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众所周知,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从古至今,鼠疫、伤寒、霍乱、肺结核等许多可怕的病魔夺去了人类无数的生命。肺结核病,我国古称“痨病”,国外有些国家称为“黑死病”,曾被视为绝症,一旦染上,几乎没有康复的希望。患上这种病的人,通常都拥有消瘦的身材、忧郁的眼神、还会不时咳嗽,掩住口的白色手帕上会出现一点殷红......现代人很难想象,当时这些病状居然成了文人骚客追捧的文艺范儿。被这种“文艺范儿”病菌寄居的男人,有写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浪漫诗人雪莱、也有奋笔挥出“横眉冷对千夫指”铿锵作家鲁迅;被寄居的女人,有宅男的梦中情人茜茜公主,还有被称为“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这个名单从古至今还可以很长:肖邦、契诃夫、卡夫卡、席勒、济慈、劳伦斯、奥威尔、约翰•哈佛。。。从小说《红楼梦》中的描写来看,林妹妹的症状也很像结核病。文艺范儿是结核病的一面,而躲在浪漫背后的另一面可要冰冷无情得多:它是迄今为止杀死人类最多的传染病。19世纪,在抗生素发明以前,欧洲有1/4的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也因此被称为“白色瘟疫”。
在过去,富裕的人通过阳光、营养和休息来治疗结核病,如今闻名世界的瑞士达沃斯曾经就是结核病的疗养胜地;穷人们则相信结核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需要国王借助上帝之手的抚触才能治愈,法国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 1268-1314)就曾经用抚触的方法“治疗”了1500个结核病患者。比戏剧还要荒诞的真实历史背后,是无知和落后。然而,人类的本质力量在于征服自然。人类要战胜这些凶恶的疾病,首先要弄清楚致病的原因。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病原细菌感染造成的人就是伟大的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他堪称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05年,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罗伯特•科赫1843年12月11日出生于德国哈茨附近的克劳斯特尔城,是一名矿工的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开拓者的远大志向。有一天,科赫的父母在清点他们的13个子女时,发现不见了儿子科赫。后来,焦急万分的母亲终于在一个小池塘边找到了她的儿子。这时,小科赫正蹲在池塘边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只漂浮的小纸船。当母亲不解地问他在干什么时,小科赫回答道:“妈妈,我要当一名水手,到大海去远航……”
在科赫7岁那年,克劳斯特尔城的一位牧师因病去世,小科赫向前往哀悼的母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牧师得了什么病?”“难道绝症就治不好吗?”母亲无法回答小科赫的提问。这件事在年幼的科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立志将来献身于征服病魔的医学事业,治好母亲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绝症。正是凭着这股开拓志向,科赫在病原细菌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在高中读书时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1862年科赫考入格丁根大学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
1870年,婚后的科赫到东普鲁士一个小乡村当外科医生,在那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并多年在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科赫在没有科研设备,也无法与图书馆联系,更无法与其他科研人员接触情况下开始研究炭疽病。他的实验室就在他的家里,他的科研设备除了他妻子送给他的显微镜外,其余都是他自己设法解决的。1876年,他到布雷斯劳用3天时间以公开表演实验的方式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因。他认为每种病都有一定的病原菌,纠正了当时认为所有细菌都是一个种的观点,从而兴起了关於疾病源的研究。1880年科赫应邀赴柏林工作,在德国卫生署任职。在这里他拥有了良好的实验室和助手。1881年他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应用这种方法,主要的传染病病原菌被相继发现。此后,他转向结核病病原菌研究。
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协会的会议上,科赫宣读了自己发现结核杆菌的论文。这一天成了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时他只有39岁。后来科赫又发明了结核菌素,给危害人类健康最甚的结核病的防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此后,他又发现了霍乱弧菌,找到了霍乱病交叉感染的途径和治疗控制的方法。他还揭开了鼠蚤传播腺鼠疫的秘密,很快控制了腺鼠疫的流行。在科赫身边,差不多每天都有新的细菌奇迹出现,被后人尊为细菌学鼻祖,被授予德国皇冠勋章,并因结核病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随着1950年代多种抗结核药物的发明,人们乐观地认为可以就此治愈结核病,结核病也因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故事并未结束。因为耐药结核病的出现,1993年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史无前例地宣布——全球结核病进入紧急状态。这时,人们才发现当今世界还有1/3的人体内携带结核菌,每年900万人发生结核病,其中有50万是极难治愈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
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一方面是为了纪念1882年3月24日罗伯特•科赫发表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一方面以此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