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果然大家答的都很想当然,
@带三个表是带三个表的回答风格。楼下的各位回答的都很轻描淡写,当然也都无凭无据。文学艺术的门槛是低的,任何人都可以涉足,但是如果你要回答这种的问题,最好你能去看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可以不用献丑。
对不起话说的重了一点,我也是半瓶子晃荡。所以先ctrl v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 *** 也……”当时已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 》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被公认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四大名著”全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现在“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相较于“奇书”,“名著”的称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强调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承载了许多文化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人的思维智慧、为人处世方式产生了影响,对往后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变化有着深远影响。
现在中国的四大名著公认为:《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据传是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四部名著的时候定名为四大名著,从此定名)。接下来打算对各个答案中我认为有点看不过去的进行反驳。
很多楼提到的因为太祖一句话四大名著火了,这当然是一方面。但是,这可是太祖推荐的书单啊!
最后有同学提到那时候人看的书很少,只有四大名著。完全是无稽之谈,建议看一下
@马伯庸亲王写的关于小说发展的这篇长文
在中国古代写小说是否能盈利?相关出版机制是怎样的?,深入浅出,读来受益匪浅。明 *** 是小说兴起的时候,各种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历史小说层出不穷,加上明清时期的传奇,之前的南戏,各种戏曲小说说书诗词曲,你跟我说没有东西可以看?单单是老百姓适合的白话小说一类,就算是H小说,都能找出一箩筐。要说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
另外
@钢盅郭子在
你认为四大名著之所以为四大名著的理由有哪些?提到为古代说书人和现在的学者提供平台。私以为,古代的说话艺术主要繁荣与唐宋年间,而且四大名著的定性已经是白话拟话本的小说,不再是说话四家里面的那个小说了,只是保留了话说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话本习惯。所以要说四大名著和说话之间的联系有点牵强。(不确定,有错误请指出)
还有,希望答案中有些同学能分清楚 *** 和红楼之间的时间的问题,在明朝是四大奇书,到了清朝就是四大名著了。 *** 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和他很多开创性的东西是有关的,比如第一部世情小说,不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而是描写市井琐事等等。此外, *** 对红楼的产生,影响是巨大的。
自己还是学艺不精,再ctrl v一下,
旧版追忆 @新京报电子报
新京报:四大名著的说法从何而来?
杨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名著概念的最终形成,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过去,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晚明阶段,冯梦龙、李渔等人的思想比较解放,他们对小说、戏曲比较推崇。冯梦龙有一个“四大奇书”的说法,他所说的四大奇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 》。金圣叹在《六才子书》中,把《水浒传》推崇到与《庄子》、《离骚》等相提并论的地位。后来,毛宗岗父子假托金圣叹的意思,把《三国演义》推为第一才子书。张竹坡把《 *** 》推为第一才子书。这种推崇民间文学的思潮,与当时的出版也有关系。因为出版界要包装,推崇自己的名牌。到清代以后,章回小说的读者比较广了。又出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从王国维评《红楼梦》,到五四期间“神圣施曹,土芥归方”,就是将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两部小说推为神圣的巨著,而将归有光和方苞桐城派的散文贬为土芥。这时,白话文成为正宗,五四以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 》、《儒林外史》成为了很多文学史著作推崇的六大名著。
第三个阶段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包括这六种书在内的古典名著,但是,《 *** 》是内部发行,要凭票购买;《儒林外史》是写士人的,读者远不如另四部多。这样的出版状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80年代出版政策逐渐放开以后。
新京报:为什么其他的古典文学著作没有受到这四大名著的欢迎?
杨义:这主要还是由读者的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像一些读者读《 *** 》,可能带有窥视家庭隐私的心理,《儒林外史》主要是对科举制度,文化人本身的思考。你看京剧里面,哪有拿《 *** 》去演的?哪有拿《儒林外史》去演的?还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演得多。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很热闹,容易被读者接受,《红楼梦》不太容易被接受,但是它太伟大了,文学成就太高了,你看进去以后也会很喜欢。应该说,改编成戏曲对四大名著在读者中的接受程度起到了很大作用。过去的老百姓有很多人不识字,他们主要是通过戏曲来接触到的。
所以,总的来说,四大名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跟四本书自己和当时的环境以及读者群都有不可分的关系,妄想一两句话说清楚是很难的。
最后,如果你觉得红楼梦看不下去,可以试试脂砚斋点评版,如果还是看不下去,那就不要看好了,也没什么的,就是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在高中读过两次,大学读过两次,第四次才真的读下去读完了。
回答的比较弱,还是匿名了吧
————————————
update 看到又有同学自以为是地说,此乃通俗小说的四大名著,是给老板姓看的,不要过多从文学性上看待他们。我就想说一句话,放XXX屁!(是的,自从我看完了红楼,我就成为红楼脑残粉了,不过我不太喜欢刘心武那种)——————update 这位同学对回答做出了补充,的确是我态度不太好,十分抱歉。在补充中提到了通俗文学的概念,其中列举的金庸张恨水国风的内容我也赞同。我觉得百度百科中的一句话说的很好
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四大名著作为通俗文学,其实还是不够适合给老百姓看,老百姓接触到四大名著的途径更多的是从评书,戏曲等更为通俗的艺术形式艺术载体。现在亦然,我相信看过原著的人占了解四大名著故事的人的比例依旧是很小的,我们现在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即便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是如此吧(对于金庸先生作品的分析,更多从作品人物出发,新浪博客有位刘国重先生)。
我赞同,通俗是文学前进的方向,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通俗是雅俗共赏的通俗,比如国风取之民间,经过润色编入诗经,比如红楼,贾宝玉既吟诗作对,又反叛肏的。这样老百姓能看的开心,文学性也蕴含其中。
所以对于不要过多从文学性上看待四大名著的说法我还是保留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