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家乡散文(家乡的端午节文学稿),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家乡散文(家乡的端午节文学稿)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于家乡散文(家乡的端午节文学稿)

乡情散文:故乡的春节

文:马新武

西安疫情尚未结束,春节又快来了。

面对春节,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社区受管控。

窗外,飘着雪花,时大时小,看不见美景,听不到声音。

室内,暖气融融,只有我和妻子,妻子正在床上休息。

在这安静的时光里,我又想起了二零一三年故乡的春节。

那年腊月二十八日下午,我从汉中搭车回到了故乡——北张村。北张村,是长安区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分为四个行政村,二十六个村民小组。所以,在故乡过春节,显得格外喜庆,热闹。

除夕,天还未亮,母亲就起来在灶房里剁馅,蒸包子。叮叮当当,锅碗瓢盆奏出了春节的序曲。到了中午,全家人的辛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洗窗刷门辞旧岁,张灯结彩迎新春。黄昏,又是一番景象,升烛上香祭祖先,开饭首碗敬灶神。到了晚上,家家鸣竹花竞艳,人人脸上笑开颜。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就起来了,放完鞭炮就上街,见了熟人,脸露笑容,互致问候。孩子们纷纷给各自长辈拜年,要压岁钱。早上九点多,村委会一群人敲锣打鼓给烈军属拜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群众结伴给庙里送香火,求神保佑,一家平安。拜完烈军属,送完香火,剩下的时间就是自由活动了。大家下棋的,丢方的,掀花花牌的,用扑克牌挖坑的,垒“长城”的,打篮球,乒乓球,台球的,守着彩电看秦腔,歌舞的,玩电脑的……花样多,随心所欲。期间,门大开,没有贼,全村成了一家子。

从初二开始,人们便有了走亲访友的习惯,吃菜,喝酒,拉家常……那个亲情哟,实在是太浓了!

初五,是故乡的灯笼会。这天,十字四条街商贾云集,主要卖灯笼。灯笼种类多,造型各异,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加之这天又是女婿,外甥给舅家拜年,舅家给外甥送灯笼。所以,每家亲戚都很多。再加之村里唱大戏,人就更多了。十字,有看灯笼买灯笼的,有走亲戚的,有看戏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过了初五,邻村若有社火,故乡人也会坐不住。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会每晚找村长,锣鼓喧天闹社火。有一晚,我也跟去了,人很多,黑压压一片。那场面,才叫壮观!

正月初九,社火终于闹成了,晚上四个村代表在十字城隍庙里签了合同。

到了十五,开始耍社火了,那又甜又香的元宵味被一股无形的热浪冲淡了。为了耍好社火,村里的广播昼夜响个不停。虽有个别人反感,却不敢张声。因为,耍社火是大事,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大村的名声。十六,十七两天,故乡人将社火推向了 *** 。期间,无论是宽阔大道,还是田间小路,条条路上的人像赶集似地涌向故乡。

到了社火场,人山人海,异常热闹。其中,摊位多,卖啥的都有。想玩,可以去娱乐圈,项目也不少。据村里老人说,上届耍社火,运气好,还有外地马戏团和歌舞团赶来助兴。

“出来了!出来了!”随着孩子们的欢叫声,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个方向,西南角。北一出来了,北四出来了,北三出来了,北二出来了,一家紧挨着一家,犹如四条慢慢舞动的长龙,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激昂。社火场上,各家社火里都夹杂着舞狮子的,跑旱船的,耍大头娃的……形式多样,幽默,滑稽,引人发笑。特别是社火,古典剧与现代戏交相辉映,新颖,奇特,玄妙,博得阵阵掌声。看故乡的社火,如同参观流动的艺术画廊,给人以美的享受。

正月二十,是故乡人给河西平等寺送钱粮的日子。每逢这天,寺门大开,人流如织。寺内香火旺盛,财源广进。偶尔,如果寺主高兴了,还会请来秦腔戏,以表谢意。

过了二十,故乡的春节,才渐渐的进入了尾声。

春节,将故乡人不善张扬的亲情和欢乐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心中堆满了幸福和满足。同时,故乡人也会涌起淡淡的别离的忧伤,更会充满深深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

过完春节,故乡又恢复了平静。游子们匆匆地走了,外出打工的也匆匆地走了。唯有留守故乡的老人们,又在盘算和期待着下一年的春节。

大自然有四季轮回,人世间有喜怒哀乐。春节,早已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生活中的一座港湾。人们正因为有了这座港湾,团聚,享受和情绪的宣泄,才得以尽情的展现。

啊,春节,故乡的春节,多么热闹而又多么令人回味!

更多关于家乡散文(家乡的端午节文学稿)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