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作是因为什么(什么作为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作是因为什么(什么作为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作是因为什么(什么作为什么)

题主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杜金梅,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被它吸引过来了。这是因为我曾经(或者当下)也是“【作】家”中人。所以,我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尝试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

什么是“作”,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决定回答的第一时间,我就尝试回忆自己曾经比较“作”的具体事件——我猜想也许“被作”的人感受会更加深刻,毕竟我们“作”家也不是时刻知道自己在“作”嘛!因此,我寻求了场外援助(咳咳,这或许也是在“作”?),见下图:

旺盛的求生欲啊有没有?所以,求助外援以失败告终。

于是,我就百度了“作”的含义。剔除与本文无关的解释后——“喜欢‘作’的女人(high-maintenance woman/高保养需求的女人),他们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通过“作”来渴望别人的关爱,最突出的表现是爱跟亲密的人无端闹别扭,不过‘作’过头就被认为是无理取闹,难以伺候的表现。”

基于以上的解释,我想补充一下自己对“作”的看法:

“作”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行为,并且是一种有负面倾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作”既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作”,似乎更多地指向女性,可我觉得“作”本身应该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之所以在女性身上更明显,可能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文化影响,也可能是因为男性的外在行为不明显(也是文化影响),对此不再赘述。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分享两个关于“作”的视频给大家。视频中的“作”,我似乎、好像、大概都有(过)。

有一个很作的女友是怎样体验史上最作女友,八年分手81次

接下来,我将依照自己的觉察和体验,来分析一下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主要包括:我为什么要“作”,如何理解“作”的行为。

“作”的过程

我说:我们分手吧!——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很“作”。

我为什么要分手?因为看到你和别的女生亲近,因为你丢失了我送你的东西,因为你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信息,因为……我感觉你不喜欢我,我很难过,所以分手。(可能在关系建立初期)

我说:我们分手吧!——我在“作”的意识边缘摸索。

我为什么分手?因为看到你和别的女生亲近,因为你丢失了我送你的东西,因为你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信息,因为……我生气。

我为什么生气?因为我不确定你亲近别的女生是不是因为你喜欢她;你丢了我送的东西是不是因为你不重视它;你不回我信息是不是你不想回……我疑惑、烦躁和焦虑。

我为什么疑惑、烦躁和焦虑?因为如果你喜欢她=你不爱我;如果你不重视我送的东西=你不爱我;如果你不想回我信息=你不爱我甚至讨厌我……我伤心和难过。

这个时候,分手不是目的,分手只是一种我的表达方式和手段。

我想让你看到我的生气、伤心、难过和担心,以及它们的程度。除此之外,我也在表达我的期待,我期待你的一举一动都是爱我的表现,并期待那些我不喜欢的行为消失不见。

同时,你的反应也会解答我的疑惑:如果你拒绝并挽留我,说明你是爱我的;你不拒绝,原来你真的不爱我。(可能经常出现在关系建立中期)

我说:我们分手吧!——我意识到我在“作”,可是我没有办法。

我为什么分手?我知道你只是绅士地给别人开一下门,而我也很喜欢你这样的绅士风度;我知道你丢了我送的东西,真的是不小心而为之,并且你也心痛不已;我知道你没有及时回复我的信息,是因为你真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即使我都知道,我还是会难过和惴惴不安……

因为虽然你现在是爱我的,你会永远爱我吗?你能避开所有的诱惑,只爱我吗?或者说,从本质上来说,我是值得被爱的吗?

是啊,我自己都不爱自己,怎么会有人真的爱我!或者说,怎么会有人爱真的那个我……所以,明知总有一天你会离我而去,不如……这个时候,我“作”是尝试着让你看到真的那个我,了解真的那个我——那个我自己都不爱的我。所以,你还爱吗?(可能出现在关系建立瓶颈期)

“作”的原因分析

以下,我尝试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一下自己的“作”。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如果把“作”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需要考虑诸如环境(诱因)、认知和情绪、需要和动机等内外部因素。

环境(诱因)

环境(诱因)——和其他女生接触,丢了我送的东西,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是“作”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索,是“作”产生的外部条件。

认知和情绪。

首先,个体在受诱因 *** 时,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和情绪活动。“你和异性接触——你喜欢她=你不喜欢我——伤心和难过”。通过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验证认知——“你不爱我”——的准确性。

其次,认知失调。个体对于自我本质的认知是“不值得被爱的”,且不管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本质上不值得被爱”(习得性无助)。而两个人关系的建立(有人爱我)动摇了个体对自己的已有认知,并造成了个体的认知失调。个体通过“作”可以应对这种认知失调。

最后,我认为人的本质焦虑是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或者不稳定(而不是存在人本主义强调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因此,当个体无法明确自己是被爱的还是不被爱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也是最焦虑的。而通过“作”的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使个体有确定或者稳定感,也就是“作”可以用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或者不稳定带来的焦虑。

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被认为是行为的主要内部原因。马斯洛说人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所以我赞同其他答主所说的“‘作’是想证明自己是值得无条件被爱的”,个体“被爱的需要”是“作”这种行为背后动机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作”是个体想要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具体行为方式。但很多时候,“作”不仅无法满足需要,反而会事与愿违。

明知会“作死”,为何还在不停“作”?

阿特金森的研究表示:个体在追求成功时会同时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行为成功率越低,成就感体验越强 ;行为失败率越高,挫败感体验也越弱;成功率+失败率=1。

依旧以我举例

有一段时间,我意识到是我自己“作”,我也真的担心自己会“作死”,但无法克制。

你要知道:我说分手的目的不是分手本身,而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我的情绪,让对方拒绝并竭尽挽留(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不是故意为之),从而证明我是被爱的。

与此同时,在我的内心里我认为那么“作”和差劲的我,对方90%(或者更多)会真的和我分手,但我还是抱有10%(或者更少)的期待对方会拒绝并挽留我。

所以,当对方拒绝和挽留我时,我会有极大的满足感(你看,我那么“作”,他还没有离开我,对我依旧很好,说明他是真的喜欢我);当对方接受分手时,我在表面也不会有挫败感,同时也验证了我内心对自己的认知:遇到那么“作”的人,谁会不离开呢?

如何应对“作”

如果你是“作”的人。

如果正在“作”的你也很痛苦和无助,并且非常想改变自己的“作”,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要怕,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首先,了解、理解并接纳你的“作”。你可以尝试着不带评判的去思考自己的“作”。“不评判”这一点很重要,但也会很困难,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作”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内疚和自责。你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目的在于寻找自己“作”的原因及其形成的过程(请慎重,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然后,了解了自己的“作”后,你会看清自己真实的需要。接着,你可以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尽量别把需要进行包装后再展示。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建立真正安全的关系本身就很困难了。但是,相信我,如此继续“作”,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最后,需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是被“作”的人

不管是“作”还是“被作”,在这种关系中,可能两个人都不会好过。这种情况下,被“作”的人也请先考虑自己的需要。

首先,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在这种关系中,被“作”的人可能会感觉很委屈和无力,也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所以,在应对之前,可能也需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真实需要,以及你想应对的动机。

在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后,依旧想要维持关系,可尽量避免导火索的出现(我总感觉这里有白眼)。尝试深入了解、理解和接纳对方然后协助对方去了解、理解和接纳自己(在对方愿意的前提下)。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变化;或者,就在了解、理解和接纳过程中,变化已经产生了!

结语: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怕是用一本书也不够。所以,如果可以,细节部分大家就一起讨论吧!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认知。如果你也在这种“作”和被“作”的关系中,事实真相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困难且变化缓慢的过程,但关系中的双方共同努力远比单打独斗要容易得多!加油!

本文作者:

杜金梅,简单心理实习咨询师,国际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临床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硕士。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详戳↓↓↓

杜金梅 云浮市 六安市 幼儿&儿童咨询 青少年咨询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http://jdxinli.cn/2ukmmb」

更多作是因为什么(什么作为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