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代人怎样过元宵节(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人怎样过元宵节(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代人怎样过元宵节(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国临时 *** 成立的时候,规定:改用公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从此,元旦这一天因为是中华民国的开国纪念日,便成为重要节日之一——元旦节。“元”即开始、第一、老大,“旦”是个象形字,即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一天中人们最早起来活动的时候,两个字连起来,就表示一年之中最早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古人也过元旦节吗?古人又是怎么过元旦节的呢?

古人也过元旦节吗?回答是肯定的。别看东西方国家都过元旦节,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误以为元旦节和圣诞节一样,也是从西方过来的舶来品,其实则不然,元旦节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哦。

据《晋书》记载,早在三皇五帝的时侯,“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么算起来,元旦离现在可是有4-5000多年的历史了哦。也有人会说,颛顼帝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么,根据孔子删定的《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思是说:正月的一个黄道吉日,舜在尧的太庙里,接受了禅让的册命,登基为帝。舜登基之后,第一件事便是祭祀天地和先帝尧,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年一年的开始,即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正”。

颛顼绝地天通

当然,古代的正月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农历却非《夏小正》莫属,因此,据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记载,夏朝实行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的方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夏代的正月又叫孟春月,即一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月,那么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而秦代却是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我们的这位大汉天子怒吼一声,都别给老子折腾了,重又恢复了老祖宗的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元旦定在正月初一的习惯,自此延续下来,直到清末为止。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一众开国领导们也决定与时俱进,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当然,为了区别古代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而把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也即“元旦”。

前面,我们已经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古人也过元旦节吗?现在,我们接着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古人怎么过元旦节?

古人怎么过元旦节?不同朝代的人们可是有不一样的回答哦。为了把这传统的节日尽量过得不传统,每一个朝代的人们可都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在神洲大陆上刮起了一股又一股时尚之风。

(一)先秦时期的傩戏

首先出场的是先秦时期的——“傩戏”。“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从原始社会,直到夏商周时期,傩戏一直都流传甚广。古人认为,“年”乃是一只怪兽,为了驱赶他,于是因此,在过年的时候,大型“傩戏”就不可避免了。元旦时期的傩戏场面一般都很大,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傩戏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手持大鼗(táo,即拨浪鼓)助兴,有戴面具披熊皮的各种方相与十二个年兽一同起舞;最后由骑兵驱赶着用木头制做的代表疫病的各种年兽的雕像扔到洛水里烧掉,总之场面非常隆重。

(二)汉朝时期的大朝会

接下来到汉朝之后,这个被他父皇称为“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的少年天子汉武帝继位之后,除了各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之外,对一般司空见怪的各种风俗肯定也是不愿墨守成规的,于是,又是一通劈里啪啦的改革:首先,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给自己取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取年号“建元”,以后还用了好些个年号,如“元光”、“元朔”、“元狩”、“元封”……等等。特别是到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除了传统的傩戏之外,汉武帝还发起了个“大朝会”,也称“正旦大会”。每到这天,文武百官都要到指定的地点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据史料记载,东汉时大朝会的地点就设在洛阳城的德阳殿。

大朝会的时候有一套极其繁琐的规矩:首先是在京的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要依次上殿为皇帝拜贺;其次是远道而来的地方的郡守和诸侯国也都要向皇帝拜贺,同时进行呈交文书的项目(这文书代表着地方一年的收支情况);最后,作为对文武百官朝贺的答谢,汉武帝在“正旦大会”之后往往会赐下酒宴,举行“百戏”。据文献记载,宴会之时,通常“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极”,也就是说,一边吃吃喝喝一边欣赏歌舞和节目表演,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年欢晚会。那时侯的节目表演有奏乐和百戏等,甚至有幻术表演,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杂技和魔术——“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想必是非常热闹的。

看完了大一统的盛汉,我们再来看一看分裂时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元旦的。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沿袭上古传统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村也开始上行下效推广起祭祀迎春、喝酒、鞭春牛的活动了。

据《初学记》记载:“子妇曾孙,个上椒酒于家长。”也就是说,在元旦的时候,子孙后辈要向长辈敬献花椒酒,寓意着了孙昌盛。除此之外,如果出门拜贺,人们也会提上一坛柏酒,这是一种由柏树叶浸泡而成的酒,寓意着松柏常青,祝您身如松柏、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家喝花椒酒,出门送柏酒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而周代为庆祝元旦就开始流行的祭祀迎春、鞭打春牛活动也在三国时期,由地方 *** 普及到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每年夏季,首先由中央历法部门,一般是钦天监,预测出来年立春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决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条土牛和一尊句芒神的造型。接着,各级地方 *** 都按照这个规定和样式,也如法炮制好一套。到了立春那天,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在都城先农坛前迎春鞭牛,各级地方长官和佐二随员带领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神话中的春神,也叫木神,主管树木的生长发芽)就站在土牛的前面,表示农事早;如果立春正值岁末年初之际,就让句芒和土牛并列,表示农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安放在土牛身后,表示农事晚。在平均文化水平不高、一般老百姓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古代社会,大多数农民其实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排列顺序来掌握立春的大概时间,从而进行新的一年的农事准备的,所以土牛也叫“示农牛”。

鞭打春牛是一个极其隆重而热闹的场面,按照贯例:一般是首席长官用装饰华阳的“春鞭”先抽“春牛”(泥塑)第一鞭,接着按照官职大小、排位高低,众人依次上前鞭打。等到春牛被打得稀巴烂后,围观的农民群众一拥而上,争着抢夺春牛的碎土,据说把这种土扔进自己田里,今年就会获得丰收。此外,亦有地方用纸扎春牛的,并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等到“春牛”被鞭打破了之后,原先装在春牛肚子里的五谷就会流出来,亦是丰收的象征。

清朝后期,封建 *** 已不再把农事放在重要位次,迎春鞭牛的仪式于是逐渐废弛,农民们便自己组织这些活动,加上自己的创新,使鞭打春牛这项元旦活动更加热闹,增添了抬着句芒神和春牛 *** 、唱迎春歌等许多内容。春牛都享受披红挂彩、招摇过路的待遇,虽然最终不免被你一鞭、我一鞭打得稀烂。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民国。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往下而来的朝代可就更好玩了,首先是号称万国来朝、荣耀万年的大唐气象,接着是号称近世中国、视唐为孤陋寡闻的富宋。这两个朝代既然如此繁华,在元旦节上可就更不马虎了。

(四)唐代的春盘

唐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除了把以前朝历代的各种元旦习俗都继承了之外,似乎更加注重吃饱喝足,据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记载:“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胶牙场。”可见,在饮酒上,唐代主要以屠苏酒为主,这是从南朝开始,兴盛于唐的风俗。屠苏酒的来历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酒是药酒的一种,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东晋有名的道士葛洪,就曾经用细辛、干姜等炮制过屠苏酒。

所以,我们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五辛盘:五辛盘是用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椒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的食品,可散发五脏的浑浊之气,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就曾经在《食忌》中写道:“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病气。”另外,在孙大医师的另一本书《养生诀》中也写道:“元日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黄帝内经》中的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当时的胡椒可是一种很珍贵的佐料,是只有上层贵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因为这货中国不产啊,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直到到宋代,也只有广东地区有,且产量极低。大量的胡椒依然依靠从西域进口。所以这玩意在达官贵人手里相当贵重,在中世纪欧洲甚至跟黄金等值。比如,唐代宰相元载,因为广结党羽又贪得无厌,被处死前抄家时,光从他家里抄出来的胡椒就有800石,换算成现代的单位就是60多吨。

看完了唐,我们再来说说五代十国和宋代的元旦节。

(五)五代十国到宋代

一说到五代十国的元旦节,首先咱就不能不提一下时下过年唯一跟古代没有什么变化的一项习俗,贴春联。

有人说这贴春联古以有之,但说不出个所以然,也有人说,东晋大年三十,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就在自家门上贴过自己亲笔写的诗词。但不管怎么说,正儿八经地专门因为春节而写对联的,就不得不说说五代时期的后蜀亡国之君孟昶,别看五代十国的国君大多数治国能力不行,但在舞文弄墨方面却还挺擅长的,比如同一时期的李景李煜父子。别的咱也不多说了,话说在蜀国灭亡的前一年除夕,蜀国后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写两句吉语献岁,没成想这辛大学士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象样的话来(估计快亡国了,实在是无吉可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孟昶因为嫌弃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有史可证的春联。

自从孟昶投降北宋之后,这元日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就渐渐流行开来了。直到明朝攻下南京之后,朱元璋更下令家家户户过年时必须贴春联,甚至自己元旦节这天微服私访的时候,还给一户人家写过春联,由于对方是阉猪人家的,所以朱元璋的上联写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下联对道“一刀斩断是非根。”

宋代怎么过元旦呢?最让人欢迎的莫过于放假了。时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提到“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黄金周了。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为了防止老百姓们闲下来无事生非,做出一些有违道德伦理的事来,于是乎, *** 允许老百姓们从元旦这天开始,可以连续三天参与一种叫做“关扑”的游戏。所谓“关扑”,就是一种带有 *** 性质的游戏,就好比我们现下春节没事可干的时候叫上几个亲朋好友来自已家打点小牌乐呵乐呵一下的活动。关扑中,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当然,对于达官贵人来说,铜钱可引不起他们的什么兴趣,所以有的关扑的赌注就下得比较大了,比如车马、地宅、歌姬、 *** ,都可以作为赌资。在此慎重奉劝各位一句,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千万别做有违国法的事情。另外还有关扑购物方式,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抽奖活动。

当然,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 *** 外,北宋时期的元旦节,前朝历代该有的习俗它也一项不落下,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谢、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许多西域的饮食风情也进一步地渗透到 *** 的饮食中来,比如,元旦节这天,很多家庭都会吃一种叫做素饼的东西。《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着:”(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节还真是到处流光异彩,热闹非凡。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以 *** 为主的朝代的元旦节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元代和清代统治者,他们又是如何过元旦节的呢?

(六)元代的白色元旦节

首先,从汉代以来的大朝会依然热热闹闹地举行着,晚上游灯赏灯、元宵春卷一样不少,并且更加繁荣,毕竟,元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更广阔的一个朝代,所以下面的属国也就更多了。有元代诗人贯云石的元曲为证“[北正宫端正好]一声莺报上林春。五更鸡唱扶桑晓。贺三阳万国来朝。践天街车马知多少。端的便塞满东华道。”

如果要说元代元旦节与历代最为不同的,当然是在着装上面。大家都知道, *** 过年过节喜欢红色,表示吉庆,同时讨厌白色,所以在有人仙逝的时候才着白色;而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蒙古族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高贵、纯洁和善良;也喜欢“九”字,表示多或者丰满的意思。在一本有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曾经记载了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见到蒙古大汗后的情景,同时也不乏对当时蒙古人的习俗的记载。据马克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因此,元旦这天,依照自古以来的习俗,由蒙古大汗率领一切蒙古臣民,从正月初一开始全体‘服白衣’、‘皆白袍’,互相馈赠白色之物。元旦这天,元朝各地蒙古部落纷纷向蒙古大汗进献九十九头白色的马匹和骆驼,臣属国大汗还要进献九十九头白色的大象。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细想一下,元旦那天,数处入贡的白马十万余匹,大象五千多头,用锦衣装饰,背上各背着二个精美的宝匣,里面满盛着供宫廷需要的一切金银器皿甲胄等等,另外有无数骆驼身被锦衣,负载着日常必需品,全部罗列队伍到大汗跟前,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堪称世界奇观。

(六)清代的元旦节习俗

清代的元旦节,也许是因为历朝累积叠代的缘故,较其他朝代更为繁琐,往往从凌晨两点开始,直到正午时分举行宗亲宴才算告一段落。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从雍正帝开始的元旦开笔典礼和看戏两样。

在嘉庆的御制诗文里曾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典礼的相关情况:“予于乙卯宣谕立为皇太子,即蒙召至养心殿东暖阁明窗,教以先朝留贻例典及开笔御用法物。其制于每岁元旦子刻,即躬诣是处,案设金瓯一,中注屠苏,玉烛一,手引发光,先御朱毫,后染墨翰,其笔管端镌字曰:万年青,管曰:万年枝,各书吉语数字,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复进本年时宪书,流览一通,以寓授时省岁之义。诸器物经用毕,皆一一手为料检,饬司事庋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元旦节子时(11-12点)开始,亲手点燃蜡烛,用金瓯盛满屠苏,然后把笔先醮上屠苏,再沾上墨汁,写下吉利的话语,然后,再浏览一遍当年的历书,表示授时省岁的意思,最后,所有用过的器物,全部都要交付有司收藏起来。这个典礼一直持续到光绪帝1908年元旦。

至于看戏,得先从四大徽班进京祝寿说起,虽然不只是元旦节才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也都有,但最隆重的无疑还是元旦节听戏。届时,不论是紫禁城,还是颐和园,都搭建了各式各样的戏台子,以便皇亲宗室这些位高权重的资深“票友”听戏。光绪三十四年(1908)元旦,光绪帝陪着慈禧太后听戏的阅是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在畅音阁大戏楼北侧。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为了庆祝慈禧太后40岁寿辰时看戏还修整过该楼,此后慈禧太后常常在这里听戏。

更多古代人怎样过元宵节(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