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趣谈节俗春节(春节风俗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趣谈节俗春节(春节风俗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趣谈节俗春节(春节风俗谈)

中华民族有多个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但在我的记忆中最为人们重视的、同时也是最为隆重的、时间跨度最长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我生于1951年,今年已经71岁了,每当春节我都会对子孙们说些从我记事以来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趣闻轶事,子孙们都听得一头雾水,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是编的故事。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大部分习俗已经不存在了,已经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对于我这个曾经经历过的人来说,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节。过来二十三,意味着已经跨入过大年的门槛了。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炕火烧(烙饼),祭灶爷。并且是:祭灶、祭灶,一家都到。晚饭前要把烙饼放到灶爷像前,由家中长辈带领全家上香,送灶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美其名曰:“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回来保平安”。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全家人在来年才能过上好日子。

二、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之后,农村的俗语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个猪;二十六,煮猪肉;二十七,杀个鸡;二十八,杀个鸭;二十九,杀个狗;年三十,吃扁食(饺子);大年初一,撅 *** 作揖。因为过去农村的房子都是土坯房,而且取暖、做法烧的都是煤和柴,一年下来,屋里的墙壁及屋顶都是积了厚厚的一层灰,是必须要扫的,不能让灰尘留到来年。对于准备肉类的问题,过去不像现在各种肉超市都有卖的,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过年的肉类都是靠自己亲自动手准备的。所以,这些俗语基本上都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

三、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熬年,熬到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到院里放放鞭炮才能睡觉。

四、大年初一早上还得早早起来包饺子,饺子煮好后要先敬神灵,把饺子一碗一碗的放到灶爷、财神爷、土地爷等神位上,敬过后才能端回来吃。初一上午子孙们要给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给子孙们点压岁钱。大年初二是媳妇走娘家的时间,只要父母健在,丈夫是必须陪同妻子去的,这个风俗至今仍在延续。

五、从正月初三到十五这期间是看戏、听说书的时间,比较大的村庄搭的有戏台子,请的有戏班子,孩子们就跟着大人们到各村来回跑着看戏,因为都是露天的,也没有凳子,都是站着看的,孩子们就骑在大人们的脖子上看。文化大革命前(1966年)唱的戏基本上都是《穆桂英挂帅》、《柜中缘》《曹保山中状元》之类。文革后统一是《朝阳沟》,再后来就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说书的艺人大部分都是盲人,开场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说书不说书,先说四句诗。说的是天高够不着,斗大成的多,有病老难受,死了不得活之类的顺口溜。

春节的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个永恒的话题,亘古不变。

更多趣谈节俗春节(春节风俗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