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上一期我讲了一个话题“初恋情结怎么破”,今天的话题是“感情是否越曲折才越爱”?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沉溺于这种“虐恋”的关系当中?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曾领着宝玉看了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对于男女之情多少有些警示的意思,不过宝玉所收到的感觉更多地应该是好奇,是对于这份纠缠之情的渴望。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会陷入到这些纠缠拉扯不断的风月债之中而难以自拔呢?那么我们就尝试从精神分析的理论中解读人为何沉溺于痛苦的虐恋关系当中无法脱身。
无论是电视中还是现实中,可能你都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是如此了解Ta,关心Ta,但ta这个人身上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心中充满了各种怨恨和各种不满,狠不得此生再也不见ta;结果呢?口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虽然狠ta,却无论如何都无法离开ta。生气时恨不得永远和对方分离,但安静下来呢?又开始疯狂地想念对方,恨不得迅速跑到对方身边,钻进对方的怀抱。无论是正在恋爱的或者已经分手的,还是正处在不伦恋关系中,尤其是处于第三者位置上的人,都会纠结在其中,一方面明明知道对方的态度和自己的想法,客观上不可能有结果,但无论如何都放不下,在这种纠缠中,如同飞蛾扑火般陷入其中,痛苦万分。深陷其中的每个人既纠缠,又痛苦,却始终无法分离。
在Todd看来,造成这种纠缠的虐恋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有一类处于虐恋情结中的人是极低自尊的人;第二类则是心理受童年经历影响造成潜意识的“趋痛避乐”。
第一类是极低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相信自己不够好,相信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因此当出现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他们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估是一致的。而那些很喜欢他们的人,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因为在那些人面前,他们觉得不真实,与他们对自我的评估不一致,因为自我评估一直暗示他们,自己不够好,没人会真的喜欢自己。
人的心理很微妙,我们会首先追求真实的存在,然后才追求幸福的存在。所以当这类人认为自己“不被喜欢”才是应有的真实,那么他们就会一直陷入痛苦的情感中。
所以低自尊对于我们尤其是女性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属性,小时候缺爱、过于自卑都可能导致低自尊的产生,一旦发现,一定要增强自信,清空自我,调整后再开始恋爱,否则将会永远陷入这种循环的恋爱失败中。而第二类,情况则复杂得多,就是上面提到的童年心理创伤造成的心理扭曲。
说来奇怪,人的心理机制一般是“趋乐避痛”,也就是说我们喜欢开心的事物,躲避痛苦的事物;但很多人眼里的爱情好像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越痛苦的恋爱越证明自己爱得深,究其原因,其实是受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影响,再加上受一些影视剧、言情小说等的毒害,它们描述的虐恋,让年轻人误会只有虐爱才是真爱。这种认知是对心灵施加的欺骗,让我们的头脑在痛苦和深爱中画上了错误的关联。
对于内心这部分纠缠的关系,我想可以从彼得·福纳吉先生的理论来分析解读,福纳吉先生著有《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并创立了“心智化”理论;他提出一个被称为“反应机能或精神化”(reflective function ormentalization)的概念后提出他的一个观点(摘自《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早年遭受创伤的个体会防御性的抑制他们的精神化能力的发展,以避免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养育者对他们有伤害的故意; 严重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部分特征可能源于这种心理发育的病理性抑制。虐待会使儿童不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对亲密的需要会持续存在。精神性的亲密会成为难以忍受的痛苦,接近的需要会在躯体层面上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受虐的儿童就可能会被驱使在身体上更接近施虐者而在精神上疏远施虐者。在躯体上需求亲密与在精神上回避亲密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受虐儿童普遍存在的混乱的依恋关系。”
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比如,情感漠视、肉体或精神暴力、人格诋毁等,作为受虐者,孩子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但他又知道自己无法逃离作为养育者的施暴者,所以在他内心形成一种亲密关系都是“明知道受伤,但还是无法逃离”的思维模式。将上述理论映射到我们要讲的“虐恋”当中,来看一看这部分理论在成年人亲密关系里使如何表现的。对于一个内心曾经有创伤经历的人来讲,他对于亲密关系对象的依恋关系如果受到了破坏,他的精神化发展能力就会被抑制,也就是说虽然他的意识还可以辨别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厌恶的,但他的潜意识却并不一定和意识意见统一,甚至还会刻意逆反自己的意识意见,也就是说刻意去靠近自己意识层面厌恶的那一方,比如说身体上的冲动。这是因为在他儿童时期,令他憎恶的与必须依恋的是同一个客体,于是这个孩子就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培养出一种能力,就是将这个令他厌恶的客体内化为一个他可以依恋的可以接受的“好客体”,但同时这个客体也在虐待他。于是这个孩子心中就必须分裂他的感受,然后变现出来的就是身体上亲近,精神上远离。这就是一个混乱的依恋关系所培养出得孩子的真实内心模式。
所以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他的内心潜意识幻想依然在寻找着这样的机会,来满足他内心的强迫性重复方式的潜意识需求。于是在新的亲密关系里,面对一个施虐的客体,一个具有创伤的人就会像之前一样,内心一部分厌恶这个人,有着深深的恨意,但另一部分他的身体无法离开这个人,也无法离开这段关系。每一次都发自内心的决定分手,却也发自内心的无法真的离开;正是因为这个关系符合他的内心潜意识里的需要。
那么为什么创伤个体的内心会如此的纠结反复?
福纳吉先生论述了施虐的家庭环境之所以会损害反映机能发展的几个原因。
首先,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可能对正在发展中的自体是有威胁的。也就是说父母对待他的行为是包含巨大的恨意的,这对于孩子来说,ta只能觉得自己是无价值和不值得被爱的。
其次,父母的意图可能被否认或被歪曲;施虐的父母所宣称的观念和情感通常都与他们的行为不一致。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一方面父母说爱孩子,同时生气或烦心的时候又在打骂这个孩子,这就造成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意图,他们一方面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另一方面又让恨意在内心堆叠,使孩子不能检验或修改那些严厉、不适当、可以被抛弃的心理表象。
第三,在反映机能普遍存在的公众世界里,可以引起体验自己的其他模式,这些模式与依恋情境中的体验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个孩子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ta对其他关系里的一些回应感到不适应,因为这和ta经历或潜意识里幻想的原始情境不太一样。
最后,机能失调也可能不是由于虐待而是由于家庭气氛而导致的。在一个无法放松的家庭里,孩子甚至是无法游戏的话,当然也是无法自由感受自己和其他人关系的内涵。在这种家庭中生活下来的孩子,在他内心中的习惯模式就是靠近一个令他既愤怒但又无法离开的客体。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疑问了:那么在成人的世界里,为何会延续这种孩子的潜意识需求呢?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可能性。
其一,一个内心创伤的孩子带着需要去寻找和他内心关系最吻合的,相似度最高的关系,对方的客体关系一定是与之相配合的。比如一个在和母亲关系里用糖衣包裹,但内核是受虐的孩子,他一定会倾向于找一个和母亲对待他最为相似的客体。
其二,在关系中,投射性认同在发挥作用。在一段长期相处的关系中,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内在客体,在从小有着巨大创伤经历的孩子来说,他非常不相信对方能够对他好,他需要不断地试探这个关系的接受度与柔韧性,在这之中仍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我这样折腾,你行不行?你能否接纳我的弱点呢?你如果不行,就说明你不爱我!第二种是我这样退让,请你虐待我,看看你还能怎么伤害我呢?我要抗衡,因为我很强大,直到无法容忍还要忍。如此这般在投射性认同中,大家相互纠缠,谁也无法离开谁。但究其根本,所有纠结的关系还是因为和父母的关系无法分离。
这仿佛是令人很无奈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在很多关系里都可以看到,一方面当事人很清楚,他在受虐中浸泡,希望摆脱;但另一方面他对于亲密关系的依附感来说,又真的潜意识“依恋”而无法离开。
在上边的理论源头和现实分析结束后,有的人可能会发出感叹:这种“虐恋”心理根植于童年,难道就真的一生无解了吗?如果想改变这种心理,该如何打破这个痛苦的循环?我想,可以走的路会有一些,但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开始面对我们自己的“真实”。
这需要在一段更安全的关系(比如咨询关系)中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和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感受自己孩童的欲望与真实的冲突,哀悼于自己的创伤所带来内心贪婪的需要在现实中的无奈折腾。你需要重新梳理自己曾经的欲望与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在这呢,Todd先交给大家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抗这种情结。
第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陷入虐恋情结其实是因为真的爱对方。当两个人关系越近,就越容易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内心也就越纠结。同时,关系越近,就越在乎对方。这也是因为,向对方暴露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就会极其的想要获得安全感,一旦失去安全感,我们就难免会有被伤害的担忧。这就是一种患得患失的折磨。这时候双方会直面到那些相处中的不美好,以及之前美好幻想的破灭。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个原理,就会混淆我们的亲密爱人与其他人的区别。于是就做出拿其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来对比亲密爱人暴露出来的缺点等等行为。这无疑会让自己迷失,甚至说出伤害对方的话语。
在亲密关系中,要想避免因为亲密而发生的伤害和折磨,那这种亲密就必须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Todd建议,先认 *** 实的恋爱关系和自己的真实处境是如何的,需要先用更多的时候来做一些充实自己的事情来自我寻求安全感,然后再站在情侣的立场去跟对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一个真相,那就是当恋爱中的两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多的找事、矛盾、指责,其实都是为了“克服分离”,也就是说,对方的行为是为了“不分离”,而不是制造矛盾为了“分离”。
就像很多孩子,他们的哭闹并不都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的满足,很多的孩子调皮、苦恼,就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当他感到被忽视的时候,只能靠调皮、哭闹,或者制造一些麻烦,来引起妈妈的关注,让妈妈把精力放在他的身上,哪怕是责骂。
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一种来自对方的忽视。双方越相爱,就越希望被重视,当对方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来自伴侣的关注和在意的时候,就会出现某种因为“克服分离”而做出的折磨对方的行为。
所以,我们需要先将注意力从对方身上转移出来,然后尝试以平和的心态和第三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去体会你们之间当下与之前亲密时有什么区别,然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发展上,一段时间后再去关注对方的反应和表现。
最后,我想说,克服我们很多内心潜意识造成的行为影响是需要我们认识到“真实”的基础上,付出很多努力的。必要时,正确的心理诊断和辅导也是需要的。祝愿大家能从心理学知识里能收获更多帮助到自己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Ok,我想以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创建者克莱因女士的一段经典概述作为结束语:
如果我们在潜意识心智的深处,可以将对父母的怨怼清理到某个程度,并且原谅他们曾经让我们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将能够与我们自己和睦相处,能够真正去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