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你支持学前儿童读经吗(如何让孩子爱上读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你支持学前儿童读经吗(如何让孩子爱上读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你支持学前儿童读经吗(如何让孩子爱上读经)

我在这是说的“孩子读经”是指读传统经典,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籍。自古以来,传统经典文化滋养和成就了无数的能人志士,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我通过自身的反省,希望家长们能不再走弯路,能够真心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读经典、背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价值历久而弥新,能给人无限启发。

六岁前我从来没想过要让孩子学传统经典,就连《三字经》、《千字文》都没读过,孩子也认识不了几个字,读书仅限于每天我给他读的各种绘本。

为什么忽然要让孩子读传统经典呢?让我们先从一段历史讲起。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战争后期,南宋一批忠贞的大臣为保存宋朝最后的希望,边战边退,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到广东,直至崖山,三面大海,再无可退。

公元1279年,二月,崖山被攻破,宋军已至绝地。左丞相陆秀夫先将妻子、孩子驱赶跳海自尽,随即对7岁的小皇帝赵昺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波涛汹涌,海风呼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纵身跳入冰冷的海水,后宫女眷和诸多大臣跟随一同跳海,随即众多军民一并蹈海殉国。《宋史》记载,“七日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何其悲壮,可谓忠烈千秋!

在南宋艰难抗蒙之时,状元宰相文天祥变卖家产,“尽以家资为军费”。面对朋友劝阻,文天祥回答,“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要与国家社稷共存亡。

文天祥组织义军,屡败屡战,妻子儿女尽皆被俘,他已然一无所有,却仍孤身坚持战斗。被捕逃脱再被捕,自杀不成再自杀。

为逼迫文天祥投降,慑服亡宋子民,元朝宰相孛罗亲自提审文天祥。文天祥坚持不肯下跪,强硬地说:“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

在元大都,忽必烈让9岁的宋恭帝赵㬎出面劝降文天祥。当看到宋恭帝一身蒙古人装扮出现在牢狱中时,文天祥立马跪在宋恭帝面前泪流满面。他说:“臣不能保大宋,致使陛下今日,深愧。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当时宋恭帝已经懂事,也在文天祥面前失声痛哭。

蒙古人又将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罚没为奴,并让柳娘写信给他说,只要他愿意投降,就可享受荣华富贵,被文天祥断然拒绝。在回复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写道: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读之令人泪目!

文天祥从容就义后几天,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生许多事,其实并非看不透,也不是愚忠,而是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们背叛心中的信念和良知。

这便是圣贤书的力量。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至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士以宋朝为最。在胜少败多,动辄求和的“弱宋”,文人士大夫群体却体现出了铁骨铮铮的傲然风骨,辛弃疾、范仲淹、宗泽、李纲、陆秀夫、文天祥……

武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马革裹尸是他们勇猛性格的体现。而相对柔弱的文人能够做到坚忍不拔、视死如归,则更多地来自于圣贤书几十年如一日的熏陶。是圣贤思想的浸润,使他们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这种精神,凝聚成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华夏五千年文明血脉延续、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时至今日,国人承平日久。西方文明价值观的输入,加之敌对势力几十年如一日和平演变得渗透,社会价值观混乱,各种享乐、躺平、虚无、功利等思想盛极一时。在此背景下,现代教育思想也出现偏差。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室副主任徐凯文曾经对北大的一年级新生做过调研,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有40.4%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认为不知道为谁活着,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想要放弃自己。有的学生因抑郁严重,无奈退学,有的甚至会发展为自杀。40.4%!多么不可思议的数字,天之骄子竟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这是对现代教育莫大的讽刺!

原因在哪?根深必然叶茂,叶萎其因必在于根,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上。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重知识灌输,而轻个人修养的提高。学生都在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各种知识,老师除了照本宣科,很少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他们从不教孩子们做人要讲仁义、懂忠孝,要知礼、守信、尊师、爱国。学生为学而学,不知为何学,不能够学以致用;老师为教而教,不知何为教,做不到传道解惑。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古人以道德为本,以知识为末的教育思想,造就了无数济世之才,孕育出古代中国独步天下的灿烂文明。现代教育反重末而轻本,如此欲求培养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试看,中国古代,先不说汉唐雄风,即使偏安一隅的南宋都是各领域能人辈出的。而现代有比古代大数十倍的受教育人群基数,但是几十年来,无论哪一个领域,出了几个名震天下的杰出人物呢?相反,各种杀父弑母、校内投毒等令人惊掉下巴的骇人新闻却不绝于耳,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小熟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吗?从小熟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会有那么多的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吗?从小熟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还会有那么多的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吗?从小熟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会有那么多的崇洋 *** 、是非不分的精美精日吗……

很多人号称和国际接轨,一提忠孝节义就觉得那是封建糟粕,这是值得商榷的。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仁爱同学、尊师重道,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背诵、接受这些思想,那么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加,必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一个心有仁爱、胸怀天下、腹有诗书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我想都是受欢迎的。

有人出于政治目的,故意曲解传统经典,对此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明辨是非,不应轻易盲从。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个倾向就是道德教育肤浅化。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认为孩子小,深刻的道理他们不懂,所以平时给孩子讲的都是些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之类的行为规范,看的书也都是小狗小猫小兔之类的故事。这种做法3岁之前是可以的,3岁后就应该加深孩子的认知了。

按我的经验,三岁后,孩子的理解力已经不错了,可以从《三字经》、《千字文》入手,逐渐深入,五六岁便可以学《论语》了。我是从孩子6岁才认识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的,想着孩子都这么大了,直接上《论语》,然后《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前七篇,现在已经学到《孟子》了,只用了半年时间,这些经典孩子都已经读得滚瓜烂熟,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孩子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引用书中的话,孩子对经典的领悟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不是什么也不懂。

如此看来,经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的,孩子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幼稚的。什么“西瓜大、苹果小。篮球大,乒乓球小”之类,简直是侮辱孩子智商,可以远矣。

从小以圣贤之说为做人之准绳,以兼济天下为终身之责任,远离垃圾文化,拒绝腐朽思想,如此我们的下一代必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归经典,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通过大量诵读经典,把圣贤精神牢牢地刻印于脑海之中,深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是热爱生活,充满力量的青山清月,欢迎指正!感谢支持!

更多你支持学前儿童读经吗(如何让孩子爱上读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