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此曲最初见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4)张椿撰辑的鞠田琴谱稿,曲目为四大景,曲谱仅只“春景”一段,谱旁附有歌词。此后即不再见于清代各家刊、抄琴谱。直至民国七年戊午,(1918)才又在杨时百所撰辑的琴学丛书琴镜中刊出,为八段无词之曲,标题 *** “抄本”的字。其实我们知道是由杨时百的琴师黄勉之传的谱,已较张椿的谱稿大为繁衍。鞠田琴谱所收,虽非全貌,也无从知道它原有的段数,然与琴镜本还是有相同之处。这一曲的来源,可能原是清代晚年很流行的民歌,张椿采取了其中一部分,编为琴曲,(鞠田琴谱里面的琴曲很多是将昆曲、说唱曲、民间演乐编成的。)黄勉之传的那个抄本,则整个将它吸收编了。也可能是经黄勉之和杨时百或黄的老师再加工发展了的。
本篇所采的这一谱本,则是王仲皋传出,改名杏花天,原注云:“即四大景,原曲共八段,此谱删为四段。”由陈天乐整理后,再经管平湖改编王迪整理的,与黄传杨刻之本,实同出一源,或者就是据琴镜本删改而成,也很可能,因为王本是在不久以前才传出的,已在琴镜刊行之后若干年了。
从改名杏花天三字来看,则任然只是四景中的春景。曲情奔放活跃,潇洒发扬,象征着春风和畅,万物争荣,百花齐放的气概。全曲多用两弦双弹同度或五度、三度的和声,一开始就以齐撮、泼刺的指法连贯而下,声势已自壮阔,而至终曲,共用了六十三个齐撮,二十八个泼刺,不但不嫌其重叠繁复,而且愈觉其充沛有力,能显示出生气蓬勃的气氛。原始作曲者在技法的安排上,也是敢想敢做,别开生面的。何况又经过好几位名手前后加工删节改编和整理,更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为大众智慧劳力结晶的一个善本。
顾梅羹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八日識于沈阳音乐学院
更多古琴咨询请关注栖鹤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