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童年的春节中一表三千里突出春节什么的特点(童年的春节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童年的春节中一表三千里突出春节什么的特点(童年的春节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童年的春节中一表三千里突出春节什么的特点(童年的春节读后感)

笔者的儿时是1980年代初中期,那年代,是传统的农耕年代。山村大都不通电,甚至连简易公路都没有,鲜有人出远门务工或经商,经济较落后。

——题记

腊月家家忙过年

进入腊月底,村里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在外工作和求学的人们都放假回来了。

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糯米酒及做各种新年所需的食品。比如炒花生瓜子红薯片、炸油酥、做米花糖和芝麻糖、捶打肉丸、打黄元米馃等等。尤其是打米馃,是个力气活,需要多人齐心协力才能打好,通常都会叫上左邻右舍帮忙。五六个人双手紧握丁字木槌,围着石臼转圈,深入浅出地轮番 *** ,干得热火朝天。那年代很少机械化的东西,几乎所有果酥食品都全靠手工制作,只可惜如今很难吃上全手工的传统食品了。

小时候我并没听过“春节”这个词汇,因为我们乡下人只有“过年”这个叫法,过年一般指大年三十到元宵节那些天。过年,是所有中国人最重视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节日。

大年三十这一天,大部份家庭都忙着干塘捉鱼、杀鸡宰鸭。家门口、河岸边、堰沟里,到处都是清洗各种食材的人们。虽然忙得一塌糊涂,但大家都非常欢畅。

年三十的早饭比较简单,一般与平时无异。

吃了早饭,大人孩子都会去“赶圩(xū)”购置或补充年货。乡村的圩场,逢圩都是固定的日子,比如一四七,三六九,或逢单逢双。但是大年三十这一天,所有的圩场都逢圩。这一天,圩场是全年最热闹的一天。圩头圩尾皆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圩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天的买卖也特别好做,每个商贩都是应接不暇地收钱找钱。乡亲们来采购的都是新年里吃的用的穿的或招待客人的,比如鱼、肉、油盐、糖果、瓜子、白酒,甚至是一家人的新鞋新袜,当然,线香、蜡烛、鞭炮、红纸是必不可少的。男女老少皆沉浸在满脸的喜悦之中,肩挑手提或用单车驮着丰盛的年货,满载而归。

那年代鲜有如今这种烫金的精美对联、门贴、挥春卖,个别年画和门神的印刷质量也很粗糙。大家都是买几张大红纸,自己回家写。往往在午饭后,家里会写毛笔字的就会裁好红纸,备好笔墨,认真斟酌写春联。如果家里实在没人会写,那就请会写的邻居写,邻居当然也乐意帮忙。大门口要贴对联,所有有门的门楣上还要贴挂签(也就是挥春),诸如“紫气东来”、“鸿运当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之类充满吉祥的成语。连猪圈门上也要贴着“六畜兴旺”四个字。家家户户都贴了吉祥喜庆的对联和挥春,整座村子皆新鲜亮丽起来。

除夕傍晚,大人带着孩子们提着满篮子的酒肉祭灶君、社公诸神。然后要“驳水火”——厅堂大门前、灶堂、侧门、房门都要点亮大红烛,房屋内外红光盈盈,喜庆满屋。

正如老家一句俗话说“叫花都有个年节过”,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就算是家里再穷,年夜饭都会尽量准备丰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在过年时绝不吝啬,满满当当地摆上一桌。其中,油炸的米粉烧鱼、瘦肉丸、大块的红烧肉这三样菜是家家都会必备的。年夜饭象征着美满团圆,全家老小团聚了,喜气在屋子的每个角落洋溢开来。乡亲们不管是平日里有多劳累或困苦,甚至是不幸,在与亲人的团聚和叨絮中,都能感受到温情,获得无限的慰藉和幸福。

1980年代,我们老家连电都没通,更不可能会有电视机了。所以吃完年夜饭,并且桌椅收拾干净的时候,我们就都不出门了,长辈们会烤着火笼守岁,我们晚辈们就早早洗漱好上床睡觉了。

我的儿时是在1980年代初中期,虽然已经是分田到户的改革开放初期了,人们的物质条件还是比较紧缺,所以我仍然耳听目闻过村里个别家庭,连过年肉都要赊帐、孩子过年没新衣服穿的状况。这样的家庭往往是主人脑子死板,没有什么技艺,也不知道出门去搞副业创收;或遇重大变故透支了家庭开支;甚至是懒惰、不务正业那种。有些家庭,如果欠下了不少债务的话,过年这几天,男主人都躲债去了,往往深夜才敢回来。这也就是中国人所指的“年关”吧!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总是有一部分人过年如过关!

很庆幸,我出生的家庭在村里相对富足,自幼没经历过贫困、家里没钱过年的苦楚。这得感谢父亲是领国家工资的,也感谢精明且有文化的母亲,除了种地,还当生产队长,以及做各种生意为家庭增加收入。当然,更得感谢父母的勤俭持家。

作者:谭勇华

更多童年的春节中一表三千里突出春节什么的特点(童年的春节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