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期IN Live! 分享者:啊花
看画
我有几个在艺术圈从业的朋友,我常和他们一起看画展。最初的几年,我看画时不敢说话,觉得自己看不懂,或者懂的不深。他们的侃侃而谈,让我很羡慕。
后来听得多了,我感觉到不太对 —— 有时我自己感受到的,和他们谈的并不一样,并且他们翻来覆去的,好像就那几个观点和角度。
后来我学会了一些套路,尝试着效仿他们对一幅画指指点点。比如看到波普风的绘画,你不能只谈安迪沃霍,要说能说出几个生僻的名字,比如利希滕斯坦和贾思伯琼斯;如果作者是个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或者学生,你要会摇着头说,这些玩意劳森博格玩到头了,都是炒冷饭;这时候,如果能再扯上几个评论家,几个美院教授,还得说得跟他们多么熟一样,那效果就爆棚了。
这些信口开河的评论,却每每能获得他们深深的点头认同,这让我觉得很无聊。
所以,看画是个很主观的事情。如同思想,人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引导,被教条引导。看画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原则,也很容易被引导和误导。
艺术品是客观的存在,但它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观众被感动,不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由于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在你的主观中产生的投射,也就是共鸣。
美术馆
我们这一代中国年轻人获得的艺术教育,绝大部分来自于有限的美术课和教科书。很多人分不清文物和艺术品,或者只关注艺术品的价格,而无法有精神上的共鸣和享受。
教科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固然有其历史和文化意义,但在当下,想要获得共鸣,更应该去美术馆,去自己寻找和感受。
我个人有逛美术馆的爱好,不管出去旅游或出差,都会到当地的美术馆逛逛,也会专程去看一些喜欢的艺术家的画展。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到后来慢慢有一些共鸣和收获。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在美术馆中所见所思的故事。
1. 发现此时此地之美
介绍一个我很喜欢的画家,叫 Richard Diebenkorn,美国人,他名气不算大,甚至编辑器会把他的姓识别成拼写错误,网上也基本没有他的中文信息。
这是他的一幅作品:
Richard Diebenkorn, Ocean Park #79
你可能没什么感觉,只是一幅抽象画而已。
这幅画的名字叫 Ocean Park,我第一次看到,是几年前在旧金山一个叫 deYoung 的美术馆。顶着炽烈的加州阳光,穿过耀眼的沙滩和葱郁的树林,走进美术馆,看到墙上挂着的这幅巨大的油画。
我真的是被震撼了,感觉到这幅画正是对旧金山、对加利福尼亚的精确表现,每一种颜色、每一个线条,都传达了精确而炽烈的感情。它非常大,给人扑面而来的感觉,油彩是画在木板上的,木板特有的纹路和光泽,也对增加了表现的效果。美术馆的墙壁是通透的玻璃,自然的光线射进来,让画和外面的景物融为一体。站在那里的一刻,还处在时差导致的晕眩中,我感受到一种时空交融,物我两忘。
后来,我又多次见到 Diebenkorn 的画,每次我都能回忆起那个下午,那时的阳光,和那时的气味,重新体会到那种奇妙的晕眩。
这次美术馆的感悟,让我了解了一个不太会出现在教科书上艺术家,并深深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再讲一个故事。我们在教科书上经常看到意大利雕塑,知道著名的大卫像,但我其实一直没什么感觉。有一次在美术馆的一个角落,看到一个这样的小雕像:
Giuseppe Croff, Veiled Bust
我第一次注意到,坚硬的大理石,居然可以雕出如此轻柔剔透的轻纱的质感,仿佛吹一阵风就会飘起来。这个作者连 *** 页面都没有,但这个不起眼的雕塑,却让我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雕塑之美。
普通人与艺术作品的共鸣,更多来源于直观的视觉体验,在美术馆看原作所带来的感动,是看书看图片所远远不能及的。
2. 理解艺术家
想要理解一位艺术家,就应该去美术馆看他的作品。
阿尔伯托·贾科梅蒂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系列作品,是在杭州的光达美术馆。在此之前,我只看过他零星的作品,仅仅停留在感兴趣的程度,只是觉得有点特别。
Sculptures of Alberto Giacometti
在美术馆,我看到他的几幅雕塑,以及全套的速写版画 ——《无尽的巴黎》,我感受到他作品中冷峻的线条的意义,不只是雕像,更有他眼中的城市和人,感受到他塑造的无尽空间的概念。
Retrospective of Alberto Giacometti, Shanghai YUZ Museum
今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贾科梅蒂回顾展,展出了几百件雕塑和绘画,及大量的照片。我经受了一次过瘾的饕餮之旅,看着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丰满变得细长瘦削,从立体到高大空洞,真切的感受到他表达“孤立”的心路历程。
虽然我看过很多贾科梅蒂的资料和书籍,但这两次美术馆的经历,才让我真正理解他的作品,也成了他的坚定粉丝。
3. 世俗价值
所谓奢侈,就是拥有不必要的东西。物质如此,精神也是一样。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完全不必要的东西,所以欣赏艺术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但它一点也不贵。一个普通人,可以拥有和世界首富同等的欣赏艺术的权力,甚至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在美术馆,你可以参与各种导览和活动,讲解员有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有学校的教授和学生,在这些人的引导下完成一次艺术之旅,你会得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想法。
你还会看到各种儿童项目,有学校把课堂搬到美术馆,也有各种有趣的儿童创作。
你还会参与到这种有趣的讨论会,这是我看到的一幅场景:这群人里有年迈的老人,也有年轻人,他们搬着凳子,一幅幅的欣赏和讨论。他们并没有华丽的衣饰,但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宁静和深度,引人入胜。
4. 思考之地
最后一个故事。
我有一次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个“犹太人美术馆”,闲的没事就买了张票进去逛逛。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很“特别”:有丰富的介绍说明,墙上挂着很多看起来像屏幕的画框,但全是空白的:
An exhibition at the 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
我立刻紧张起来:这是屏幕没通电呢,还是本来就是空白的呢?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一个人花钱看这玩意是不是有点傻?我是不是被耍了?会不会有个摄像头在拍我然后放到搞笑录像节目里去?在一系列的WTF的表情中,我看完了这个展,然后深深的感叹 —— 犹太人确实是会赚钱。
其实,有很多让人感到WTF的艺术品,一个马桶,一幅空白画框,或者,两个、三个空画框:
你怎么看这些极度主观和观念化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最后
故事还在继续。
这些点滴的思考和感悟,会不断内化成自己的审美观,你会慢慢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画,怎么读懂一幅画。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读懂什么,那片刻的宁静和内观,也许正是我们越来越宝贵的东西。
下期预告
IN Live! 第三期预告
分享主题:购买商业保险防坑止损指南
分 享 者:@谢谢
分享时间:2016/11/21
分享形式:微信群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