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王君安印象·胡芝凤,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王君安印象·胡芝凤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王君安印象·胡芝凤

因为看到有用户说王君安唱得“没有骨头,绵软黏腻”,受到了冲击,于是将胡老太太这篇文章翻了出来——我觉得写得很好,并且与我的感受极符合

胡芝凤和小芳是同辈,曾醉心于原子科学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个活成传奇的老太太。看戏的朋友应该都看过她的京剧电影《李慧娘》

我第一次见王君安是在苏州,那是2007年,侨居纽约挚友尹继芳正好从美国回苏州,约我午餐相叙,并说她会和以一位“小朋友”一起来,我问“是哪位小朋友?”她答“王君安”,“做什么的?”“越剧小生”,“噢?……”

餐桌上见到了这位王君安,很年青,很清秀,简装素面。我现在一点也记不起当时她的穿着打扮,有一点倒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她很安详,不善客套,说话带着腼腆的微笑,气质像个学生。

经继芳当面介绍,王君安是尹桂芳老师年纪最小的嫡传弟子。尹桂芳老师是久负盛名的前辈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派艺术的创始人。她的唱腔柔和清雅,表演格调大方洒脱,颇显骨力。我看过她的戏,令我特别有记忆和敬佩的是《屈原》,她忠于塑造角色,粘上胡子作老生扮相,非常难能可贵!屈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角色,尹桂芳老师的表演很有深度。尤其“天问”这段戏,在节奏转折中见 *** ,在舒展凝沉中见豪气,撼人心魄,感受到她不凡的艺术修养。1959年,听说尹桂芳老师领衔的芳华剧团被支援到福州去时,大批观众闻讯赶至车站卧轨阻拦,不忍尹桂芳老师离开上海。(1959年时的胡芝凤已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肄业,拜梅兰芳为师)

那天午餐谈话中,让我感到好奇的是,王君安1996年赴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求学,学的课程竟然是“经济金融管理”,我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她于2001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我不禁暗自赞叹!我问她:“回来打算做什么工作呢?”她答:“回芳华剧团唱戏”,“哦……”在经济大潮的今天,她学的金融学科大有施展,她却回国坚守戏曲阵地,不禁引起我对她的好感。

2009年,经尹继芳推荐,我应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汪班先生,何勇先生以及海外昆曲社之邀,去纽约讲座。在纽约,继芳给我看了一些王君安的一些录像,当我看到王君安演出的《出猎》时,我脑海马上映现上世纪60年代,我多次看过尹继芳演出的苏剧《出猎》中。那时我是苏州市京剧团演员,尹继芳是苏州江苏省苏昆剧团的小生演员,这出《出猎》庄再春老师群扮演李三娘,她那细腻传神的表演堪称一绝,精致到李三娘从“井中”提起水桶,在“井边”费力地一搁,其节奏力度,让人感到桶里盛满了水。尹继芳是昆曲前辈沈传芷,方传芸,周传瑛,徐凌云等老师培养的演员。她在《出猎》中扮演咬脐郎,那“小将军”既英武又稚气的神情,那台步,圆场,身段的功架,那母子间相互从无意动问,到有意试探,最后要相认到不能相认的复杂心情,在表演节奏和情感交流上,感人至深,只要一想起这出《出猎》,我眼前就会跃出庄再春和尹继芳塑造的艺术形象。当我看到王君安的《出猎》时,奇了:“她是向谁学的?”“是向我学的”继芳说。“什么时候?”“哦,早了,那时她大概才14岁。是尹桂芳老师在1985年让我为尹桂芳移植为越剧的,后来尹老师还让我为王君安导演了我和(?)薇薇编、导的《求方遇美》。这是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进修班的作业。”我明白了,难怪王君安的身段、功架有模有样,很有规范。

与尹继芳谈到怎样与尹桂芳老师相识。她说缘于1958年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到苏州开明剧场演出。当时苏昆剧团在苏州新艺剧场演《狸猫换太子》,尹桂芳看了戏后,让开明剧场经理石梦平相陪到后台找继芳。问她为什么名字叫“尹继芳”,继芳告诉她,父亲姓尹,母亲叫荷玉芳,她又属于苏昆“继”字辈,所以取名叫尹继芳……就此与尹桂芳老师结下忘年交的情份。1979年至1981年间,继芳曾被尹桂芳老师借去为她的演唱会及重建“芳华”。

继芳说,王君安的运气很好。1981年考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学员班,1986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校,曾到上海进修。这个出生越剧家乡浙江嵊州的12岁小学员,嗓子音色圆润,低音区温醇,扮相俊逸。几乎具备一个尹派小生所有的资质。所以,王君安一开始学戏,就得到尹桂芳老师的慧眼赏识,成为嫡传弟子,王君安称尹桂芳为“太先生”,得到尹桂芳手把手的悉心授教。一招一式,一字一腔,无不倾注了尹桂芳老师培育的心血。王君安学艺练功非常刻苦,除了练文戏的唱、念、做功等,还练劈叉、把子、跟斗、翎子、靴子功等武功。先后演出十余出尹派名剧以及新编大戏。虽然当时尹老师行动已很不方便,但王君安演戏,尹老师总会亲自把场。每场演毕,尹老师都亲自上台参加谢幕,感谢大家对“芳华”的厚爱和对王君安的支持。可见尹桂芳老师对这个年青学生寄予的厚望!王君安不负师望,可谓“少年成名”:1986年,16岁的王君安,作为年龄最小的尹派传人,在“尹桂芳流派越剧演唱会”上演出《盘妻索妻》一折,展露头角,大获好评;17岁那年,王君安在《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在上海演出客场一个多月,最长的谢幕达30多次。还先后荣获福建省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一等奖,首届“水仙花”演员奖,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90年“霞飞杯”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越剧新星”光荣称号,1994年她主演的《玉蜻蜓》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以及或越剧“小百花金奖”。

今年四月,我在上海探亲,一天晚上,无意中扫了一下电视剧,正在播放天蟾舞台的越剧,小生演员风度翩翩,很有气度。感到有些面熟,再仔细一看——是王君安!她的表演吸引着我看了下去,直到谢幕。……整场表演让人感到是一颗真诚、舒展的心再向尹桂芳老师汇报,在与尹派艺术对话:

《盘妻索妻·荷亭》中,王君安饰演梁玉书,面对“思亲守孝”的新娘对她的冷漠,耐心劝慰并猜她的心思,唱腔婉转缠绵。表现了人物厚道和大度,甚至有点“傻”气的性格。

《牡丹亭·叫画》是她向岳美缇学习的,王君安吸收了昆曲表演的精华。柳梦梅从感叹大花园的苍凉到拾到画的欣喜,从细细揣摩画像,到悟出是梦中人的相赠……把人物的层层思绪变化,演绎得细腻韵致,“听画”时的那副眼神和表情尤其令人忍俊不禁,塑造了柳梦梅的“痴”情。

《山河恋·送信》是当年越剧界前辈“十姐妹”合作的剧目。王君安扮演的申息是个侍卫。王君安的身段工架很具“帅”气,这段带有调侃色彩的对唱,处理得流畅圆浑,风趣独具。

在《红楼梦·共读西厢》中,贾宝玉的表演和唱腔灵巧俏丽身段节奏明快,突现了贾宝玉的一股“朝气”和“稚气”,却又蕴含着人物一种志向。

在《红楼梦·金玉良缘·宝玉哭灵》中,当贾宝玉发现调包计,王君安的表演 *** 四射,颇具爆发力。“活着也能常相见,死了也可葬同坟”、“你被逼死我被骗,我恨世上风刀和霜剑”既深沉又激越的声乐形象,将贾宝玉的伤心、绝望、控诉的 *** ,揭示得入木三分,动人心扉……在观看这台戏的过程中,电视中不时传出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作为尹派传人,王君安继承了尹派唱腔委婉隽永的神髓,还发挥了自己音域宽,音色亮的特点,使尹派唱腔更具骨力,她那漂亮的音色,把尹派的神韵体现得更加优美。王君安十年留学,正如尹桂芳老师在世所期望的,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文化底蕴和生活阅历。虽然阔别舞台多年,功底犹存,经过近几年舞台的恢复,她的表演让人感到游刃有余,看得出她在塑造人物深度上所下的功夫。

处于兴奋,当晚我发了个短信祝贺王君安,她回复说她正在福州排戏,这个“纪念尹桂芳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专场是几个月前在上海演出的录像,不是直播。我说“很成功啊!”她答:“我仍旧只是学尹派的新人……”作为已经出了名的演员,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这是令人欣慰的。

我给纽约继芳打通电话,说我觉得王君安的表演上了个台阶。她说:“是吗?!”大概由于我我还不曾这样夸过王君安,所以她回答显得有些疑惑。我向她叙说我看戏的感受,并说王君安的口型也有改善,因为我曾向她提醒要注意口型的美感。继芳告诉我:“幕间的独白是王君安自己写的。”“哦,难怪比较感人,是真挚感情的流露!”说着,我忽然想起不久前在上海电视中看到“白玉兰”颁奖,便顺口问继芳,王君安有否去报评“白玉兰”?继芳答:“唉!一来是她很谦虚,总觉得自己不够。再是由于她不了解,评委需要看了戏才能评,可是剧场早就一张戏票也没有了。王君安这人就是这样,戏外的事情都弄不清楚的。”这倒很能理解,专心唱戏,是顾不了其他许多,我们年青时唱戏,也从来不懂管其他的事。

最近继芳从美国电邮来一些多年来有关王君安的艺术评论和报导,评论中有几句对王君安的评价很生动:“安安静静的人,一颗干干净净的心”,“品行端正,气质优雅……”我感到这些评论不算夸张,王君安在舞台上具有一股优雅、平实、灵动,清新之气,不造作,不卖弄,不媚俗,这是十分可贵的。

我想,这与她生活中踏实,不浮躁的性格不能说无关,所谓“戏如其人”,演员的艺术气质往往是人品的折射。她与尹桂芳老师多年朝夕相处,尹老师谦和、坦诚,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高洁人品,从小就潜移默化在王君安身心发芽。

作为尹派第五代传人,2008年王君安当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艺术”福建省级传承人。我默默祝告尹桂芳老师:在尹派艺苑中,您又有一位传人成材了!

更多王君安印象·胡芝凤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