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moshi moshi歌词(yakimochi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moshi moshi歌词(yakimochi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moshi moshi歌词(yakimochi歌词)

来接着聊聊剩下的这十四首歌。

先来看那没入选年终盛典的七首歌(孙楠那个打酱油的版本就不算了啊):

朱桦《想的太多》(曾婕):

曾婕原调 bA 大调,音区 bA3 - C5,朱桦版本从原调连升三度, bA - bB - C 大调,音区 bA3 - E5,假声碰到 G5

曾婕的版本还算流畅,是个正经的抒情歌,远比高莹那首律动驱动的《直男癌》(大疯丫头既视感)要更适合朱桦。曾婕原曲的一个问题在于,主副歌的对比拉开得不够,虽然有旋律线和律动上的差别,但音域上,主歌上来就是一句八度下行,从 bA4 走到最低音 bA3,而副歌「你从来没说过」又是从低音 bA3 爬到 bA4,然后再爬上 C。欲扬先抑,主歌收敛一点副歌才好爆发。主副歌都在玩委婉,结果就是主副歌都不够委婉。

来看看朱桦的编曲。朱桦整体采用了常规的流行编曲套路,前奏有爵士化元素,而且引入了 6/8 拍的段落,很提供华丽感,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延续到后面(话说抒情歌的 4/4 和 6/8 互切是非常漂亮的编法,参见《我是歌手》第二季周笔畅《哭了》),显得有些不够严谨。段落上,起在曾婕原调,走了一套主副歌后,升到 bB 大调唱了一遍副歌,然后又爬了一个大二度到 C 大调,这样的好处就是解决上面提到的曾婕原曲主副歌反差不够导致的歌曲推动力不足的问题。连升三度,副歌的音域就从 C5 升到 E5,在 *** 句还上翻了一个小二度,高音就碰到了G5,比起此前一直在 bA4 附近的主歌段,就形成了相当的音域差,从而拉开了情绪差(要么说音域对于歌手那么重要呢,音域等于张力啊)。

朱桦老师的声音还是挺漂亮的,音准音质都不错,高音也够分量。但美中不足的是,可能是多年来的演唱习惯,朱老师在进入高音区大概 C5 - D5 附近时,都会习惯性加大假声比例,拉后发声位置,美声感一下就出来了,和歌曲风格有点不搭。

游鸿明《有人说》(徐畅):

A 大调,E3 - #F4,清新弹唱 R&B,和声工整,律动很有跳跃感。尽管副歌并没有在音域上往高推,但凭借旋律线条的错落和走向变化,还是形成一定的段落对比。如果在 *** 段落再增加一些人声华彩,感觉上就更靠近一些陶喆和王力宏的那种抒情 R&B 感觉了。

游鸿明的版本在 F 大调(比小样还低了小三度诶),音域方面,前奏处下探了一个 A2 ,后面华彩有个假声 C5,但绝大部分人声都在 C3 - D4 转悠。尽管歌手的音色都有差别,但音域对人声的听感也有着决定性作用,况且 F4 - G4 已经是男声的换声点了:再灿烂的男高音唱的 D4,也比男低音的 F4 要黯淡一些。音域上不去,情绪也推不动。所以游鸿明老师降调的结果就是,原唱里比较青春阳光的感觉,在最终版本里基本消失了。编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偏爵士化的前奏(是小调喔),还是歌曲主体的 Funk ,结构饱满,场面复杂,颇有些纸醉金迷的华丽,但原曲的清新感自然就没有了。再加上总在中低音区耗着的人声,给人一种「街球场上装备华丽但力不从心的大叔」的感觉。

当然,游鸿明老师本来就不是高音歌手,而且以往作品里大多是规矩情歌为主,对律动性很强的风格涉猎不多。所以对这首比较轻快的《有人说》把握出现一点偏差啊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征《纯白》(梁雨)

原调 B(话说梁雨的吉他弦没调准,整体比 B 大调低一点点),规矩的老派情歌, *** 部分,尤其是 Hook 句还是比较有冲击力的。桥段写的不错(其实是 Pre-Chorus 段,中文没有对应的术语,就叫做桥段吧),连贯了主副歌也做了情绪铺垫,还做了点和声色彩的变化。

黄征的版本从 C 大调到 #C,音域 C3 - #G4,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大段真声 #G4 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编曲上的在段落上的扩写和对和声语言的丰富是规定套路,不需多言,织体中的几轨电子音色用得很点睛,不抢戏,但让这首常规情歌一下多了些时尚感,而没了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时代感。

在十四位歌手的改编中,黄征的版本是保证了音乐水准的同时,最保留原作者创作意图的。当然你也可以说黄征老派保守,这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看你站在哪个立场观察了。而且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黄征的演绎也不差。只是因为黄征近年的作品太少,人气太低,导致这歌没有收到与其水准相匹配的关注(要么我说人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呢),最终没能进入决赛盛典,可惜了。

张蔷《主题歌》(牛奶白)

牛奶白原曲 bB 小调,bA3 - bE5,旋律很好听,属于那种走心委婉的长线条,副歌前半部分朝大调的离调很营造场景感。其实这歌的编曲空间很大,往哪个方向用力都行,除了常规的流行、R&B,往拉丁、爵士上走都是可以的。而张蔷结合自己的风格,改成 Disco 也是顺理成章的。

张蔷的版本在 a 小调, G3 - D5,稍降了1 Key 。风格是很正的 Disco,对于我这个年纪而言可能有点「Vintage 复古」,可人家张蔷老师当年出道时 Disco 可是潮到爆,让她标榜「复古」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和声上有点小问题,副歌句「前奏间奏尾奏害怕透露我爱你多深」张蔷改了牛奶白的和声,但又没有理顺和声进行,有点想糊弄过去,稍显混乱。编曲上没的说,把握得很到位,层次、声场乃至音色的色彩感都安排得很好,国内到现在都没有歌手能在 Disco 上超越张蔷老师呢。如今广场舞的需求那么强劲,张蔷老师赶紧重新发张碟,要么好好做盘 Remix 也行,绝对不输凤凰天团。

黄龄《香榭丽舍大街》(魏路遥)

歌曲极具画面感,拉丁化的节奏底子,再加上小提琴 solo,文艺唯美路线妥妥的。词我尤其喜欢,写出了巴黎的质感:蒙马特高地上颠簸的碎石路,狭窄的街道边咖啡馆中飘出浓香,毕加索当年摩挲的扶手已然褪色,隔壁的达利美术馆大门紧闭,咦怎么文风突然被带跑了,果然是关心则乱,其实我也是很喜欢巴黎的呐……

拉回到黄龄的版本。前面加了段老电影的声音采样,我个人觉得整首歌的词曲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感,再用采样强调一遍「怀旧」有点过于直白,但可能黄想让后面的舞蹈显得不难么突兀?嗯,反正影响倒是不大,先放过去。让我比较难受的一点在于整体速度。魏路遥的原曲尽管只有但吉他伴奏,但密集旋律和跳跃感强烈的吉他切分,把歌曲撑得很丰满,且行进动力相当充沛。但黄龄的版本整体速度降了不少,但有没有再细切内声部律动,歌听起来了就拖沓了不少。魏的原版,主歌副歌和间奏的律动完全不同,尤其是副歌结束后,间奏突然舒缓下来,这样就有了重新累积情绪的空间。黄龄如果能先把节奏感带起来,然后在间奏中断一下,然后重新推向 *** ,歌曲的情感就会更澎湃了。这歌写的是年轻艺术家在巴黎街头缅怀历史,虽然都是如风往事但如今想起仍然令人心绪难平。所以情绪不能太拖沓。

另外还有个小细节值得参考,唱这种很文艺有 bigger 的歌,歌手要高冷一点。黄龄处理得过于妩媚了,滑音太多,情感底线暴露得太早,格调就端不起来了。开始处理得冷静甚至可以略生硬一点,随着情绪的推进,在 *** 段再爆发(然后再接着跳舞),这样感觉会更好。可以参考一下意境和风格都很接近的《夜曲》里,周董是怎么处理的。总体而言,歌写得不错,改得也很努力,只是细节把握上还有些生涩,以后会慢慢老练的。

周传雄《Baby I Love You》(萧人凤)

萧人凤的的旋律写得流畅顺耳,段落安排得也很得体。原版有点切分 Shuffle 感,而小刚的版本调整了律动位置,主题结构都卡在了正拍,改得更正。编曲上用了内声部的错位来丰富层次,电子音色、合声组、弦乐上也把听感填得比较满,总体上做出了暖心歌的效果,很好。

演唱方面,小刚的版本定在了 E 大调转 F 大调,人声从 #C3 - A4,假声碰到 C5,虽然大病初愈,但声音不论从音域、音质,还是从音色和气息稳定度上看,还是保持了较高的演唱水准的。处理上,并没有太多的炫技,发声上相对平实收敛,和歌曲的意境、编曲很融,把一首总体上格局上不大、但真诚温馨的歌曲,唱出了灿烂和感动,小刚老师功力尚在。

顺子《来年》(刘泉铨)

原曲中国风很浓,但兼顾了副歌的旋律形态和整曲的段落对比,是首挺完整的作品。主歌和桥段的旋律都是纯五声,虽然在副歌段中加了七级(而且不全是经过音,还出现在重拍过),但收尾句「来年却又在何方」是极规整的五声音阶上行再下行: 612353211,把中国元素砸得死死的,味道全出来了。值得其他创作者借鉴。

顺子的版本从 A 大调转 C 大调,音域 #F3 - E5。演唱上顺子的声音有些不稳,尤其是一些大跳进的音头处音准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唱开了的高音反而控制得还好。编曲方面,虽然原曲的旋律很中国化,但顺子并没有沿着民乐的方向走下去,流行化的编曲中夹杂了大段灵歌式的即兴,还点缀了一些爵士元素。总体效果么,还好,更深的味道我还暂时品不出来。如果顺子老师有时间,可以考虑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让这种融合方式呈现在更多的作品中,也把感觉提炼得更清晰一些。

——————

然后就是入围年度盛典的七首歌了。总决赛演出时有些歌手编配了新版本,会在文中一并分析。

胡彦斌《不敢》(接靓)

接靓的原版旋律悠扬,把内心的矛盾纠结表现得很细腻,在阴暗和优美间找到了平衡。副歌稍有凌乱,情绪在一步步推进但段落结构不够清晰。题目「不敢」在歌词的各个层面不停点题,构思很精妙。

胡彦斌的编曲非常好。首先他大改了副歌段,原曲中主副歌的和声都是比较常用的小调下行,即 VIm - V - IV - III,而胡彦斌把第一句的和声改成 VIm - VII - VIIdim - VI,整个和声的张力完全提升了一个级别,再搭配上堪称点睛之笔的那句咏唱,非常亮眼。

演唱方面, 胡彦斌版本定在 d 小调,音域 #C3 - bB4,假声 D5,也不低了,频繁真声 A4 很显品质。编曲工整且很有层次感,吉他引入人声,然后是极其适合表达内心煎熬的大提琴,和钢琴一同完成了第一个段落循环。在间奏中全乐队切入,到了更丰满的下一个段落循环,此后又在再次反复的副歌段落又引入了偏美声感的女声叠加在胡彦斌的 Hook 句,很有些戏剧张力。配器的递增与歌曲情绪累积、段落推进是完全同步的,结构非常精妙。《不敢》把胡彦斌的音乐驾驭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保留了原曲色彩的同时,把 *** 段落,也就是情绪引爆点提炼得更有冲击力,把纠结细腻的原曲又添加上了一层神秘与诱惑。十四位歌手的改编作品里,我最喜欢这首。

但决赛盛典的新版本感觉有些不好。大提琴换成手风琴没有问题,因为手风琴的音色也自带忧伤,和歌曲意境相符。第一个不舒服的地方来自于上一个版本中副歌中漂亮的那句咏唱,长线条的旋律在决赛版本里被军鼓 *** 乐顿奏完全切碎,本该一气呵成,结果被断得七零八落。此外,编曲中那种「在 *** 处中所有乐器戛然而止,只留人声继续进行,然后所有乐器进入把歌曲再次推向 *** 」的手法,可以用,但一定要少且慎重,一般只在结尾处用一次。而胡彦斌用了两次,尤其是第一次「刹车」,位于歌曲长度的中段偏后一点点,前面渲染起来的情绪断掉了,然后还要再重新往上推,很不连贯。稍有遗憾。

常石磊《模仿大象的步骤》(诶姆)

诶姆的原版和他本人一样,青春洋溢,受过挫折但仍然乐观,有一点无厘头但暖心无害,总体感觉很有点意思。但音乐上有些不完整。A 大调,E3 - E4,音域上缺乏对比空间,副歌除了在小样中通过扫弦来推,但从旋律本身而言和主歌太相似,段落感不强。

常石磊同样大改了这首歌,诶姆原版中的副歌段「慢慢走慢慢想多稳重」直接被改成了桥段,而实际的副歌段,则变成了开场的咏唱(3~21612321~65~1~ 我就不打谱子了都看得懂吧)。歌手参加节目也不容易,既要修复原曲中的硬伤,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把原作者的词曲修改得太多,所以只好采取这种暗渡陈仓的方式,把不甚理想的原副歌段挪到桥段,然后自己用无词咏唱再写个副歌段。配器和演唱是典型的常石磊风格,C 大调转 D,A2 - B4,假声 D5,两个多八度数据依旧华丽霸道;声部复杂音色炫酷,编曲一如既往地眼花缭乱。转调前的最后一段,「Alone」一口气顺下来,超炫技。

但把原曲副歌改成桥段对曲式有很大影响。桥段一般在歌曲中只出现一次,但常石磊还需要顾及词意,不能真把它当桥段只唱一遍。而多唱几遍又会模糊段落感,让比较习惯流行音乐曲式的听众们多少产生些凌乱的感觉。为了保证副歌段的抓耳度,曲式改得有点混乱也只能是权宜之计了。

有关《模仿大象的步骤之 I Don’t Wanna Be Alone the Remix》,老师说除了名字取得长才容易让别人记住你以外编曲中元素加得足够多风格跨得足够炫同样会很吸引听众。划分常石磊的音乐风格对于乐评人来讲简直是自虐,一曲一分析已经不够了,他已经把各个风格的要素全部打成一杯综合果蔬汁了,里面还有大果粒喔。除了 Funk 打底频繁切分外,还有点 Fusion,有点 Jazz 有点 Musical,频繁转音加 C5 真声,尽管不稳的地方有点多,D5 真声没唱上去,考虑到超高的难度,也算难能可贵了,技术绝对精湛。

姚贝娜《鱼》(孙嫣然)

孙嫣然原版 bE 小调,bB3 - bD5,词写得很棒,音乐上并没有层层推进的波澜,但靠旋律的优美和婉转在听众中一句句地累积感觉。

姚贝娜基本延续了孙嫣然的架构,没有动筋骨,只是在原曲的意图上进一步丰富了细节。这本来就不是规模太大的作品,而且原作者已经写得比较完整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再创作的空间,斟酌细节打磨质感就好了。编曲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前奏和间奏改成了 6/8,前奏中的钢琴提供了圆舞曲式的华丽感,也和很女性视角的歌曲相搭配,而间奏中的爵士化 6/8 段落,则旨在丰富歌曲内声部律动,让第一段以钢琴柱式 *** 为主、相对空灵的伴奏,能够连贯过度到后面增添了完整打击声部的更复杂的段落。这样的调整使得不改动词曲的前提下,整个歌曲的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而姚贝娜尽管没有升调,但在 *** 部分冲到 bE5 的华彩,也大大增加了歌曲的情绪张力。

决赛舞台上节目组特别安排了弦乐组(录节目的时候为了省钱没请),而真弦乐的引入会让《鱼》这种唯美抒情歌的现场效果产生质的提升。姚贝娜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太过遗憾。中国能出一位好歌手不容易,有了演唱能力和人气(以及带来的相应的资源),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渐渐提炼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只有提炼出了个人风格的歌手,才能更久、更清晰地留在歌迷的记忆中。这,也是每一个歌手所毕生追求的。

祝姚贝娜早日康复。

李健《默(寂静如歌)》(李祎)

bB 大调转 B 大调,D3 - #G4,有 A4 的假声。李祎的原作旋律工整流畅,层次有序,不愧是川音教师,在配器上顺势丰满一下就是很完整的作品了。

李健的版本提了 1Key 在 B 大调,音域是很规矩的 #D3 - A4,没有即兴上翻。编曲上在原曲已经很清新悠扬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了优雅和从容感。可以说李祎的原曲本就很适合李健,而李健则进一步强化成了自己的符号:不用反拍律动、不用失真音色,声部上基本上都以原声乐器为主,演唱上不即兴不转音,绅士般的诗人,永远发型不乱不出汗。

盛典上有了弦乐队,竖琴、长笛和合唱的加入让音乐变得更精致和豪华了。只不过李健从头到尾都在抢拍,听着揪心,不知道为什么。

谢安琪《可乐》(赵浴辰)

规矩的抒情歌, 旋律打磨得挺优美,歌词上花了不少心思,「可能你不快乐」与「可乐」的呼应很有形式美感,作为 Hook 句还是蛮抓人的。

谢安琪在 D 大调,F3 - D5,唱得也比较规矩,收放得当。由于原曲实在比较规整,律动、旋律、和声几个要素的机构都已经相互隼接牢固,不改旋律的话是调整不了风格的。所以尽管编曲者尽可能地在句间加入爵士和声以丰富色彩,但整体歌曲呈现出来还是一首比较老派的抒情歌。至于这类「华语 4/4 无律动抒情歌」,到底是怀旧还是老迈,见仁见智。具体到这首歌来讲,(在写旋律时就已经大致决定了的)曲风拖了整曲的后腿。

至于盛典演唱,谢安琪和赵浴辰的对唱效果平平。此前我在《我是歌手》决赛点评里曾经展开讲过,男女对唱由于存在天然音域差,所以二人对唱要么在写作阶段在旋律上就有所弥合,要么频繁转调,要么此二人演唱能力都超强能彼此照顾对方音域。而谢赵二人则是每人演唱一整段,二人的互动频率太低,且谢安琪演唱到结尾 *** 段落时,赵浴辰的和音(旋律上方三度或四度)音量非常小,显得很不自信,可能没有什么和音演唱经验吧(和音和主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唱法)。无论从舞台效果还是音乐上看,这版《可乐》都不是太好的表演。

大张伟《爱瘾》(张沛)

张沛原曲 A 大调,A2 - G4,旋律和和声都很优美流畅,短板在于律动,并没有找到一个有内在动力的节奏型,连累得旋律和演唱都变得拖沓了,编曲空间很大。

大张伟比原曲降了半音到 bA 大调,音域在 bA2 - bG4。高音只到 bG4,而且是一碰就走,确实在演唱上有点取巧了,但大张伟在音色上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强,而且编曲方向把握得不错,最终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还是可以的。电鼓打底,铺底电钢琴的音色柔软肥厚,电吉他也以 Clean 清音为主,温暖感一下就出来了。进入主歌后节奏声部一下变成了规整的拉慢了的 Big Beat,很带气氛。常石磊又改编又炫技累得满头汗,大张伟取个巧效果也不差——不管是鸡汤还是暖男,普通人还是喜欢温馨的。

盛典上大张伟邀请张沛合唱,二人倒是没有音域差的问题,不过张沛的音准问题不小,大张伟又有一处忘词,歌总算是磕磕巴巴地顺溜下来了,效果如何好像大家也都不太关注,因为被大张伟逗疼了的肚子还没缓过劲来呢。

华晨宇《春》(肖烔)

肖烔《春》 F / D 大调,音区 #F3 - bB4,华晨宇从 bA 大调转到 F 大调,音区 bE3 - C5

《春》是本季《Hi 歌》中,歌曲和歌手最契合的一首,而且彼此都无可取代——其他十三位歌手基本不会选这首《春》,连在编曲上开放度最高的常石磊在听完肖烔的演唱后都会笑着问他为什么停到了三级(绝大部分音乐结束都会落在一级);而华晨宇也在面对诸多好歌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春》,要知道华晨宇放弃的《景色》是庾澄庆非常喜欢的作品,据可靠消息称,盛典彩排时完整排练了《景色》而且一直在节目串联单里,本来计划作为本季遗珠之作由哈林亲自演唱,但不知道最后为何未能实现。简而言之,华晨宇和《春》堪称本季绝配,怪咖唱怪歌。

《春》的特别不仅仅是超短的歌词,大段的吟唱,还体现在乐段和曲式上。因为这歌的词太短而且主歌副歌用的都是一段词,为了能够把问题描述准确,我只能靠时间来定位了。以下时间点以腾讯音乐《Hi 歌 第4期》专辑中的华晨宇《春》音频版为准,地址见文末。

此曲是 12/8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十二拍,属于加强版 6/8)打底,但在主歌段,会在段中扩展成 18/8(12/8 加 6/8),例如 1:54 处,第一句「树枝上树枝上」是 12/8,但下一句「长着嫩叶一片」就成了 18/8 了。这样可以在听众的听觉惯性中吸引注意,也让过于简约的歌词能在乐句中组合成不同长度的线条,催生出不同的变化。

此外,曲式上的变化也耐人寻味。按理说歌曲的情绪推进需要由前奏进主歌进副歌,完成一次情绪循环,在间奏中短暂修正后再次由主歌进副歌再反复副歌,达到 *** 后结束。而《春》从 bA 大调进入,1:04 前奏结束进入主歌,仅演唱一段后就转到 F 大调,相当于进入了副歌段,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此后两分多钟的段落都在交替使用副歌和华彩咏唱,不靠收敛来凸显爆发,而是用不同的爆发方式来相互映衬爆发——那是什么方式?是不同线条,收放不一的咬字和音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绘出的轮廓,在最高音爆发成一口气贯穿了一整段的 C5。看到这里,你会明白,艺术的极致一定是以技术的极致作为基础的。只有练成实打实的 20 秒 High C,才有资格去用那些高段位技巧。

我想已经不需要我再去解说,每个人一定都会有对于《春》的独特感受,因为这首歌实在和通常的流行歌曲太不一样了。流行乐坛上有太多自称的颠覆,其实只是修补,只是重新排列组合。而真正的有颠覆性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可能只是好听又有点迷茫——因为你甚至不知道这个新领域里的规则和边界。

前两篇都在关注歌曲和歌手,这两天还会再写一篇,聊一聊有关《Hi 歌》的分析与思考。

更多moshi moshi歌词(yakimochi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