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东方航空遇难(东方航空的事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东方航空遇难(东方航空的事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东方航空遇难(东方航空的事故)

目前,东方航空MU5735航班的紧急救援仍在进行中,现场尚未发现失联人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变故时,愈显心理弹性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此刻,希望你能了解这五种心理状态。

我们都清楚,心理援助是除救援以外最重要的事情,但缺乏关怀的新闻与言论却常造成二次创伤。

环球网报道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表示:“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环球网强调:请给予家属应有的尊重

但我们却看到在各个社交平台,家属悲拗痛哭的视频和遇难人员的个人信息,已逐渐开始传播甚至泛滥。

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在网络上的每一句言论都可能形成言论螺旋和时间地雷,在未来的某一天被事件相关者挖出,造成伤害。

截图来源于网络

不恰当的危机干预和大众传播造成二次伤害的案例比比皆是,从海湾战争的归国士兵多次被媒体曝光,到512地震中的过度心理暴露都给受害者带来了更深刻的身心伤痛。

我们甚至可以说,只要过度传播,就是二次伤害。

提供必要的帮助但不过度干预,是作为旁观者最大的善意。

一个人经历或者目睹他人的死亡、受伤威胁后,可能会延迟出现并持续存在精神心理障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多数人距离灾难有一定的距离,出现持续性PTSD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对于一些易感人群,阶段性的应激反应是有可能的,体现为:

在各种信息中坐立难安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缺乏驱动力出现愤怒、烦躁、悲伤以及焦虑的综合情绪反应害怕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害怕出行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烟酒使用频率增加拒绝接受相关信息

......

这些心理、情绪反应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缓解,但如果对生活产生影响,你可以及时求助,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图片来源于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主角在生活中被战场应激困扰

但那些与灾难事件相关的医护救援人员、机组人员、亲人家属等,则有较大概率出现持续性的PTSD。

以上应激反应会更突出并同时出现多种对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有创伤后再体验的表现: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不断的闪回灾难场景警觉性增加,惊跳反应增强有回避和麻木的症状表现伴随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如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两周,考虑存在PTSD可能性,及时进行精神科诊疗与综合干预非常重要!

目前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需经医生评估后制定诊疗方案。

据网传消息,空难发生前曾有人因故未登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有时迎接幸存者的并非是劫后余生的侥幸,而是后怕、恐惧、紧张、焦虑、压力、消极等负面心态。

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责”、“自罪”、“我不值得”等抑郁情绪,影响生活,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这是幸存者综合征,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之一。

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之后 获救老师第二天留下遗书后自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幸存痛苦影响到的可能不止是未登机人员,还包括:

机组相关工作人员因私事退票或改签者乘坐过该航空公司班次者近期乘坐过飞机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该事件的关联程度不同,心理波动的时间和程度也存在差异,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数月,恰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无论是媒体或是网民,都不应对幸存者的生活有过多干扰,避免造成焦虑、自责乃至群体恐慌。

运气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客观发生的事实并不会因为主观体验而更改。幸存者,不必沉湎于痛苦之中,我们都应为生而庆幸。

没有人能对家属的心情感同身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此刻,即便是最优秀的心理医生,也难以从如此这般的心理困境中救赎一个人。

当下,除了安慰,我们似乎什么都做不到。但事故后可能的长期“居丧关怀”,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的一件事。

居丧反应——对亲属死亡这一应激生活事件的反应而导致的抑郁、焦虑、悲伤或悲痛的状态。包括身体不适、情绪波动、认知变化、行为改变。

尽管,居丧反应是一个人面对失去的自然过程,通常会在6-12个月内逐渐消退。

但痛苦的记忆难以消散,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悲痛的心情可能会复燃或加重。

所以,长期的居丧关怀是必要的,广东省心理睡眠科李艳主任认为:“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有效减轻居丧反应。”

事故现场笔迹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可能需要配合药物和心理治疗。

频繁出现自伤自杀想法,甚至实施行为强烈的情感反应,难以自我调整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功能有明显躯体化症状

在2022年的“多事之春”,有太多遥远的哭声被我们听到:战争爆发、疫情复燃、失业裁员,以及昨天的飞机失事......

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出现了难过、焦虑、悲愤、恐慌等负面情绪。

但好像总有一部分人,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说:我只希望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是不是意味着TA们越来越“冷漠”了?

并不绝对,这种现象源自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情疲劳”。

当一个人对他人遭受的痛苦反复移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情感与精神上的疲劳,同情可能会逐渐减少。

事故现场发现的残骸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有长期救助经历的医护人员对它并不陌生,但在互联网时代,“同情疲劳”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在手机背后浏览信息的普通人。

共情,是绝大多数人类都具有的能力,它是一种宝贵但又十分珍贵的能力,需要在不损害自身心理弹性和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在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强大的内心能量的同时,才能有效运用。

如果共情过度,就会造成内在枯竭。

“同情疲劳”就是情绪即将耗竭时的自我保护:是时候照顾自己的情绪了。

因此,如果我们身边出现“冷漠”的朋友或者不愿意关注灾难的人,不必急着指责其“冷血”,这也许只是心理世界的客观规律。

灾难,是世界偶尔会发生的波澜。

同样,内心世界的波澜也难以避免。

历经3年新冠疫情,又遭遇东航坠机事件,我们更需要强大的有韧性的心理能力,去接纳这个多变的无常的世界。

人生瞬息万变,别辜负当下你仍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

对不幸的最高敬意,就是把我们的“幸运”发挥出最大价值。

审核医生:彭旭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更多东方航空遇难(东方航空的事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