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对我而言,带孩子进美术馆、音乐厅,其实是为了一种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禁区,希望他们长大以后,穷困的山区可以住,街边小摊可以坐,万人演说可以讲,高雅场合也能自如。这是一个家长很奢侈的妄想。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当画家吗?当然不一定。学画是为多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学画的也可以欣赏画。
莫奈作品
美术馆能拓展人生体验
人们常希望人生的经验更加丰富。而美术馆就能大大拓展我们的人生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别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与画笔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现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艺术家在生命和美学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寻。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意义,在画框之内,竟然可以颠覆、歪曲和延伸。
布格罗作品
来自名人的榜样
知名学者梁文道曾经讲述,他小时候在台湾长大,在学校学了什么东西都统统忘记了,但外公经常带自己去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一些书画留给他的印象很深刻。
即使孩子对画展不感兴趣,只是到美术馆里随便看看玩玩,美术馆的气氛对他成长的用处也是不可估量。
著名戏剧导演熊源伟家里是书香门第,家里都是画册,小时候他就拿起来乱翻,还常听父母和朋友论画。虽然没有学过美术,但他对艺术品的评价非常到位,艺术修养就是不一样,做起其他行业也不一样。
雷诺阿作品
美术馆为孩子打开自由的门
带孩子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眼睛享受,为了所谓传统的“陶冶情操”。
希望在他们将来的生命里,打开一扇通往自由和无限的门。是否穿越将来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希望他们会对艺术有尊敬亲近之心,得知道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
千万别小看孩子,觉得他们看不懂艺术大师的画。其实从学美术的角度来看,孩子是天生的大师、艺术家,也许压根不用大人讲解,他们就能找到和大师对话的“接口”。
参观展览的时候,“试着让脚步慢下来,让孩子带你去发现新奇的事物。”
凡高作品
如何引导孩子看画
首先,粑粑麻麻不要有压力,不用把自己“武装”成一枚修养极高的专业讲解员,如数家珍似地给孩子讲解每幅画。
其次,家长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孩子接触大师作品的兴趣,父母的讲解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作品,获得更深的认识,但要把握好尺度,千万不要让知识吓跑了孩子的想象力。
最后,如果是比较有心得的作品,或风格比较写实的作品,可以和孩子交流你们各自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了什么讲给孩子听。如果是比较抽象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的作品,大家都看不大懂大师到底画的是什么,这时就要发挥想象力了,越是大师级的作品,越容易得到孩子的共鸣,孩子的想象力是没有被束缚住的,他可能会发现你“看不到”的东西。
真心想给孩子介绍更多文史知识,就必须提前做准备。不做准备而去,又确实不懂艺术的话,我们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览小伙伴。
克里姆特作品
提前做准备
1.案头工作
首先,在美术馆官网上了解近期画展预告、参观时间、预约方式等。
其次,重要的是收集打算去看的展览的画家生平、最经典的作品。
最后,在去美术馆之前,把画家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给孩子看电子版作品。
2.明确参观的秩序
提前告诉孩子, 美术馆是公共场所,我们不能大声喧哗、跑动,也不能触摸。
另外,参观展览之前安排好上厕所,美术馆内一般不允许带水和食物进去。
3.物质上的准备
为孩子准备一个小画本和一支笔,如果孩子看到他喜欢的画,可以先得到工作人员的许可,来当场临摹。孩子作画时,题材不限,随意发挥。
列宾作品
参观欣赏时间合理
父母带孩子逛博物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指望一次看个够,那样的安排一定会导致另一个结果:一次看到烦!
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就以在大台阶上玩玩为目标,每次父母准备后给讲两三个展品,做好延展和后续的活动。比如看了扇面,我们回家就做把扇子。
3到7岁的孩子,每次认真观赏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够了,如果可以有跟观赏内容有关的动手活动就更好。
7岁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心,可以一起学习,事先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把休息吃点心跟观赏结合起来,消耗个半天。
以一个100幅的中型画展为例,建议安排2个小时,前10分钟上厕所、领票,看画的时间1小时左右,最后留40分钟给孩子画画。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馆是值得泡一整天的。他们的展品陈列、展线设计、配套的家庭设施、亲子活动、餐饮都更专业、更周到。
而国内的博物馆,每次去待半天就可以了。
鲁本斯作品
参观美术馆注意事宜
1、那里和医院、图书馆一样,说话要小声一点。里头有许多艺术作品,小朋友要尊重它们,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地上会有一条标线,那条线就像游戏线一样不能超越。
2、保持一颗放松的心,从孩子们有兴趣的角落开始,如果他们看见这幅画的边缘画了一顶帽子,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这里也有一个皇冠耶!”从熟悉、有趣的焦点展开对话
3、寻找一些有互动性的艺术品,因为作者也很期待与参观者间摩擦出火花,是孩子参观美术馆的入门秀。
4、参观后,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继续讨论下去,或是以后再遇上这个艺术家展览时,问问孩子要不要去看他的作品。
毕加索作品
亲近艺术而非敬畏
请孩子不要大声喧哗,是博物馆基本礼仪,可不要因此扼杀孩子讨论的欲望。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奇怪,很不“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来一次美术馆,发现了古代人衣服没扣子而是系小带子的,往大了说也是人类学知识吧。如果记住了展线当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说也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吧。
勇敢地、开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讨论吧。在博物馆里,我时常遇到孩子问家长问题,家长根本就装没听见,彻底忽略。我理解这些家长可能是不好意思对高深的知识乱加议论,可是,我们带孩子来博物馆,不是为了敬畏,是为了亲近的,如果自己不放松,很难把孩子带进门。
马奈作品
让看展览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错误观点:
“好不容易有一次艺术大师的展览,绝对不能错过!”很多家长都是带着这样的心态,带孩子看展览的。
正确观点:
看展览是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应该经常带孩子看展览,家长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要总是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出发,带孩子看这看那。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家里有浓浓的艺术氛围,就不用担心孩子的艺术修养了。所以,应该让看展览像去公园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卡拉瓦乔作品
我们的教育里已经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和权威知识,就让看画,变成最基本的感官与知识的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