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

思考是我们在主观世界中做的最频繁的行为,也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主观行为。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思考的高效性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学习与思考作为对知识体系管理的两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前面的章节中对学习的一般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开始对思考进行一些探讨。相比于学习,思考的过程更抽象,探讨的过程中更复杂,因此这里仅仅是进行一些比较浅层的探究。

还有就是大部分人坚信“思考要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的浪漫主义理念,认为对思考进行一些抽象式的“明确”是不可取的。笔者个人并不这样认为,思考是思维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无束缚的思考是对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不确定,也不意味着没有“过程”进行约束。相反,思考作为主观世界的一个思维活动,追求的应该是确定性,而不是“野马式”的狂奔。正是出于对思考确定性提高的追求,才对思考进行抽象与探讨,探讨思考的一般形式与过程,使思考的过程有更高的确定性。

思考的实质

抽象来讲,思考是应用基本思维元素,对特定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结构化这些信息的过程。如果沿用之前的思维模型y=f(x)来对思考进行总结,那么思考的x为一些特定的信息,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单纯的信息;f是综合应用基本思维元素的方法,y为思考的结果。其实思维模型y=f(x)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种方法,这里用这个思维模型来抽象思考也仅仅是一个妥协。前面也提到,基本的思维元素可以抽象为:还原思维、整体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简化思维等六个。

对于输入的x一定为一系列相关的信息素材,单独的x是不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通常的信息素材都是以簇或团进行输入的,因此这里的x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包括他们之间的联系。而应用f得到y 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一系列x整理联系的过程。

思考的对象

在主观世界中,从整体的角度可以把思维分为:元素、结构与联系、环境三种。这里的环境是指主观世界,先不进行考虑,因此思考的对象可以从元素、结构与联系这两个方面来考虑,而结构的基础是联系,因此思考的对象可以简单抽象为两者:元素、联系。同样思考的结果也是这两者或是两者的结合。

如果从思考对象的角度来看待思考,那么思考就是:由联系寻找元素或由元素整理联系的过程。

元素

元素是思考的实体,没有元素的参与是无法进行思考的。思考元素是可以明确定义或描述的信息、知识等。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经过思维处理后,在知识体系中稳定存在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信息。

思考元素理论上讲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通过联系与其他元素共同存在,但由于思考通常是由大量元素整理联系或者由元素间的联系寻找元素的过程,因此这些元素通常都是相关的,不相关的元素对思考过程并没有意义。

思考元素一定是明确定义或描述的信息。因此在思考中对元素的相关操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明确化。如果一个信息在思考阶段并不是明确的,那么这个不明确很可能就是制约思考的主要问题;其次这个不明确也可能会给思考带来额外的负担。

联系

不同于元素是实体,联系是实体间的一些特定关系的 *** ,是依赖于实体的,自己并不单独存在。基于客观联系的普遍性,因此联系不会存在孤立的联系,即仅仅两个个体间有联系,而其他个体与这两个个体均无联系的情况时基本不存在的。

引用休谟的观点,理念间的联系产生于联想,而联想则由三种关系导致,分别为:相似性、时空衔接性、因果性。因此基于这个理念,对于思考来讲,联系可以分为:因果关系、同属关系、关联关系、从属关系等。因果关系应该是思考过程中经常需要操作的联系。在通常的思考中,需要整理的联系并不是单一的这些联系,而是这些基本联系的组合,即结构化的复杂联系。也正是由于在缕清这些复杂的结构化联系中存在困难,因此使思考变得复杂。

其实对于联系来讲,整理联系的关键一点是解除耦合,即把需要整理的复杂的结构化的联系中分解成这些单独的联系,使各个联系间的“耦合”降低,关系明确,然后按照单独的联系来逐步整理即可。分解结构化的联系的基础是知道有哪些基本的联系,有了这些基本联系的意识才会进行联系的分解和解耦。

思考的结果

思考的结果是特殊的思考对象。思考的对象包括元素与联系,因此思考的结果也不会产生其他的东西,因此思考的结果也可以分为两类:得到元素、得到联系。得到元素的思考通常期望等到的是可以明确定义的信息,即得到的关注点是“什么样”;而得到联系的思考通常期望得到是元素间一些稳定的联系与结构,即得到的关注点是“怎么样”。

比如工程师在寻找一些软件漏洞或一些设备故障时,就是典型的得到元素型思考,期望得到是一个对故障或漏洞的确定描述;比如在我们总结知识时的思考就属于得到联系型思考,期望得到的是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进而使知识成结构地保存在大脑中。

其实在很多时候,对思考结果提出一个猜想,然后证明这个猜想的正常与否的思考要比没有猜想的思考更高效一些,无论是对于单次思考还是整体而言。在思考中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不仅可以为思考进行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而且也可以融入自己的看法,为思考独立性的逐渐提高提供可能。

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法是对上面提到的综合应用基本思维元素方法即f的实例化表达,思考方法就比较丰富了,而且一个思考方法中通常会表现出多个基本思维元素,常用的思考方法有:假设、归纳、演绎、抽象、形象、联想、想象等。其中假设方法在所有的思考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假设

假设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思考方法,无论在哪个领域,假设这种方法都非常高效。歌德对假设就有非常高的评价:“假设是科学的天梯,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其实无论在科技领域、侦探领域、哲学领域,假设方法的应用非常有重量。而且假设一般都会为其他思考方法的提出提供一个契机。

假设方法主要的思维元素是简化思维。通过引入一个适当的思考元素或思考联系作为一个人为的、暂时认定的前提(即假设)来连接现有的思考元素或思考联系,从而使思考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前提引入的比较合适,这会使思考过程更简单、明了。而且通常来讲,引入假设的过程是一个降维的过程,引入正确的假设其实就是未引入假设的一般性的特例,通过降维会使一些高维的联系变的简单,进而满足当前的思考。科学技术中对理论的研究就经常采用引入特例假设的方式来使问题有解。

假设在思考中扮演着连接的作用,合理应用这个方法经常会有柳暗花明的豁然。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并不是一定成立的,因此在应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这个假设是假设,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客观真理,如果当成一个客观真理或事实,那么通常就会因此犯主观错误。

归纳

归纳应该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思考方法。归纳通常是把一系列的思考素材进行汇总,通过总多元素间的联系来得出这些元素间的一些稳定、普遍的联系结构。归纳方法为“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

归纳的思考方法应用整体思维、抽象思维比较多。归纳通常看重的是这些相关元素间的整体关系,并且这个整体关系的得出通常依赖于抽象,归纳后的结果通常要比开始的思考素材高一个层次。归纳的结果可以为联系,也可以为元素,当为元素时,多为更抽象概念。

演绎

演绎也比较常见,多服务于因果型联系的整理。演绎通常的方法和模式比较固定,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其实这三种方法都是“三段式”结构。最常见演绎的为“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通常来讲大前提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假设”,小前提为和思考相关的一个小领域。演绎是“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

演绎的思考方法通常用来对因果、关联关系进行整理。演绎中应用还原思维、形象思维比较多。演绎的结果可以为元素,也可以为联系;即使结果是元素,但思考过程中联系会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

抽象

不同于归纳,抽象虽然也是“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但思考的结果多为元素。抽象其实和归纳很类似,仅仅是对思考结果的倾向上不同。抽象更侧重于得出一个一般化的、高于思考元素层次的共相概念,即得到的结果是满足于所有元素的共相。

抽象通常来讲是基于归纳而高于归纳。归纳通常完成比较浅显联系的整理,而抽象则是对元素更严格、更一般的联系的整理。抽象的结果要比归纳的结果更“可信”,定义更明确。

形象

形象思考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抽象相对应,即由共相概念得到满足该共相的一个特例。通常来讲,形象思考方法的思考结果也是元素。

形象法应用比较广泛,有非常多的方法分支,如降维、打比方、举例子、类比、图示等。形象法虽然分支比较多,但原则不会变,即概念的实例化和特殊化。其实举例子就是降维的一种,通过举例子,把一个抽象的共相概念转换到一个共相的特例上面,进而实现了该抽象概念在某个维度的降低。严格来讲,图示也是降维的一种。

打个比方,水果是一个抽象概念,而苹果是一个水果这个抽象概念中的实例。如果在解释水果这一抽象概念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以苹果为例来讲授可以让人们明白水果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举苹果这个例子时,水果的概念就实现了降维。

联想与想象

不同于上面几个方法的明确性和客观性,联系与想象更多的侧重于从主观层面对联系进行整理。联想与想象方法相近,程度上不同。联想关注的是多个对象间的相似性,由相似性而得出联系;而想象更多是出自于主观建立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联系的梳理。在思考方法中,想象采用的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象的主观性太强。

联想通常会建立一些不是太稳固的联系,这些联系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但不同于想象那样主观。在思考方法中,联想通常解决思考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时的困境,通过联想整理出的比较弱的联系来为“真正的”联系提供指引和可能。

思考的一般过程

思考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程,但抽象来讲思考过程都是一样的。思考的一般过程可以抽象为:获取思考素材、确定思考类型与方法、整理联系、得到结果这四个过程。整体上讲思考是迭代的过程,会不断重复前三个过程,直到得出合理结果;整理联系是思考迭代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思考最耗时的部分。

获取思考素材

思考元素是可以明确定义或描述的信息,获取思考素材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明确定义或描述的过程,收集需要进行思考的明确信息。

在主观世界中的获取与客观世界中的获取不同,因为在主观世界中的获取其实本质上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获取,而是把这些杂乱的、尚未明确的信息或知识从不同的知识体系或思维体系中整理清晰、定义明确的过程。当然也有很多时候需要有新的信息输入到思考过程中,但这些信息先进入的是主观世界。

思考的对象包括元素和联系,同样获取的思考素材也包括两部分:元素、联系。在思考过程中,相比与元素,联系更容易被忽略或屏蔽。这是由于元素是实体,而联系依赖于元素而存在,因此联系的可见性更弱。

其实在思考中,有很多情况下都对思考的结果有一个预期的判断,而把这个预期当成一个思考素材输入后,会使思考更高效。这个预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无论如何,这个预期很可能会提供思考一个方向。

确定思考类型与方法

由于从结果上划分思考,思考类型可以分为得到元素型和得到联系型两种,因此我们还应对思考的这两种类型进行明确。在明确好思考类型后更有助于对思考方法的明确。

其实在确定了思考类型后,就可以应用思考方法进行思考了,思考的具体方法会在迭代思考中不断进行修正、提出等。思考方法是解决直接问题的,因此在思考的刚开始并不会太多明确。

思考方法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预期的提出。通常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时,可以更容易确定思考类型,进而确定思考方法。通常时候,当思考没有方法时,多为预期不明确,这个时候可以适当采用提出假设的方法来提出一些预期,然后再根据这些预期来结合已有的思考素材进行方法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思考方法确定后,思考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了,剩下的仅仅是不断进行联系的整理,进行迭代修正的过程。

整理联系

联系的整理过程就好像是拼图一样,不断思考就好像是在不断试探,尝试构建整体的过程。联系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明确思考元素间联系的过程,把主要元素间的主要联系拼通了,联系的整理也差不多就结束了。

类比于拼图,根据客观世界的聚类特性,思考的元素也是成堆聚类,堆内联系明确而稳定,而不同堆间的联系并不是很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迭代来构建这些不是很明确的联系。这些联系构建的越完整,对思考结果的得出越有利。

思考的迭代过程主要是体现在对思考元素的获取、思考方法的应用、联系整理等的迭代。思考的本质是不断的迭代,迭代的次数与深度也决定了思考的深度,而迭代的次数和联系整理的完成度直接相关。

思考中捕获的思考元素与思考联系仅仅是客观总量的一部分,而且预期要获取的思考结果也是客观总量的一部分,都是占主要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打个比方,思考有时并不需要把拼图全部拼好,而且通常是不可能完全拼好的,往往仅仅需要或只能把主要部分拼好就可以得出结果了,但这个时候得出的结果并不是百分百可信的。因此,思考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浅层思考更多的是对联系简单的整理,通常停留在表层,应用的联系比较少,因此迭代的次数并不会很多;深层思考应用的联系较多,联系间的耦合、元素间的交联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更多的迭代。

得到结果

上面也提到,思考的结果无非就两种:元素与联系。但无论是元素还是联系,前提都是把主要的元素间的主要联系捋通。对于得到元素的思考,结果是从这些主要联系中可以“推测”出元素;对于得到联系的思考,结果是从这些主要联系中分离出期望的联系。

其实如何定义获得的结果是“合理”的结果,通过主观世界的判断并不是很容易得出。如果不考虑通过客观现象来检验结果,仅仅通过主观世界来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的评判,我们通常通过逻辑自洽来检验。逻辑自洽其实严格意义上是全部的元素间的全部联系捋通,但由于全部整理这些联系与元素几乎是不可能,因此通常在实际中的逻辑自洽是指把主要元素和主要联系完成捋通。

因此在现实中,思考的结果通常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而是含有比较多的主观成分在其中,其中最大的成分是对主要的判断。因此思考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还要通过客观现实的检验。思考的有效性关键看的是对主要元素与联系的逻辑自洽是否判断正确,这也是人与人思考不同的主要来源。

在完成逻辑自洽的检验后,我们就可以把思考元素或联系公布出来,即得出真正的思考结果。

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