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
关于一座城的史书
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往往由建筑提供。
如今提到广州,不免想起那600米高的广州塔,和那越建越高的城市建筑大厦。
复制粘贴式的建筑群,为这座城蒙上一层薄纱,人们对它的印象日渐模糊。
广州是一个包容的矛盾体,左手是繁华都市的一线风景,右手是旧时光里的时代风韵。
宗庙祠堂,气势如百年前般恢弘;东山西关,他们的故事依旧被诉说;摩登大厦,正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建筑,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为人们讲述广州城经历的一切。
广州的祠堂众多,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
正如寺庙作为佛教传播的主要介质一般,祠堂其实是一个家族寻根溯源、传承祖训、教导后辈的重要场所。
南沙麦氏宗祠
广州最老祠堂,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
龙洞一洞樊公祠
又名“至德堂”,1919年,至德学校在此创办。
龙导尾邓氏宗祠
邓世昌族人的家祠,始建于1834年。
猎德李氏宗祠
由于猎德村李氏不同宗,李氏也分为大小李。
祠堂装潢的奢华程度,取决于家族是否壮大。达官贵人们会用上等的材料修建祠堂,有的还会增添精致的雕饰。
而提到广州哪座祠堂最好看,还得是「陈家祠」。
陈家祠不是广州最古老的祠堂,但一定是最美最恢弘大气的。早在二十年前,陈家祠就被誉为广州的“新羊城八景”和“广州文化名片”。
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陈家祠,实际上并非此名,其对外的正式名字叫做「陈氏书院」。
陈家祠也并不是属于某一族陈姓人家的祠堂,而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
陈家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
占地面积1.5万㎡,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 岭南著名的非遗文化“三雕一彩”,在陈家祠的装饰中皆有采用
在布局上,陈家祠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结构。
建筑的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连接,共有9座厅堂、10座厢房与6个院落。
◎ 长廊、青云巷穿插在庭院园林之中
首进正厅
大门
中进正厅
聚贤堂
后进正厅
龛堂
看似中规中矩的建筑布局,其精致的装饰上竟如此让人应接不暇。
岭南七绝工艺在这局限的空间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所表达的题材亦涵盖了从商周到明清的众多经典故事。
◎ 砖雕,梁山聚义
◎ 灰塑,赵美容打飞熊
◎ 灰塑,五彩独角狮
◎ 木雕
匠人们的巧夺天工,让陈家祠成为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装饰工艺的建筑宝库。
西关是现在荔湾区的旧称。清末民初,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西部,这里也是中国最早与洋人做生意的地方。
当时十三行的洋商们,以及富绅巨贾、科举人物等,都集中在西关。
而思想先进的西关小姐们,则穿着摩登时髦,打着洋伞,住进了由当时官僚巨贾所建的豪宅——「西关大屋」。
并非在西关的住宅就称之为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必须以下三大元素:
青砖石脚
趟栊门
满洲窗
趟栊门是一种独特的广府明清承传的古门窗艺术,上上下下都找不到一颗钉子,数百年风吹雨打都不容易腐烂倒塌。
趟栊门是古老的“防盗门”,最外层「脚门」防止外部视线干扰;中间层「趟栊」可防盗通风;里层「大门」是大屋的主要防范。
◎ “趟栊门隔凡尘事,小院深锁数甲子。”
满洲窗大多以传统题材为内容,有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图案色彩缤纷。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
而对于更多的普通百姓来说,「竹筒屋」才是他们所熟悉的栖身之所。
竹筒屋格局形似竹节,进深狭长,往往是几家、十几家门户相连,由于是华侨所建,又带有西方建筑色彩。
19世纪广州工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为应对湿热多雨气候而建的竹筒屋,因租金便宜,成了当时外来人的不二之选。
若西关为豪门,东山则为权贵。
与西关不同,东山的发展受到四股力量的推动,分别是外国宗教团体、华侨、 *** 、官僚。
◎ 基督教东山堂
在民国期间,随着军队训练场和广东谘议局的成立,大批华侨回国买地建楼,东山洋楼便在这百年间兴起。
在恤孤院路、新河浦路、培正路一带,可见鳞次栉比的民国老洋楼,斑驳红墙、浓荫掩映、欧式廊柱、别致楼阁...
。。。。。。。。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老洋房一共有1000多处,现在能看到保存完好的约493栋。
一栋栋花园洋楼落户于此,构成了广州近代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建筑群。
◎ 逵园,由旅美华侨马灼文所建,其标志性特征是屋顶镌刻着的建成年份“1922”的山花
许多洋楼早已卸下历史重任,变成了艺术馆、咖啡店,为东山口打造文艺名片。
有的经过修缮后重现当年风貌,继续承载着广州的百年党史。
◎ 春园,陈独秀、李大钊、 *** 等在 *** 三大时曾居住在此
◎ 老洋房颜色以砖红为主,但也有明黄、米黄、纯白……
在历史建筑的版图上,沙面是与西关、东山同样著名的地区。
沙面曾称「拾翠洲」, *** 战争后沦为英、法租界。此后,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洋行、教堂、住宅等。
◎ 台湾银行旧址,古罗马建筑风,內部仍然保留着当年西式的木制结构楼梯
沙面置身租界,房屋承建人又多是欧美人士,建筑设计基本与同期的欧美风格同步,因此岛上共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
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
沙面有两座教堂,东西各一座。「露德圣母堂」是一座小型天主教堂,建于 1890 年,哥特式风格建筑。
该堂原为法国驻领事馆的教徒过宗教生活而设,顶端有一个尖塔,正面也是上中下三段式,与沙面建筑群色彩统一。
「沙面堂」则是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建于1864年,仿古罗马式风格建筑。
◎ 是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
清末时期在沙面经营的外国银行、洋行中,最雄伟的还得是「汇丰银行」。
主体的建筑风格是新古典主义风,4层高的巴洛克风格塔座,贯通第二、三层外廊的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式。
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吸引了大批新人前来拍摄婚纱照。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骑楼的第一层由支撑柱组成,没有设墙,形似“马脚”,楼上便是“马背”。
广州的骑楼一般集中在荔湾区,那里有长达8公里的骑楼老街。
在其他老城区,越秀区的长堤大马路、中山六路以及海珠区都有骑楼的身影。
其中,广州长堤的骑楼建筑风格较为罕见。清末民初,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
彼时,银行、酒家、商铺、骑楼...各种老字号林立,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南方大厦
◎ 粤海关旧址
「爱群大厦」建筑风格独特,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
立体面以垂直线条和构图为主,还设置了哥特窗。底层骑楼柱廊也是仿哥特式窗的形式,尽显中西合璧之势。
「新华大酒店」和「新亚大酒店」则是典型的仿哥特式建筑。
除了长堤,广州这些地方也可见一排排风格骑楼。
骑楼随着建造它们的那一代人,渐渐老去,不如找个时间,再去感受一下广州的骑楼文化吧。
龙津西路——仿巴洛克式风格
恩宁路
西关骑楼
同福西路
中国传统式骑楼
起义路
中国式传统骑楼
若提到广州的园林建筑,最先想到的便是「余荫山房」与「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
位于荔湾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一湾曲曲折折的荔枝涌环绕四周,背靠着西关传统大屋。
青砖绿瓦、红柱白墙的外观,与老城区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辉。
博物馆整体建筑以岭南建筑为风格,吸取岭南各大名园的精华。
在传统建筑与园林院落里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瓦脊等高标准民间工艺材料
在工艺方面,整个博物馆吸取了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融入广府文化,技术难度甚至高于陈家祠。
为了起到抗震效果,博物馆还采用“木包钢”形式,一根钢柱外面用4块木头拼起,组成梁柱。
博物馆建筑造型和结构复杂,涵盖岭南古建筑亭、台、楼、阁、轩、榭、舫、牌坊。
在这青瓦白墙里,精心安顿着许多错落有致的假山以及花草树木;回廊月门,花格小窗,各在各应有的位置上。
静静地矗立在展馆内,你能看到完整的粤剧历史、艺术、了解到粤剧名伶名家与机构,台前幕后、甚至能了解粤剧的化妆,功法。
◎ “展示、体验、互动”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主要特征。
一座城的肖像,由建筑的变迁刻画。建筑越建越高,越发趋同化,是每一座城蕴藏的“通病”。
好在广州,在飞快的城市速度下,愿意放慢脚步探寻自己的特殊,保护本土的文化,撰写这座城的故事。
不同时代的建筑,书写着不一样的广州,不如期待未来的广州建筑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吧。
-THE END-
@广州日报@广东省国学学会@博物馆 |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