,人们照例是守岁的,新年的钟声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一并响起,新年到了,人们又有了新的希望。
从初一开始,整个村庄都开始休息了,人们走家串户,给亲友送上了新年的祝福,街上随处可见醉醺醺的人们,常日里不喝酒的人们在这几天里也会在亲友的力劝下喝得酩酊大醉。大人们觥筹交错的空隙,孩子们也玩得更疯了,兜里的鞭炮变成了压岁钱,趁着大人们还没来得及没收,压岁钱又变成了各种零食和玩具。
从初七开始,人们开始陆陆续续上班了,但是,只要没过元宵节,人们仍然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直到元宵夜的花灯收起了最后一丝光亮,春节才算落下了帷幕。游子们离家,学子们返校,人们又踏上了匆匆的路途,期待着下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