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读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读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读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

说起科普读物,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十万个为什么》,毕竟五十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少儿科普读物的第一品牌,承载着几代人在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回忆 。

《十万个为什么》最初的版本,是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的科普读物《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

俄语版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的“十万”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个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十万”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许多。

伊林--Фото из семейного архиваИ.Я. Маршака.伊利亚·马尔沙克于1896年生于乌克兰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1915年入圣彼得堡大学修习物理与数学。1922年就读列宁格勒科技学院,1925年毕业。随后他进入工厂工作,在1929年因健康因素而退职,此后便专职于写作。

他的哥哥山谬尔·马尔沙克是一位诗人与儿童文学作家;为了与其区别,他以笔名“米·伊林”发表作品。另外他的妹妹莉亚·马尔沙克(笔名艾莲娜·依利纳)则是一位小说家。

1953年,于莫斯科逝世。1946年左右时的伊林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许多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中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老一辈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科普作家,都从其作品中得到启发。一九二七年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据统计,伊林《十万个为什么》中译本最早出现在1934 年,共有三个不同译本,(三个译本第一版)详情如下:

陈少平译,《问题十万》,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3月,计139页。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10月,计117页。赵筱延译,《室内旅行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11月,计124页。

以上三个译本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董纯才译本。尽管陈少平的译本发行最早,但他的译本与赵筱延的译本自初版之后就不复发行了,且后来还出现了1955年的郑缤译本,2002年的宋鑫译本,以及1999年董纯才、邹信然、祝修恒的修订本,但论生命力最旺盛、传播最持久,是1934年董纯才译本。王春秋在《中国近代科普读物发展史》评论董译本: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代从事科普读物创作的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个”,“董纯才的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而且在中国化方面匠心独运,成效显著”。其“作品善于运月艺术形象和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科学知识,把鸟兽动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v

第一册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的生活种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有火所以使人暖和,皮袄为什么能诗人暖和?作者用浅显易懂却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的向读者进行解释。

伊林站在一个求知心旺盛的孩童的角度,把好奇的眼光停留在居室内的六个角落: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衣柜。每日常用常见故而平淡无奇的事物顿时绽放异彩,引出一个个为什么:“人什么时候开始洗澡?”“为什么用水来洗澡?”等等。

擅长讲故事的伊林就这样以文学的手法来表达科学,二者融为一体,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为读者送上精确的科学解释。诚如高尔基评价伊林写作风格时所言:“他有着简明扼要地描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罕见才能”。

摘选自其中的章节:人造食物。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以上。

更多读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